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椰影婆娑摇碎晨光,碧波万顷托举盛会。
10月29日,以“聚创深海共绘新篇”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在三亚启幕,来自25个国家、250多家机构400余名中外代表循着“蓝色邀约”而来,让这片南海之滨再次成为全球深海科技创新的“思想策源地”与“合作加油站”。
不同语言的交流在此交融,不同国家的期待在此共鸣。印度尼西亚海洋资源与渔业部海洋空间管理总局海洋资源司司长弗里斯塔·约哈尼塔在开幕式上表示,印尼正积极研发海洋基础设施系统,希望能在本届论坛收获更多国际合作,尤其希望与中国在海洋技术协作和政策协调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共同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8月23日清晨拍摄的“海琴”号从海里回收时的情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夏泽翰则通过视频,带来了3年合作的见证:从首届论坛的“初识”到如今的成长,海南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分享海洋科技经验的窗口,“代表处愿继续一路同行,以海南为范例,将中国海洋生态文明、海洋文化建设与深海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传播至更多国家,推动全球南方合作,为人类共享的深海文明繁荣贡献更大力量。”
当全球目光聚焦三亚,人们不禁追问:这片海为何能成为深海科技的“引力场”?
答案,就藏在这片浸润着阳光与碧波的海域里,藏在三亚向海而生的基因里。
三亚的优势,在海的“广度”里。1921.40平方公里陆地、3226平方公里海域,264.42公里海岸线像一条蓝色丝带,串联起19个天然港湾、68个星罗棋布的岛屿。
三亚的魅力,在海的“深度”里。“温度、深度、纬度、绿色”的“三度一色”禀赋,是三亚独有的“科研密码”。
三亚的潜力,在海的“热度”里。锚定海洋强国战略、把握“深海工程”机遇,三亚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聚集了20余家涉海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1500余家涉海科技企业,落户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平台、国家基地,成为我国深海科技创新的重镇和高地。
当前,三亚正围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和深海保护,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向海图强”新质生产力,推动深海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全国深海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区。
这份向海而生的热情,让全球创新力量心生向往。

采集“源火”后,“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从海底返回,浮出水面(9月18日摄)。
如果说三亚的“地利”为大会搭建了舞台,那么顶尖智慧的碰撞则为该论坛注入了灵魂。
当天的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全球的顶尖专家轮番登场,将深海探索的神秘面纱层层揭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以《深海探索的科学与技术前沿》为题,深入剖析深海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巴西科学院院士法里德·谢马莱·朱尼尔分享南大西洋钻探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格鲁德的分享,让“中国力量”在深海探索中格外亮眼。
在普伊斯哥海沟航次中,中国团队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用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抵达普伊斯哥海沟海底,用肉眼观察海底生命,精准获取沉积物和生物样本。”格鲁德的话语里满是赞叹。
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是未来深渊研究的关键,格鲁德呼吁依托“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持续发展深海探测技术,共同推进对更多未知疆域的系统性探索。
技术创新是钥匙,国际合作是桥梁,只有一起走,才能走得更远。
思想的火花终要落地为实践的脚步,这场盛会不仅有“头脑风暴”,还硕果累累。

采火装置在海底冷泉喷口采集可燃冰(9月18日摄)。
开幕式上,《聚力深海大科学研究,推进全球深渊探索共识》的发布,为全球深海研究划定了“协作清单”;水下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成立,更让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有了新载体;深海科技创投基金的签约仪式,让创新有了“资金活水”;第七届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的颁奖环节,更让青春力量闪耀——年轻学子的创意,让人们看到了深海探索的未来希望。
大会的热度,还延伸到了会场之外。深海先进技术与装备成果展上,人们俯身观察深海作业装备、无人航行器、通导设备、关键传感器等展品,听工程师讲解万米深潜的故事。
多场分论坛里,交流同样热烈:海洋生态系统与新型海洋牧场分论坛上,十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以海底化能自养系统、海洋多物种共生系统等复杂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为切入点,就传统海洋牧场升级改造和新型海上生态牧场建设的技术路径、产业合作模式等重要议题展开交流;深水油气工程技术装备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分论坛上,近百名专家学者聚焦“海洋油气装备”和“海洋钻完井”两大核心主题,围绕海洋油气能源开发的数智化转型、深海智能装备、关键核心装备国产化等议题碰撞思想、交流合作……
“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和专家,拓宽了视野,也加深了对海洋工程的热情。大赛组织周到,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海洋科技氛围浓厚,让我实地了解到我国深海科技的最新进展,希望未来能为海南自贸港和深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杨广宁同学感慨道。
当夕阳为三亚的海面镀上金边,参会嘉宾仍在会场外热烈交流。这场盛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共识、一个联盟、一笔基金,更是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协作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三亚的蓝海中生根发芽,推动人类向更深、更远的深海探索,也让三亚成为全球深海科技合作的永久“灯塔”。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文 新华社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