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卧室,早上阳光刚好照进来,住这儿肯定舒服……”日前,吉阳区临春村安置区(一期)选房仪式现场,临春社区致富带头人李亚超攥着还带着油墨香的选房确认单,脚步轻快地领着记者“探访”他的新家——一套123平方米的三居室,窗外绿意盎然,“终于要住进‘幸福港湾’了!”
当天,选房现场人头攒动却秩序井然。签到摇号区,居民按序提交材料,工作人员核对后贴上姓名贴纸;凤凰公证处公证员全程监督,每轮号码产生后都确认公示。提前半小时等候的陈先生说:“每一步都亮在明处,心里踏实,就盼着早点搬进新家。”
这场选房活动的背后,是吉阳区城市更新的民生答卷——临春村安置区(一期)总建筑面积达111456平方米,13栋楼涵盖一房至三房多种户型,1056套安置房将让上千户居民告别“城中村”的拥挤与不便。
而临春只是吉阳区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吉阳区现有海罗片区、临春片区、榆红片区3个城市更新项目。从海罗的“建设加速度”到临春的“服务暖人心”,再到榆红的“产城新图景”,吉阳区正以“拆得出、建得快、住得好”的实践,让城市更新成为惠及民生的“暖心工程”。

吉阳区临春村安置区项目(一期),工人在种植草坪。记者 陈聪聪 摄
海罗片区 “黑科技”加持,按下建设“快进键”
北区5栋住宅楼塔吊林立、焊花四溅,数百名施工人员全力以赴推进主体结构施工;南区4栋楼宇加紧窗框安装、室内涂装,地下室消防及通风系统同步实施安装。

海罗安置区(一期)项目施工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南北联动、全线攻坚,这里是吉阳区海罗安置区(一期)项目施工现场。
作为三亚市城市更新工作的先行示范项目,该安置区将为1166户居民构筑“安居优居”的美好家园。
速度与质量并重,是该项目建设始终坚守的核心准则。为严守工程质量底线,项目创新性组建村民质量监督小组,让居民全程参与施工质量监督。“监督小组每周定期抽查施工质量,从墙体抹灰平整度到门窗安装精度,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核查、绝不疏漏。”三亚城市投资建设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事业部部长、项目负责人张天惟表示,开放式监督模式让质量管控更贴合群众关切、更具实效。与此同时,项目严格执行“每周联检+动态复查”制度,项目经理、监理单位分别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精度优先,动态平衡”原则,确保建设速度始终服从于质量要求。
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为项目快速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项目采用铝合金模板与爬架组合施工工艺,将每层施工周期从原先的7~10天压缩至4~5天;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提前模拟管线排布,有效规避管线冲突问题,大幅降低现场返工率;广泛应用预制构件,使项目装配率超过50%,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建设进度。
在住房建设部分加速推进的同时,配套民生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其中,最受居民关注的周边配套36班小学与18班初中配置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后将实现“一站式”教育服务,切实解决辖区适龄儿童教育问题。
眼下,海罗安置区“安居优居”的建设蓝图正逐步从规划变为现实,未来将为居民呈现一个配套完善、品质优良的现代化居住社区。
临春片区 温情服务,化解“急难愁盼”
“我这膝盖疼了好几年,最近走路都费劲……”日前,在临春片区的老旧楼道里,82岁的李大爷对医生说。这天,三亚市中医院医疗团队背着药箱,为60岁以上的老人逐一把脉问诊。
这是临春城市更新办联合市中医院开展的“银发关怀”行动,针对拆迁户中的老年群体,提供免费体检、送药上门服务。
“子女在外地打工,我已经好几年没好好检查过身体了。”李大爷感慨不已,“大夫说我血压有点高,给我开了药,还教我怎么调理,非常贴心。”
谁能想到,这位满脸笑容的老人,曾经是抵制搬迁的“顽固派”。“一开始我觉得老房子住得习惯,不想搬。”李大爷说,临春城市更新办的工作人员每周都来陪他聊天,帮他打扫院子,“他们说新家有电梯,出门就是公园,还能帮我联系社区养老服务,我才慢慢动了心。”

