

孩子们体验下河抓鱼。
蓝天白云下,一群游客卷起裤脚、手拿小铲,在三亚的田间地头挖地瓜,在稻田里抓鱼虾……孩子们兴奋的欢呼声不时响起——这不再是传统的农村劳动场景,而是如今三亚乡村旅游的新画面。
从当下三亚乡村游的场景来看,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而是主动提出“下地干活”。“上午带孩子识别植物,下午游客就下地翻土、播种、采摘,体验农事劳动,这在过去的旅游项目中是无法想象的。”一名旅游从业者表示。
这种被称为“下地干活式旅游”的新型旅游方式,正成为三亚旅游市场的一股新潮流。
■农事体验:
重构旅游价值的新路径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后,三亚乡村游市场持续升温。周末的亲子游更是热度不减。与往年不同的是,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的浅层体验,而是更热衷于挽起裤脚、挥动锄头,在田间地头体验“下地干活”的乐趣。
传统旅游模式下,游客是风景的“旁观者”,而“下地干活式旅游”则将身份转化为“参与者”。在三亚乡村,游客可以手持镰刀收割水稻,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亲子家庭能亲手采摘莲雾、甜瓜,感受“丰收的喜悦”。这种转变背后,是城市人群对“真实感”的强烈渴望。
“在办公室坐久了,连泥土的味道都陌生了。”来自北京的游客刘俊说,过去很多人十分在乎旅游的形式,如果出去旅游没有打卡完所有景点,没有拍下几张美照,这趟旅程似乎就算“白来”。
如今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最大的特征是不再盲目从众,而是追求更环保、更温和、更简约,也更有个性化的旅游和生活方式。
重庆游客李平表示,下地干活既能给自己带来新鲜的体验,又顺带帮助了当地的农户,带来的可能是“打卡式旅游”所不具备的满足感。
■产业融合:
激活乡土资源的金钥匙
最近,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些农户开放了自家田地,把一些小土豆留给游客来挖。这些土豆个头过小,达不到商品标准,本来会被遗落在田里。当地推出“捡土豆地图”,准备“免费烤土豆”摊点后,却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与追捧。
这里的小土豆从“负资产”成为吸引客流的“金疙瘩”,这是将闲置农田转化为游客核心体验资源的体现。
类似的效应也在三亚显现。近年来,吉阳区推动“农业+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省级和美乡村旅游线路,落地飞来湾、红花新天地、大茅集市等3个文农旅产业融合项目。同时孵化了“鹿城乡味”新IP,打造“美食演艺六盘”“网红民宿博后”2个乡村旅游招牌。
以大茅远洋生态村为例,该村通过“农业+教育+旅游+科技”的融合模式,将稻田和蔬菜基地等场地打造为沉浸式体验场景。游客不仅能采摘果蔬,还能参与农耕知识讲座、生态循环农业研学,甚至通过摄像头远程观察果树生长,这种“可玩、可学、可带走”的设计,使单一农业产出延伸为复合型旅游产品。
而在天涯区水蛟村,通过“农田+”模式,在500亩田洋上搭建彩虹桥,开发出农事体验、民宿、科教等五大板块。“这座彩虹桥全长820米、宽2米、架空高2米,是钢架结构,桥的主体结构刷了鲜艳的彩色,一到夜晚灯光亮起来,特别美丽。”水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国效说,每天晚上都会有村民、游客来这里散步游玩。
■情绪疗愈:
化解城市焦虑的“土方”
“下地干活式旅游”的兴起,折射出城市人群对“慢生活”的心理诉求,更成为破解现代都市焦虑的重要出口。这种以劳动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形态,正让乡村成为承载情绪疗愈需求的重要场域。
在社交平台“为什么挖土豆能让人快乐”的讨论中,“返璞归真”“远离内耗”“确认自我价值”成为高频词。“偶尔体验一下还真挺解压的”“在泥土里找回了久违的踏实”……网友的留言道出了劳动体验的独特魅力。
三亚的实践正生动诠释着这种旅游形态的活力。在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农事体验被推向深度,“给水稻找‘管家’”“为稻田量‘体温’”“帮昆虫搭‘小屋’”的妙趣“入园”仪式,让游客从“观光者”变为“躬耕者”。而此前推出的“一粒米的生命之旅”研学课程,涵盖育种、插秧、收割全链条,让劳动体验形成完整的价值闭环。这些场景之所以动人,恰是因为它们精准击中了城市人群对“简单快乐”的渴望——无需攻略、无需滤镜,只需在泥土中找回童年快乐的纯粹。
为让“情绪价值”持续升级,三亚正从多维度发力。今年是“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计划通过“伴游三亚”智能设备、“文旅活动日历”小程序等数字化手段优化体验流程。同时依托热带资源打造“海洋+田园+低空”多元场景,蜈支洲岛的“珊瑚保卫营”、直升机观光等项目与农事体验形成互补,构建起全域旅游网络。
当城市游客在田埂上学会珍惜粮食,当乡村孩子在研学中开阔视野,当村民通过旅游实现增收,旅游的意义便超越了单一的休闲功能。在这里,旅游不再是逃离现实的短暂狂欢,而是城市与乡土的双向治愈。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文/图)
原标题:
“下地干活式旅游”兴起
三亚农事体验如何让乡土资源生“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