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第二届三亚民营企业家日政企对话活动在三亚天丽湾凯悦酒店举行。记者 陈聪聪 摄
三亚新闻网11月2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黄世烽)11月1日下午,第二届三亚民营企业家日政企对话活动举行。在“我为企业解难题”主题发言中,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工商联(总商会)等5家职能单位负责人依次发言。

11月1日,三亚民营企业家日政企对话活动现场。
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让政策有力度,让服务有温度
三亚市连续3年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营商环境监测中表现优秀。今年1月21日,《三亚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实施办法》经八届三亚市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2024年9月3日,八届三亚市人民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三亚市优化营商环境规定》,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制度支撑;通过构建“1+4+N”营商环境工作体系,将政策、制度和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实现改革闭环,让企业发展有坚强制度保障。
基于海南省惠企政策兑现服务系统“海易兑”开发上线的“一鹿快兑”三亚专区,整合工商、税务、信用等部门数据,构建企业“画像库”,实现精准匹配,让惠企政策直通快达,让企业少跑腿、多受益。“一鹿快兑”上线以来,已累计发布政策解读68项,服务企业2000余家,兑现惠企资金7.23亿元。营商环境改革将高效的政务服务转化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财富”;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通过培训、信用知识竞赛等,让企业了解法律法规,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市营商环境建设局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行“一次告知、一口受理、一网审批、一窗发证”,通过设立自助终端让政务服务专区进楼宇、进商圈,高频事项就近办理,形成“15分钟服务圈”。全市目前实现“全省通办”事项2239项、“全市通办”事项1269项、“跨省通办”事项825项,让企业跨区域也能高效办事。推出便民事项“视频办”“电话办”新模式,政务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创新开设全国首家政务服务电商店铺,实现证照材料即送即取。通过不见面审批、办证,大幅削减企业办事的线下时间和人力成本。
在审批改革方面,通过流程再造,审批效率提升33.51%,214项重点高频事项平均办结时间缩短26.83%,部分事项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为切实破解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因材料不全反复跑”问题,对市场、卫生、住建等多个领域共139个事项,基本条件具备、非关键材料暂缺的申请,实行“容缺受理”,将传统的“材料不齐不能办”变为“边准备材料边审核”的并行模式,在承诺时间内补齐材料即可拿到结果。推出“项目审批直通车”,建立“重点项目保障制度”,推行“审批下沉+上门服务”,审批专员深入项目现场,靠前服务,保障重点项目提前开工,将企业不可预见时间损耗降至最低。
推行涉企活动上监测系统,原则上企业每季度接受同类活动不超过1次,超过频次可合理拒绝,有效落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行“亮码检查”,实施“综合查一次”,让企业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创新发展和生产经营。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以服务谋共赢,为经济发展创造“空间”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规划引领,结合G98扩容工程打造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北拓展区、南滨垦地融合示范区、金谷产业园、水蛟智谷-循环经济产业园片区、妙林-绿谷片区、南丁片区、海棠湾站前片区、南田垦地融合示范区等9个集中连片的重要产城融合发展组团,为种业、深海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留足空间。谋划7个自下而上村庄规划试点,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土地“批、供、用、补、查”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保障机制,让企业“拿地即开工”,为新增投资提供有力支撑。今年已完成土地供应91宗、5724亩,面积同比上升50.39%,出让金约占全省54%,土地市场表现活跃。通过存量盘活、土地置换、破解历史遗留问题等方式,创造投资新机会,让老资源变成新动能。2宗存量商服用地已采取“收回—调规—供应”方式成功盘活,10宗已确定盘活路径,将大力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为加速推动土地置换,通过“专人跟踪+节点督办”,为企业化解开发阻力。为破解历史遗留问题,18项营商环境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已销号11项,推动企业资源焕新。同时,针对台风灾后重建、保交楼保交房等特殊需求,落实专项政策、开展专项工作,精准解决企业投资顾虑。有态度、有温度地履行自然资源监管职责,形成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统筹联动的闭环监管机制,化“监管对立”为“服务共赢”,为投资织就“防护网”。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通过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内部督办等举措压缩审批时间;深化不动产登记领域改革,推出跨省通办、延时服务、带押过户等举措,提升服务质效;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建立“一窗受理、联审联批”机制,“串联”变“并联”后,平均办理时限缩短50%。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着力构建“无事不扰、吹哨必到”执法监管模式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以企业需求、问题为导向,以规范执法、精准服务为核心,着力构建“无事不扰、吹哨必到”执法监管模式,全力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行“综合查一次”。全面清理不合理检查事项,制定联合检查计划,加强部门协同,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显著降低企业迎检频次。今年以来,共开展联合检查行动425次,覆盖企业598家,现场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28个。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降低抽查频次,多用非现场监管;对高风险领域加强监管,运用柔性引导,杜绝“一刀切”。构建“无感”监管模式。在海棠区引入无人机技术,59个在建项目纳入无人机监管台账,形成“空中巡查+地面核查”立体执法模式,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影响,发现的轻微违规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
