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应急救援主题分会现场,人工智能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成为焦点,会场内外亮点纷呈。
会场外,具身智能机器人现场展示,引发关注;会场内,各方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在应急救援的创新运用展开深入研讨。
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迪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已应用于消防救援三大核心环节:一是在接警环节,基于专业知识库的智能问答系统与大模型辅助接警平台,可快速研判灾情信息;二是通过履带式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实现火场侦察、物资投送与照明支援;三是依托国家消防垂域大模型建设,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与协同调度。“未来期待与科技企业合作,加速技术成果向实战转化,以科技赋能消防救援。”张迪说。
“人工智能在消防救援场景应用广泛,从监测预警到指挥救援、灾后调查评估等皆可发挥作用。”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应急消防研发总监温杨提出,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AI技术标准化落地。他介绍,华为研发的“气象大模型”能实现公里级、0-6小时精准降雨预测,可为力量调派提供关键依据。此外,华为在国内个别城市布设的“天空地一体化”火情监测系统,可基于卫星遥感、高点监控与双光谱数据实时识别火点。在指挥救援环节,智能体系统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快速生成灾情分析报告、疏散路线与处置策略,显著提升决策效率。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应急消防行业负责人耿京乐透露,目前全国消防救援队伍配备大疆无人机约2万台,基本实现队站全覆盖。无人机在灾情侦察、消防通道巡检等场景中效率达人工的5倍以上,并可先于救援力量传回现场影像。但他也指出,电池续航短板、多部门无人机协同调度机制不完善仍是当前瓶颈。未来大疆将重点突破三大方向:一是基于AI大模型实现自然语言指令交互,自动识别消防通道占用等隐患;二是通过百架级无人机集群作业,快速生成大面积三维灾情模型;三是提升巨灾场景下的数据采集速度,为指挥决策提供立体支撑。
“机器人需进一步融入消防实战经验,实现远程化、自动化作业。”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急消防行业负责人方翊表示,通过将消防员的知识库赋能于机器人,可在爆炸、有毒等极端环境下替代人工作业,短期内可重点突破物资运输、火场侦察等场景应用。
吉尔吉斯斯坦紧急情况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卡纳特别克·卡里拜·乌卢表示,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首批成员,已在信息共享、联合演练等方面取得进展,未来计划与中国共同开发AI灾害推演系统,推动救援标准互认。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少珠 张慧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