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溪畔,道不尽的不屈历史
白石溪畔,道不尽的不屈历史

“359、3500、40”——这是7月11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白石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看到的一串数字。

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白石溪地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

这一时期,白石溪地区为国捐躯的英烈有359人,被杀害的群众有3500人,40个村庄被焚烧夷平……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1991年,“白石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建成。在其正前方数十米远,是流淌了千年的白石溪,著名的红色村庄塔昌村就在其北侧四五公里。

白石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期望 摄

当时间轴拉回到80多年前,海南的英雄儿女在白石溪及周边与日军作战,建立琼文抗日根据地。然而,也正因如此,由于成为琼崖抗日战略要地,而被日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遭受无情打击和摧残。

处境艰难

红色村庄一度沦为“无人村”

“白石溪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作出重大贡献。”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林少祯称,白石溪地区包括树德、中税和大坡镇墟周边等区域,处于原琼山县(今海口市琼山区)和文昌县(今文昌市)交汇处。早在1926年,该地区的党组织就在塔昌村成立。1939年2月日军入侵琼崖后,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领导人民群众英勇抗击入侵之敌,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游击区,琼山、文昌地区形成了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即琼文抗日根据地,白石溪地区就处于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的独立总队在琼文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对日作战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使得日本侵略者坐立不安。1939年6月起,日军集中1000多名兵力向琼文抗日根据地扫荡,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1942年5月起,日军调集第十五警备队和伪绥靖队、自警队共约4000人,对琼文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蚕食”“扫荡”。为了摧毁抗日根据地,日军采取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步步为营的“蚕食”政策,所到之处皆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因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白石溪地区成为了我军战斗堡垒,在抗战期间,也因此遭受日军疯狂屠戮。”林少祯介绍,1940年,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在塔昌村村民王会榜家成立;1942年,中共琼崖特委第四届第九次执委扩大会议也在塔昌村召开。这些重要事件的发生,引来日军对村子进行大屠杀。至1943年底,塔昌村的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或在战场牺牲,或被日军杀害,40多间房屋也全部被烧光摧毁,塔昌村一度沦为“无人村”。

不仅是塔昌村,白石溪地区其他村庄同样遭受日军疯狂屠戮。1943年正月中旬,日军对中税乡南隆园村扫荡,在撤军时,故意三三两两在高处大摇大摆,迷惑群众。群众以为日军撤走了,便从躲藏的溪边丛林里走出来,被日军来了个“回马枪”,50多名无辜群众通通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鲜血染红溪水。除了这次屠杀50多人,日军还多次进行“扫荡”。

据介绍,日军在白石溪地区的“扫荡”常常地面上陆军多路并进,空中飞机狂轰滥炸,并施放腐烂性毒气,致使不少战士和百姓中毒烂脚。日军“扫荡”后,白石溪地区的三多、南隆园、红砚湖、山青岭、美占、大群、黑石、龙肚、罗本、冯宅迹等村庄的房屋全部被烧光。

奋起反抗

白石溪地区曾有一支“少年连”

面对进犯日军,白石溪地区的人民奋起反抗,不少热血少年也加入其中。1941年11月,在白石溪地区树德乡吴氏祠堂,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特务连诞生。当时有一批与日军有着深仇大恨的少年(多数是原琼山、文昌两县的抗日儿童团团员)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要求参军,第一支队领导请示总队长冯白驹同意,从前来报名参军的200名少年中,挑选出一批身体健康、政治觉悟较高又无家可归的贫苦少年安排到第一支队特务连。

因第一支队特务连有许多年龄在13岁至15岁左右的少年战士,所以被人们称为“少年连”。“少年连”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第一支队队部的警卫任务,有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为粉碎日寇的“蚕食”,中共琼崖特委于1942年6月1日发出了《对于目前琼崖局势的指示》,领导琼文抗日根据地军民全面出击,积极主动开展游击战、反击战。当年下半年,第一支队在云龙乡坚持两个多月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少年连”战士机智对敌,探察敌情,趁机袭击,打了不少胜仗。

1943年6月,日军在澄迈桥头镇才坡修筑据点,负责监工的日军经常进村强迫村民拆房扛料上工地。此处远离抗日游击区,日军戒备松懈,枪支随意搁置,民工进出检查不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吴克之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少年连”战士化装奔袭。“少年连”连长张积成接受任务后,立即率领10多名小战士,身藏驳壳枪装扮成民工走向日军据点。

进入日军据点后,张积成发现一群日军士兵将枪支架在一边,在海边沙滩上列队做早操,于是当机立断发出战斗暗号,几名小战士迅速开枪击毙日军数人,其他几名日军见势不妙,仓皇向海边逃命。岗楼上的一名日军哨兵狂叫鸣枪,也被“少年连”小战士用刚刚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击毙。

1944年春,“少年连”除留下一个驳壳枪班战士继续负责第一支队队部的警卫工作外,其余战士均被分配到各部队,有的当上了连、排级干部,成为独立总队的骨干。虽然“少年连”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在抗日战争年代,这些小战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国家、人民拿起武器,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火焰般的年华,彰显了他们忠于祖国、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7-17 06:4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16 08:2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16 08:3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15 10:0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15 07:01
来源:三亚新闻网
白石溪畔,道不尽的不屈历史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17:44:51

