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李慧灵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
她牵头组建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长期致力于热带感染性疾病、热射病等防治研究,
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承担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
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联勤保障部队卫勤保障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
2025年7月,被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泛舟医学海洋
从完成父亲遗愿走上医学之路,到放弃良好条件南下从军,李慧灵勇敢地在一片大海中前进
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下称“海南医院”),一尊军医与患者的雕像静静伫立,以无声的姿态定格着守护与信赖的瞬间,映衬着一旁的白色楼宇——恰如这里十余年来矢志不渝的医疗热忱。医院一隅的热带医学科,如今已成为守护海岛军民健康的一叶“医疗方舟”。掌舵“航程”的学科带头人,是今年7月份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李慧灵。
十余载春秋流转,她以仁心为楫,以担当为帆,在守护军民健康的蓝色海洋中劈波斩浪,划出一道清晰的航迹——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正是李慧灵医海泛舟的起点。
从军之路
李慧灵的从医之路,始于一个沉重而庄严的承诺。
李慧灵出生在山东青岛一个小镇,父亲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毕生致力于农业水利技术推广。因积劳成疾,在李慧灵16岁那年,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父亲的临终遗言成为李慧灵一生的使命:“生病让我好多事情不能去做了,如果可以早点发现,或许可以有更多时间为国家作一点贡献。”父亲去世后,正值高二的李慧灵毅然弃文从理,踏上医学征程,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大学医学院,后到广州工作。
2012年,一则“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即将开诊”的消息,让37岁的李慧灵面临人生重要抉择。
经过深思熟虑,李慧灵毅然放弃广州的优渥的工作条件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入职海南医院呼吸科。
在海南医院呼吸科工作期间,解放军总医院一代代老军医、老专家以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情怀担当,深深感染着她。他们从医院建设到学科培育发展,事事亲力亲为,将医院当作自己的家。“人民军医”这4个字蕴含的深意,深深触动了李慧灵。
2019年,海南医院受命成立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李慧灵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敢闯敢拼的劲头,接过了建科的“船舵”。彼时,她的小女儿尚在襁褓之中,为了肩上的使命,她一边“见缝插针”地照顾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全力以赴推进从零起步的学科建设。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李慧灵撑起双重责任。
建科之初,无成熟经验、无现成团队、无完备设备的“三无”困境如暗礁挡路。“未虑成,先虑败”,这是李慧灵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她耗时1年多,行程3万多公里、调研50多家关联学科、科研机构,像海绵般汲取优秀经验。从科室架构设计到设备清单制定,每份方案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也为后续“航行”打下坚实基础。
调研后,李慧灵曾陷入“一人作战”难题:无场地、缺人才。
“焦虑思索的人其实是机械麻木的。”2019年4月的一天,李慧灵在急诊科抢救间的负一楼,从一个50公分高的斜坡上一脚踏空,身躯重重砸下,半天没有缓过神来。路过的急诊同事将她扶起,发现大片浮肿、皮下瘀紫从侧腰蔓延至大腿。
急诊科医生说:“慧灵,不要命了啊,住院观察下吧。”可想到刚刚挂起的“热带医学科”牌子,她咬着牙拒绝了。
“有骨折不?”
“那倒没有。”
摸摸腿脚,都还灵活,经过简单止痛治疗,李慧灵一瘸一拐地回到岗位。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医护团队。
五次“搬家”
热带医学科的成长史,也是一部镌刻着坚守与突破的“搬家史”。5次搬迁如5次跨越浪峰,每一次行囊的整理与空间的更迭,都见证着科室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蜕变,更映照着李慧灵与同事们以初心筑防线、以坚守护生命的赤诚。
2019年3月1日,科室在一片空白中启航,被临时安置在急诊科后门的几间办公室里。没有宽敞的诊疗空间,没有完备的设备支撑,那一方略显局促的方寸之地,却成了他们守护生命的第一处“港湾”。
两个月后的2019年5月12日,热带医学科正式开诊,从“临时办公”迈入“规范诊疗”的新阶段;同年7月,团队获批4张病床,第一次有了专属的患者收治空间,诊疗工作迈出关键一步。
2019年11月,科室阵地迁至门诊2楼手术室对面,病床数量从4张扩容至12张;2020年1月,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科室再次搬迁至门诊一侧的负压病房,并同步开设发热门诊——这不仅是一次地址的变动,更意味着发热门诊正式归入热带医学科管理范畴,科室肩上多了一份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任。
真正让科室迎来质变的,是一次“跨越式”的搬迁。2020年,江林院区的“板房集群”崭新亮相,科室整体搬至江林院区,病床规模进一步扩容,呼吸机、气管镜等设备陆续配备。热带医学科技师符余君调试新CT机时,内心不禁感慨:这一次,我们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港湾”。
之后,在李慧灵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江林院区环境悄然改变。日子一天天过去,原本杂草丛生的角落渐渐焕发生机,三角梅、扶桑花次第绽放。正如一位患者所说:“你们在这儿,这里就满是活力,这些花也跟着开得格外有精气神。”
热带医学科多次“搬家”的轨迹,既是科室的成长年轮,更是一群医者以脚步丈量责任、以坚守书写担当的生动注脚。
搬不走的,是李慧灵和同事们对待患者的一颗爱心。它是“甜味儿”的,余韵悠长。
患病的女孩小林在热带医学科经过治疗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康复后要去外地上学,来复诊时送来一个亲手缝制的香囊——藏蓝色棉布上绣着一朵歪歪扭扭又超级可爱的向日葵,里面装着橘子味的水果糖。她对李慧灵说:“我看见您好几次中午都还在看病人,快吃一颗吧。”李慧灵感觉眼眶有些发热,剥开糖放进嘴里,清甜瞬间在舌尖散开,顺着喉咙甜到心里。

李慧灵在实验室里工作。
六载春华秋实
六载春秋,李慧灵带领热带医学科劈波斩浪,驶出一条从无到强的坚实航迹。
在学科建设上,她牵头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将诊断时间从3天缩短至30分钟;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SCI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
在人才培养上,她立下“日研30张CT影像”的铁规矩,要求住院医生对患者病情烂熟于心。从最初1名医生负责1名到2名患者,到如今8名医生高效管理数十张病床、实现“零纠纷”。6年里,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医师骨干,为热带医学领域储备了中坚力量。
李慧灵亲手带教的年轻医生逾百人,如今已是强军卫勤战线上的栋梁骨干。学生李泽世早已能独立看诊,却总念着那句话:“李慧灵主任教会我的不只是医术,更是如何用一颗心去温暖另一颗心。”
“难啊,每一步都很难,但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如今,走进热带医学科,规整的灰色建筑外,“一个有温度的学科”的标语格外醒目;走廊里,一面面患者赠送的锦旗熠熠生辉;诊室中,医护人员专业严谨的态度、温暖耐心的话语,让患者如沐春风。这里,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蜗居”在角落的小科室,而是守护海岛军民健康的坚固堡垒,是热带医学领域的“标杆阵地”。
面对赞誉,李慧灵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我今天做到的,还远远不足以解决官兵和百姓们的很多实际问题。希望在我此后能够奋斗的人生里,每一次前进都能为他们带来更实在的健康保障。”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巨波 卢智子 王鑫/文、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