吉阳区临春村安置区项目(一期),工人在粉刷墙面。记者 陈聪聪 摄
原棚改96户搬迁户的过渡费发放问题,也是临春城市更新办的“心头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春城市更新办工作人员收集了所有搬迁户的材料,多次对接上级部门,终于申请到了资金,“当我们把过渡费送到居民手中时,有位阿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临春城市更新办相关负责人说。
最让人感动的,还有针对“候鸟”老人的“无忧搬迁计划”。临春片区有一群租住在高知会所的“候鸟”老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有的身患疾病、行动不便,有的单身独居、无人照顾。

吉阳区临春村安置区项目(一期)。记者 陈聪聪 摄
“得知他们要搬迁,我们立刻制定了方案,让工作人员当‘临时子女’。”临春城市更新办工作组组长钟金平娓娓道来:政策宣讲时,工作人员一对一讲解,把“建筑面积”“补偿标准”这些专业术语通过通俗表达,让群众明白“自家房子能换多大的新家”“搬家能拿到多少补贴”;搬迁时,工作人员帮老人分类打包厨具、餐具,小心翼翼地上下楼搬运,还联系了专车提供 “点对点”运输服务。
“我从没见过这么贴心的服务。”78岁的张阿姨说,她的老伴瘫痪在床,工作人员不仅帮她打包行李,还找了担架,把老伴安全送到临时住处,“到了新地方,他们还帮我收拾房间,安装热水器,让我一下子就有了家的感觉。”
榆红片区 产城融合,绘就“7×24小时”新图景
“这里以后就是生态廊道,能直接通到凤凰岭景区。”今年3月,榆红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现场,规划师正在向居民们介绍项目蓝图。作为吉阳区城市更新的重点示范区域,榆红片区规划总面积102.19公顷,惠及1300余户、约4400名居民,将打造“7×24小时新城市中心”。

榆红片区安置房项目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以前我们村里环境比较差,一下大雨,水都能没过膝盖。”榆红村村民王大姐指着规划图上的安置房说,“以后新家有电梯、有阳台,小区里还有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出门就能逛公园,太方便了。”
榆红片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东接城市主干道榆亚路,西倚凤凰岭自然生态绿芯。“我们要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将作为“绿色纽带”,串联起凤凰岭景区与榆林湾,构建以自然山水、城市绿廊、生态公园为支撑的多层次绿色空间体系,“以后居民出门步行 5 分钟就能到生态廊道,散步、健身都很方便,还能看到凤凰岭的美景。”
项目以“生态宜居之城、多彩活力之城、智慧韧性之城”为设计理念,将建成集生态居住、产业服务、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型片区,成为三亚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品质提升的标杆,同时成为助力三亚建设“15分钟优质生活圈”的吉阳样板。
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项目还试点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社区物联网平台,将建设邻里中心,引入超市、药店、餐饮店等配套设施,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满足日常需求。
在实施模式上,榆红片区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的三方协作机制。简单而言,即政府负责制定规划、监督质量,市场提供资金和技术,村集体居民代表参与决策,这样的模式能确保安置房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同步推进。
目前,榆红片区第一期第一批次安置房与商品地块已完成征收工作,近期将启动安置房项目建设,让居民离搬进新家更近一步。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民收获幸福。
从海罗片区的“黑科技”安置房,到临春片区的“银发关怀”,再到榆红片区的“生态廊道”,吉阳区的城市更新从来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里外并重的深层次变革—— 既要建设“好房子、好小区”,也要打造“好社区、好城区”,更要保护绿水青山,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惠民生、顺民意、得民心的幸福工程。

市第七小学海罗校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跳手指舞。记者 刘琪成 摄
“以前我总担心城市更新会让生活变得不方便,现在才知道,这是为了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李亚超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吉阳区用“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实践,让城中村变成了宜居区,让居民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杨晨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