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2025)的重要分论坛——“深海智能装备技术分论坛暨第一届水声传感器论坛”在三亚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三亚,围绕深海智能装备与水声传感技术的前沿进展、创新路径及产业协同展开深入交流。

10月29日,以“聚创深海 共绘新篇”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2025)在三亚开幕。
本论坛聚焦深海智能装备与水声传感技术的最新发展,议题涵盖深海无人系统、人工智能、海洋信息通信、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与国际合作等多个关键领域。与会专家系统剖析了海洋智能装备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应用中面临的技术瓶颈、环境风险与工程挑战,共同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以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通过汇聚多方智慧、分享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论坛积极促进资源共享与跨界协作,助力深海智能装备技术的联合研发与共赢发展,为未来海洋产业培育注入新动力。

与会嘉宾循着 “蓝色邀约”而来。
作为论坛亮点环节,水声传感器专题围绕水下声学材料、声学器件与声学装备等关键领域展开前沿探讨,推动跨学科交流,为水下探测、海洋资源开发与国防安全等领域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据悉,本次分论坛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三亚南海创新发展基地承办。该基地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海南的重要科研与教学平台,承担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及国际合作等多项职能,并已取得一系列代表性成果。
近年来,海南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表现突出,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已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北极载人深潜科考队于今年7月22日从三亚出发,会同“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共赴北冰洋海域执行深潜任务。其间,科考队在北冰洋作业56天,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和试验,“奋斗者”号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同时,“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完成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下潜,并与“奋斗者”号进行了水下协同作业。在海冰覆盖率超80%的北冰洋中央海盆,科考队进行了国际首次加克洋中脊载人深潜科考,最大下潜深度达5277米。此外,海南建成了中国首座公共科考母港“南山港”,实现“出海即深海、离岸即科研”的高效响应,已成为深海装备海试与科考航次的核心保障枢纽。
据悉,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国际深海科技界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也进一步彰显了海南在全球深海科技合作中的枢纽地位,为推动我国深海科技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