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筑安澜 “一带一路”灾害防治合作机制获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跨越山海筑安澜 “一带一路”灾害防治合作机制获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11月7日,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灾害管理主题分会现场。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聪聪 摄

跨越山海,命运与共。这几天,一场围绕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的国际对话,正从三亚传向世界。

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11月5日至7日在三亚召开,来自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近200名代表齐聚,围绕如何深化“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展开深度对话。

该合作机制自2023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在短短两年间取得丰硕成果:共推动开展24类66个合作项目,“伙伴网”持续扩大,从最初的27个国家(含中国)和1个国际组织,扩展至目前的34个国家(含中国)和3个国际组织。

会议期间,各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建设达成广泛共识。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该机制生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诠释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的共赢智慧,为共促全球灾害治理、强化应灾韧性擘画了新图景。

柬埔寨国家灾害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金维拉表示:“我们赞赏中国在推动合作机制方面展现出的强大领导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合作机制是促进共同繁荣、为所有人构建更加安全和更具韧性未来的重要平台。”当前,全球灾害形势愈发复杂,各国面临的风险相互关联,单枪匹马难以应对挑战。合作机制为深化减灾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集体抗灾能力提供了战略框架。

尼加拉瓜国家预防、减轻、应对灾害委员会联合主任肖奇尔特·科尔特斯将这一机制定义为分享经验、技术和预警资源的有效平台,称赞道:“合作机制是分享经验做法、科学技术以及预警资源的有效平台,为协同开展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完善人力资源协调机制等提供了契机。”在环境不确定性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合作机制绝非可有可无,而是保护各国人民生命安全、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必要路径。

白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部长瓦季姆·西尼亚夫斯基高度评价中方在国际合作中的工作成效:“我们高度赞赏中方为促进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领域国际合作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合作机制致力于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空间,让我们既基于共同风险开展双边协作,也依托现有国际平台推进多边行动,这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更安全、更发达未来的大门。”

对于自然灾害多发的老挝而言,这一机制具有特殊意义。老挝是一个陆联国家,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影响。老挝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部长坡赛·赛雅颂说:“这些灾害不仅威胁民众生命和生计,还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在贫困率居高不下的农村和山区。过去十年,我们先后实施了多项重要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自应对灾害挑战。因此,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倡议建立的合作机制,它对基础设施共建、科普知识交流和应急响应协调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对于增强区域韧性至关重要。”

新加坡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坦陈,新加坡是一个岛国,若不采取积极措施,预计到2100年,受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影响,三分之一的国土或将被淹没。她表示:“合作机制有着独特的广度和包容性,正是有了这一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能与其他国家携手共进。我们相信,合作机制将持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增强抗灾能力、将抗灾能力嵌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框架的战略渠道。”

吉尔吉斯斯坦紧急情况部部长博别克·阿日克耶夫指出了合作机制在理念层面的创新价值。他表示:“我们高度认可合作机制作为国际协调有效工具的重要作用。它汇聚多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共同开展风险分析、技术交流与决策协商,推动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从后果处置向风险管控的根本性转变。”

缅甸社会福利与救济安置部联合部长梭温强调,该机制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三大领域,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高度契合。“缅甸政府衷心感谢中国推动建设合作机制并实施众多项目,在关键时刻为缅甸提供强大的救援救助支持。”梭温表示,“我们承诺,将与合作机制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减灾目标。”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刘少珠)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跨越山海筑安澜 “一带一路”灾害防治合作机制获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1-09 06:25:31

11月7日,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灾害管理主题分会现场。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聪聪 摄

跨越山海,命运与共。这几天,一场围绕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的国际对话,正从三亚传向世界。

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11月5日至7日在三亚召开,来自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近200名代表齐聚,围绕如何深化“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展开深度对话。

该合作机制自2023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在短短两年间取得丰硕成果:共推动开展24类66个合作项目,“伙伴网”持续扩大,从最初的27个国家(含中国)和1个国际组织,扩展至目前的34个国家(含中国)和3个国际组织。

会议期间,各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建设达成广泛共识。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该机制生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诠释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的共赢智慧,为共促全球灾害治理、强化应灾韧性擘画了新图景。

柬埔寨国家灾害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金维拉表示:“我们赞赏中国在推动合作机制方面展现出的强大领导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合作机制是促进共同繁荣、为所有人构建更加安全和更具韧性未来的重要平台。”当前,全球灾害形势愈发复杂,各国面临的风险相互关联,单枪匹马难以应对挑战。合作机制为深化减灾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集体抗灾能力提供了战略框架。

尼加拉瓜国家预防、减轻、应对灾害委员会联合主任肖奇尔特·科尔特斯将这一机制定义为分享经验、技术和预警资源的有效平台,称赞道:“合作机制是分享经验做法、科学技术以及预警资源的有效平台,为协同开展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完善人力资源协调机制等提供了契机。”在环境不确定性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合作机制绝非可有可无,而是保护各国人民生命安全、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必要路径。

白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部长瓦季姆·西尼亚夫斯基高度评价中方在国际合作中的工作成效:“我们高度赞赏中方为促进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领域国际合作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合作机制致力于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空间,让我们既基于共同风险开展双边协作,也依托现有国际平台推进多边行动,这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更安全、更发达未来的大门。”

对于自然灾害多发的老挝而言,这一机制具有特殊意义。老挝是一个陆联国家,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影响。老挝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部长坡赛·赛雅颂说:“这些灾害不仅威胁民众生命和生计,还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在贫困率居高不下的农村和山区。过去十年,我们先后实施了多项重要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自应对灾害挑战。因此,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倡议建立的合作机制,它对基础设施共建、科普知识交流和应急响应协调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对于增强区域韧性至关重要。”

新加坡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坦陈,新加坡是一个岛国,若不采取积极措施,预计到2100年,受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等影响,三分之一的国土或将被淹没。她表示:“合作机制有着独特的广度和包容性,正是有了这一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能与其他国家携手共进。我们相信,合作机制将持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增强抗灾能力、将抗灾能力嵌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框架的战略渠道。”

吉尔吉斯斯坦紧急情况部部长博别克·阿日克耶夫指出了合作机制在理念层面的创新价值。他表示:“我们高度认可合作机制作为国际协调有效工具的重要作用。它汇聚多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共同开展风险分析、技术交流与决策协商,推动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从后果处置向风险管控的根本性转变。”

缅甸社会福利与救济安置部联合部长梭温强调,该机制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三大领域,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高度契合。“缅甸政府衷心感谢中国推动建设合作机制并实施众多项目,在关键时刻为缅甸提供强大的救援救助支持。”梭温表示,“我们承诺,将与合作机制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减灾目标。”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刘少珠)

责任编辑:王雪杉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