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新闻网10月31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 摄影报道)“在山水画创作中,将水墨的写意性与淡彩着色相结合,既保持传统的韵味,又透出现代的气息……”日前,在三亚市老年大学课堂上,年近七旬的韩义向“候鸟”老人们传授山水画技巧。

“候鸟”老人在山水画课堂上进行创作。
来自山东淄博的韩义,他不仅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担任中国山水画创作院海南分院院长。退休后,他成为三亚“候鸟”群体中的一员,他与老伴在10年前选择定居三亚。“最初是气候吸引了我,但真正让我留下的,是这座城市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现在这里就是家。” 韩义说。
退休后,不少老年人会面临社会角色弱化带来的“无用感”,而老年教育为他们提供了重塑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平台。“通过学习掌握一门新技能,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或是唱会一首歌,那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难以言表。”韩义表示,“我还能学,我还能行”的自我肯定,让老人们重新焕发活力。

韩义在山水画课堂上进行教学。
数据显示,截至 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3.1亿,占总人口比重达22%。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5至2030年间,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规模将增至3.9亿。与此同时,“银发经济”规模已达7万亿元,预计到2035年将攀升至30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旅居养老模式正从传统的“候鸟式迁徙”向融合健康、文化、社交的高品质生活方式升级。三亚依托优越的气候条件、完善的医疗与生活配套,积极推动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老有所为新舞台,不断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康养生活的需求。
据悉,三亚市老年大学通过构建“一校多点”办学网络,已在各区实现分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阵地,将优质教育资源延伸至社区(村),有效打通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乐享“学”的便利与“融”的温暖。
“学校招生兼顾本地老年人与‘候鸟’人群。”三亚市老年大学副校长高宝勤表示,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静态教学与动态体验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开设了 30 余门室内课程,涵盖艺术、人文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组织红色研学、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使老年教育更加贴近城市发展脉搏。”
此外,三亚市老年大学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学员学以致用,将志愿服务、文艺汇演、社区宣讲等活动延伸至基层,让老年学员在服务社区、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持续实现社会价值,展现新时代的“银发力量”。
与此同时,三亚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持续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岁月如歌(三亚)老年大学于9月揭牌成立,不仅为老年群体提供了新的学习选择,更标志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老年教育新模式取得关键进展,为提升老年教育整体质量注入新动能。
“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极大丰富了老年教育的供给形式与内容。”岁月如歌(三亚)老年大学校长张焱表示,借助三亚独特的气候与资源优势,有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力量办老年教育的“三亚样板”。
如今,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与丰富的课程设置,正推动三亚老年教育事业形成“老有所学、学有所乐、乐有所为”的良性生态。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不仅在这里实现身心康养与文化融入,更通过所学技能参与社区服务、文化传播和城市宣传,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积极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