“359、3500、40”——这是7月11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白石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看到的一串数字。

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白石溪地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

这一时期,白石溪地区为国捐躯的英烈有359人,被杀害的群众有3500人,40个村庄被焚烧夷平……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1991年,“白石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建成。在其正前方数十米远,是流淌了千年的白石溪,著名的红色村庄塔昌村就在其北侧四五公里。

白石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期望 摄

当时间轴拉回到80多年前,海南的英雄儿女在白石溪及周边与日军作战,建立琼文抗日根据地。然而,也正因如此,由于成为琼崖抗日战略要地,而被日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遭受无情打击和摧残。

处境艰难

红色村庄一度沦为“无人村”

“白石溪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作出重大贡献。”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林少祯称,白石溪地区包括树德、中税和大坡镇墟周边等区域,处于原琼山县(今海口市琼山区)和文昌县(今文昌市)交汇处。早在1926年,该地区的党组织就在塔昌村成立。1939年2月日军入侵琼崖后,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领导人民群众英勇抗击入侵之敌,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游击区,琼山、文昌地区形成了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即琼文抗日根据地,白石溪地区就处于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的独立总队在琼文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对日作战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使得日本侵略者坐立不安。1939年6月起,日军集中1000多名兵力向琼文抗日根据地扫荡,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1942年5月起,日军调集第十五警备队和伪绥靖队、自警队共约4000人,对琼文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蚕食”“扫荡”。为了摧毁抗日根据地,日军采取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步步为营的“蚕食”政策,所到之处皆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因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白石溪地区成为了我军战斗堡垒,在抗战期间,也因此遭受日军疯狂屠戮。”林少祯介绍,1940年,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在塔昌村村民王会榜家成立;1942年,中共琼崖特委第四届第九次执委扩大会议也在塔昌村召开。这些重要事件的发生,引来日军对村子进行大屠杀。至1943年底,塔昌村的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或在战场牺牲,或被日军杀害,40多间房屋也全部被烧光摧毁,塔昌村一度沦为“无人村”。

不仅是塔昌村,白石溪地区其他村庄同样遭受日军疯狂屠戮。1943年正月中旬,日军对中税乡南隆园村扫荡,在撤军时,故意三三两两在高处大摇大摆,迷惑群众。群众以为日军撤走了,便从躲藏的溪边丛林里走出来,被日军来了个“回马枪”,50多名无辜群众通通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鲜血染红溪水。除了这次屠杀50多人,日军还多次进行“扫荡”。

据介绍,日军在白石溪地区的“扫荡”常常地面上陆军多路并进,空中飞机狂轰滥炸,并施放腐烂性毒气,致使不少战士和百姓中毒烂脚。日军“扫荡”后,白石溪地区的三多、南隆园、红砚湖、山青岭、美占、大群、黑石、龙肚、罗本、冯宅迹等村庄的房屋全部被烧光。

奋起反抗

白石溪地区曾有一支“少年连”

面对进犯日军,白石溪地区的人民奋起反抗,不少热血少年也加入其中。1941年11月,在白石溪地区树德乡吴氏祠堂,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特务连诞生。当时有一批与日军有着深仇大恨的少年(多数是原琼山、文昌两县的抗日儿童团团员)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要求参军,第一支队领导请示总队长冯白驹同意,从前来报名参军的200名少年中,挑选出一批身体健康、政治觉悟较高又无家可归的贫苦少年安排到第一支队特务连。

因第一支队特务连有许多年龄在13岁至15岁左右的少年战士,所以被人们称为“少年连”。“少年连”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第一支队队部的警卫任务,有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为粉碎日寇的“蚕食”,中共琼崖特委于1942年6月1日发出了《对于目前琼崖局势的指示》,领导琼文抗日根据地军民全面出击,积极主动开展游击战、反击战。当年下半年,第一支队在云龙乡坚持两个多月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少年连”战士机智对敌,探察敌情,趁机袭击,打了不少胜仗。

1943年6月,日军在澄迈桥头镇才坡修筑据点,负责监工的日军经常进村强迫村民拆房扛料上工地。此处远离抗日游击区,日军戒备松懈,枪支随意搁置,民工进出检查不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吴克之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少年连”战士化装奔袭。“少年连”连长张积成接受任务后,立即率领10多名小战士,身藏驳壳枪装扮成民工走向日军据点。

进入日军据点后,张积成发现一群日军士兵将枪支架在一边,在海边沙滩上列队做早操,于是当机立断发出战斗暗号,几名小战士迅速开枪击毙日军数人,其他几名日军见势不妙,仓皇向海边逃命。岗楼上的一名日军哨兵狂叫鸣枪,也被“少年连”小战士用刚刚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击毙。

1944年春,“少年连”除留下一个驳壳枪班战士继续负责第一支队队部的警卫工作外,其余战士均被分配到各部队,有的当上了连、排级干部,成为独立总队的骨干。虽然“少年连”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在抗日战争年代,这些小战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国家、人民拿起武器,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火焰般的年华,彰显了他们忠于祖国、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