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的三亚,阳光倾洒,温暖明亮。在海棠区的青田水厂,一排排光伏面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别样光芒。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污水处理厂的提效减耗成为重要议题,“水务+光伏”这一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三亚依托本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14座水厂推广“水务+光伏”模式,通过高效利用空间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年减碳量达1.4万吨,为水务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青田水厂里,大面积的深色光伏板整齐排列。
■ 闲置空间“变废为宝”
光伏赋能水厂转型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水务+光伏”模式应运而生,实现了多重效益的统一。曾经因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遭人诟病的污水处理厂,如今摇身变为“生态园”,绿色清洁电能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相结合,达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亚具备充足的日照条件,年平均日照时数长,太阳能资源禀赋优越,为“水务+光伏”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自然基础。同时,水务行业的生产特性为光伏项目提供了独特的空间载体——水厂的屋顶、处理设施上方等区域多为开阔闲置空间,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具备开展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天然优势。
走进海棠区青田水厂,厂区屋顶、处理池上方等传统闲置区域如今已焕然一新。大面积深色光伏板整齐排列,覆盖在这些开阔平面上。阳光直射下,光伏板表面均匀吸收光能,板面上精密排布的线路清晰可见。原本以“池池罐罐”为主的单一水厂空间,被赋予了光伏发电这一高效利用的新功能。
三亚新能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副经理蔡仁龙介绍,该项目采用“水务+光伏”开发模式,是在保证水厂建筑安全和功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厂区屋顶、处理设施等闲置空间建设光伏电站。这一模式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可为水厂提供绿电,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大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企业电费支出,实现降本增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科学平衡水厂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与光伏电站高效发电的关系。”蔡仁龙表示,要充分考虑水厂建筑的结构安全和空间的高效利用,确保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不影响水厂正常生产和建筑安全,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技术适配上,项目优先选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例如采用光电转化率高的单晶硅光伏组件。
为精准匹配发电与用电曲线,项目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错峰调节,通过“光伏+电网”互补供电,绿电优先供给水厂使用,直接降低外购电力需求;二是弹性调整生产工序,将水泵抽水、深度处理等高耗能工序集中在白天光伏发电高峰时段运行,低耗能工序安排在夜间,通过生产调度匹配发电节奏。
“水务+光伏” 模式不仅能充分发挥水务行业的天然优势,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还能大幅节约厂房用电成本、缓解用电压力。截至目前,这种“水务+光伏”复合模式已在三亚14座水厂推广实施。
■ 14座水厂全面覆盖
构建生态能源体系助“双碳”目标实现
“水务+光伏”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既有效提升了存量资产盘活效率,又通过充分利用水厂空间资源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让低碳发展从政策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贴近了人们对 “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田水厂副厂长林书洪介绍,该厂一期工程建于1993年,二期建于2013年,总设计供水量22.5万吨,主要供水区域覆盖三亚市吉阳区,目前每日供水量约16万吨。青田水厂光伏项目于2024年8月正式并网投产,是三亚环农集团目前已建成的容量最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约2兆瓦,年发电量约295万度,相当于节约标煤约843吨,减少碳排放约2247吨。
该项目的成功运行,不仅为青田水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也为三亚其他水厂的光伏项目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事实上,不仅是青田水厂,截至目前,“水务+光伏”模式已在三亚14座水厂全面推广,包括东部水厂、西部水厂、红沙水质净化厂、创意新城水质净化厂等,总装机容量达13.37兆瓦。所有项目每年可产生1804万度绿电,相当于节约标煤约5258吨,减少碳排放约1.4万吨。
这一数据意味着,三亚水务行业通过光伏项目,每年可实现相当于植树造林约12万棵的碳汇效果,为区域“双碳”目标的推进提供了实质性支撑。
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和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的背景下,三亚“水务+光伏”模式正从单一发电应用向多元生态能源体系延伸。
蔡仁龙透露,下一步将以光伏发电为核心支柱,以新一轮国企改革为动力,梳理优质资源、加大开发力度,持续扩大装机规模,红沙水质净化厂的光伏扩容升级项目就是典型案例。此外,还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延长产业链、提升智能化运维水平;同时探索新型储能、智慧能源管理及碳交易等新业态,构建多元生态能源体系,提升综合效益,助力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