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新闻网11月28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使用植保无人机的时候要小心,现在是开花的季节……”在三亚市海棠区芒果园,满枝金黄的芒果花引得蜂蝶起舞,三亚海棠嗨芒热带水果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有建一边叮嘱工人,一边仔细检查着花苞长势,脸上满是对丰收的期盼。
今年,在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中央财政资金精准注入田间地头,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1家家庭农场完成设备设施升级,助力三亚乡村既富“口袋”又活“脑袋”。

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现场查看滴灌带铺设情况。
科技换新装
种养提质又增效
“以前浇水施肥全靠人工,21亩芒果园得雇好几个人忙活大半天,现在只需按下开关,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就能精准送达每棵树下。”陈有建指着田间的新设备介绍,借助财政支持,农场不仅添置了植保无人机,还配套安装了吸肥器、水泵等全套滴灌设施,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大幅提升,人工成本却降了三成。科学管护让芒果树长势更好,今年的挂果率比去年提高了不少。
在三亚吉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两口深达140米的新水井已经建成,将发挥大作用。“旱季缺水曾是我们的心头病,蔬菜浇不上水就会减产。”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财政资金到位后,合作社不仅解决了灌溉难题,还购置了旋耕机,耕种效率翻倍,让蔬菜种植实现了“旱涝保收、高效稳产”。
三亚渝亚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变化同样显著:30亩芒果园的灌溉系统全面升级,深水井抽水设备焕然一新;160米长的田间土路硬化成3米宽的平坦通道,彻底解决了雨天道路泥泞、鲜果运输损耗大的问题。“现在灌溉省水、运输省时,标准化种植让芒果品质更稳定。”合作社负责人笑着说,科技赋能让传统种植告别“看天吃饭”,走上了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设施焕新颜
抗险造血双提升
“以前台风一来,大棚就容易受损,现在换了双防膜,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三亚清馨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80亩大棚里,新型抗风抗拉力双防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这种棚膜能有效抵御极端天气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不仅降低了农产品减产风险,还减少了棚膜更换带来的物资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亚凤凰丰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忙着更换新的棚膜和滴灌带。“旧棚膜透光差、易破损,滴灌带经常堵塞,作物长势参差不齐。”合作社工作人员说,此次更换的56捆棚膜和100卷滴灌带,让棚内温光环境更适宜,节水增肥效果显著,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为绿色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区运输难的问题,在三亚众果夫热带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解决。一辆崭新的新能源纯电皮卡车穿行于山间,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该车不仅续航能力强、使用成本低,还支持芒果采收、肥料运输等农用需求,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共享服务,让更多人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的便利。而三亚全成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平方米的瓜菜收购点,经过碎石垫层和混凝土硬化处理后,车辆通行顺畅,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作业环境,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也让瓜菜保鲜更有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现场清点非遗传统设备。
文化添新韵
非遗赋能共富裕
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三亚还注重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合作社的非遗展览馆和长廊因年久失修,曾出现设备设施老化、地面开裂、棚顶塌露等问题。
“没想到老黎陶还能这么火!”合作社理事长董福生看着修缮一新的非遗展览馆,心里乐开了花。如今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场馆完成了针对性修缮,黎族传统建筑元素得到了强化,成为集观赏、体验、休憩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平台。
在三亚哈方黎家传统文化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80平方米的非遗体验室里,织锦机、制陶工具摆放整齐。“以前条件有限,游客只能远远看,现在能亲手体验黎锦编织。”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设施升级后,不仅非遗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学生前来体验,带动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让黎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造价值。
如今的三亚乡村,科技让种养更高效,设施让发展更稳健,文化让底蕴更深厚。“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订单收购+分红”等多种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利益联结机制愈发紧密。从田间地头的科技赋能,到非遗工坊的文化焕新,合作社的三大“新变化”正让三亚的乡村既有产业支撑的“硬实力”,又有文化浸润的“软实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活力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