为使政企沟通更加顺畅,建立“企业专员”机制。选派11名执法骨干担任服务专员,为11家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实时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应。定期开展“访企问需”活动。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企业一线,以面对面交流、现场办公等形式,倾听企业心声、了解真实需求;对复杂问题建立台账、限时督办、跟踪问效,确保企业反映问题件件有回音。拓宽沟通渠道,通过“城管体验日”“执法队员进社区”等活动,搭建多元化互动平台。
推行“准入事前告知”。联合营商环境建设等部门,向餐饮单位发放许可证的同时,发放《餐饮单位准入事前告知书》,列明法律法规和经营规范要求。整合多份法规政策为通俗易懂的“开业礼包”,服务新开业门店,变被动查处为主动引导。探索疏堵结合路径,在大东海商圈实施“执法+承诺”外摆经营试点,引导商户签订承诺书后规范经营。
创新实施观察期制度。出台《市场监管领域执法观察期试行办法》,为符合轻微违法行为条件的市场主体设定观察期,优先采取行政指导、告诫等柔性措施,对观察期内主动改正的,依法不予处罚,给企业自我纠错、规范发展的机会。大力推行免罚清单。发布两批不予行政处罚清单,覆盖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14个领域,明确108项“轻微不罚”具体适用情形,构建“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执法模式。
市中级人民法院
企业出题、法院答题,赋能营商环境再优化
市中级人民法院始终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通过加强审限管理、案件评查、强化审判权运行监督等措施,不断提高办案质效。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持续完善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尊重契约自由,让企业感受到“裁判尺度始终如一”,以严格公正司法稳定发展预期。
针对效率问题,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涉企案件审限内结案率96.64%,平均结案时间63.22天。针对企业经营困局问题,以“执破融合”改革打破程序壁垒,坚持“多重整救治、少破产清算”,让更多企业重整、新生、再出发,也让不具备挽救价值的企业快速清退,释放资源。
过去3年来,审结破产案件15件,化解债务238.2亿元,盘活土地、房产16.47万平方米,安置职工1500人,充分发挥了破产制度“积极拯救”与“及时出清”的双向功能。针对执行难题,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审慎采取强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司法活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坚持常态化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执行行动,为企业追回资金33.98亿元。
树牢服务意识,以暖心服务赋能营商环境再优化。坚持“企业出题、法院答题”,将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进一步推进数字法院建设,拓展线上法庭功能,将诉讼服务从网上立案、网上缴退费等事前服务向网上阅卷、网上开庭事中、事后服务延伸。发布涉企典型案例,为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尤其注重企业内部治理纠纷的裁判指引,从决议效力、公司僵局、股东权利责任等角度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市工商联(总商会)
搭建更多务实平台,组织企业对接新应用场景
建立三亚市工商联(总商会)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组织民营企业家先后赴浙江、湖北、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学习、以商招商;连续两年与市公安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联合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坦诚相见、倾听诉求、直面问题、跟踪问效……市工商联(总商会)努力让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精准滴灌企业,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
持续深化“政策引航”计划,组建由政策专家、业务骨干组成的宣讲团,把税收优惠、市场准入、跨境贸易等核心政策转化为看得懂、用得上的“说明书”“流程图”,送到企业基层、项目一线;建立政策落实“回头看”机制,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落地堵点问题,联合职能部门开展专项对接,确保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工具。
急企业所急,在“精准服务”上下功夫,做到企业的需求在哪里,市工商联(总商会)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在权益保障上,持续擦亮“法润鹿企”服务品牌,通过公益法律讲座、“一对一”咨询等形式,为企业经营中的高频法律风险提供专业支持,同时畅通诉求反映渠道,深化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工作,让企业诉求有所应、权益有保障。在发展赋能上,搭建更多务实平台,组织企业对接数字经济等新应用场景,推介成功投资案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助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建立“政企银”平台,联合金融机构创新“信用+”服务模式,为企业融资增信铺路搭桥。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企业成长的沃土,市工商联(总商会)将持续当好政企沟通的“润滑剂”,通过“民企接待日”“营商老爸茶”等特色载体,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企业家敢说话、说真话、说实话。同时,积极推动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家担任“营商环境观察员”,共同参与营商环境优化全过程。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选树先进典型,讲好三亚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故事,让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成为社会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