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11月7日,在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部长会议灾害管理主题分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分享,旨在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当前,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风险交织叠加,传统应急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会议聚焦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的范式转变,提出需推动知识、技术与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综合治理机制,实现灾害防治的共建共治共享。
在沙龙互动环节,与会代表重点围绕四大方向展开讨论:一是智慧赋能,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风险治理范式变革;二是预警联动,打通信息传递与公众响应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治理创新,构建多元共治的韧性生态;四是筑牢基层防线,激发社区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内生动力。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金山介绍了深圳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作为台风、暴雨多发城市,深圳建立了以预警发布为核心的全流程应急机制。通过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利用全网短信、微信弹窗、应急广播等多种传播手段,确保在正常及断电等特殊情况下,预警信息都能准确传达到位。同时,深圳还构建了脆弱群体“每户一责任人”保护机制,强化特殊人群灾害转移与安置能力。
在应急力量建设方面,深圳从300万志愿者中遴选10万人进行系统培训,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10分钟黄金响应”。灾害应对实行分步策略,优先保障学生安全,实施停课、停工等分级管控措施。此外,社区层面推动风险地图编制、地下空间韧性改造等项目,提升基层综合抗灾能力。
“电力保障是抢险救灾的主线。”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总监丁士指出,南方是中国经济发达区,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近年多次经受强台风考验。自然灾害发生后,中国南方电网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电力,这不仅是政府组织力与社会凝聚力的体现,科技赋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气象应用能力,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数字化电网,部署智能感知终端,实现灾情快速评估与响应。在重大灾害中,通过空天地一体化勘灾、重载无人机作业等方式,大幅缩短电力恢复时间,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本次分会为“一带一路”国家在灾害管理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面对日益复杂的灾害风险,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协同、信息共享与能力共建,共同推动灾害治理体系向智能化、系统化、国际化方向迈进,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刘少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