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新闻网11月10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周边20万居民和科研人才的健康保障,可就指望它了。”11月7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总规划师林玉婷站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综合医院大楼前,指尖划过眼前的建筑群,语气中满是笃定。作为该项目推进的核心参与者,林玉婷见证了这座医院从蓝图到实景的蜕变,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一场精准补齐民生短板的迫切行动。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综合医院大楼外观。
民生为先,锚定医疗配套“补短板”
“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以下简称科技城高新区)聚集了44家科研机构,其中不乏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之重器’,但医疗配套曾是明显短板。”回忆起项目启动前的调研场景,林玉婷仍感迫切。彼时的崖州区,仅有4所乡镇卫生院,难以承载科技城高新区及周边群众的就医需求,更无法支撑未来人才虹吸效应带来的医疗需求。
民生需求就是发展指令。林玉婷牵头的规划团队明确:医院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科技城高新区“筑巢引凤”的关键配套,是三亚“中心集中、左右对称”医疗布局的战略支点。“把医院建起来,就是把稳增长的‘底气’筑起来。”
在她的推动下,这个总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按三级甲等标准建设的综合医院项目,被纳入海南省重点民生项目清单,首期预设600张床位,建成后交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运营,实现医疗资源提质升级。
机制革新,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蓝图绘就,落地为先,而审批环节正是项目推进的第一道关键关口。“传统审批流程下来,仅是施工许可就可能耗时很长。”林玉婷深知,必须打破常规才能抢占先机。2020年11月,一份《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关于准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综合医院项目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施工许可的函》送到项目方手中,这份“以函代证”的创新文件,让项目比常规流程提前19个月进场施工。
这背后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林玉婷介绍,必须摒弃“坐等审批”思维,推行“告知承诺+分阶段施工许可+以函代证”组合拳,组建专项服务队提供“月嫂式”帮办代办。“我们的工作人员拿着材料清单,手把手教企业提前准备,逐页预审把关,确保一次通过。”
如果说审批创新是“先手棋”,那么快速响应机制就是项目推进的“护航舰”。“项目建设像闯关,随时可能遇到新难题,我们必须做到‘问题不隔夜’。”林玉婷主导建立的“问题直达——快速研判——协同督办——闭环销号”机制,在该医院开业筹备攻坚期经受了实战检验。当时,医院首批111名公开招聘人员进入考察审档环节,但落编手续办理时限较短,若不能按时到岗,将直接影响试营业和科室运转。
接到问题反馈当晚,林玉婷就召集局里相关部门和业主单位成立专项小组,连夜梳理出“绿色通道审批、优先审核档案、流程同步推进”三项解决方案。
“我们带着医院的诉求,第二天一早就对接市人社局、崖州区卫健委,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共同商议。”她回忆,通过跨部门专题协调会,原本耗时很长的办理流程被大大压缩,111名工作人员全部在试营业前顺利到岗。更细致的是,针对试运营前的整改问题,她推动成立“714非正式移交查验反馈群”,院方、开发、监理、总包等单位每日排查问题、通报整改、验收销号,形成全程闭环。
主动靠前,形成合力“重协调”
这样的高效推进,离不开跨部门的协同合力。“医院建设从来不是我局一家的事,而是得靠大家共同推进。”林玉婷直言。为了凝聚共识,她牵头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每月组织相关部门、业主、总包、运营等单位召开进度协调会,通报进展、梳理堵点。
在她看来,形成合力的关键在于“目标一致、责任共担”:面对征地拆迁难题,区政府主动靠前;遇到资金保障问题,财政部门精准对接;建设环节出现技术瓶颈,总包单位与监理单位连夜攻关。“主体结构封顶时,为了克服高温高湿天气影响,我们协调施工单位采取分区建设、穿插施工模式,各部门全程保障建材供应和安全监管,最终提前完成节点目标。”林玉婷说。
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综合医院一期已建成投用,二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综合医院不仅可以提升三亚西部及周边公共服务卫生水平,更将为科技城高新区吸引深海科技、南繁种业等领域高端人才,以及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稳增长不是抽象的指标,而是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是一个个项目的扎实推进。”林玉婷字字坚定。在科技城高新区,这座拔地而起的医院不仅是守护健康的堡垒,更是三亚广大党员干部以实干担当书写“稳增长、保目标”答卷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