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新闻网11月12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梅雪)当曾经助力生态修复的“功臣”树种,逐渐演变为威胁本土生态的“入侵者”,三亚如何应对这场生态危机,守护红树林的未来?
在三亚的潮间带,一场生态保卫战正持续进行——曾经作为生态修复“功臣”引入的外来树种拉关木,如今因过度繁殖严重威胁本土生态。三亚通过系统性治理,推动乡土树种“反攻”滩涂,为红树林生态修复开辟新路径,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滩涂上,红树林迎着阳光生长。
角色反转:
“修复帮手”变“生态隐患”
三亚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高耸的拉关木树冠遮天蔽日,其下方却难见其他树种。这种原产于墨西哥、南美洲的树种,因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曾被视为修复受损红树林的理想选择。
2010年,受台风影响,青梅港部分红树林生长受损,2011年至2014年间,保护区引入拉关木进行残次林改造。然而,其强大的繁殖能力破坏生态平衡——种子可随潮水漂流至数公里外生根,根系在滩涂密布,导致林下其他植物无法扎根,招潮蟹、弹涂鱼等底栖生物栖息地锐减。
拉关木原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1999年从墨西哥引入海南,初衷是用于快速复绿受损红树林。引入初期,它成效显著,快速形成的大片树林有效覆盖了裸露的滩涂。但正是这种强大的生长能力和极快的繁殖速度,加上种子可随海浪传播,让它在短短20多年间,在海南的红树林区域大面积生长,昔日的“滩涂复绿功臣”悄然演变为如今被清退的“生态入侵者”。
治理破局:
科学清理重构生态平衡
为什么要清理这些看似繁茂的树木?答案在于恢复这一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三亚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发现,引入拉关木后,生态环境逐渐发生变化——这种树种生长茂盛、植株高大,在接收阳光和吸收养分方面具备优势,逐渐影响本土红树的生长环境。原本盘根错节的本土红树根系,是招潮蟹、弹涂鱼和各类贝类理想的庇护所和觅食地。而拉关木的根系非常发达,密集扎根在泥土中,使底栖生物活动空间变小,种类和数量随之减少。此外,拉关木的根系还造成水的流动性和底泥透气性变差,逐渐形成以它为优势的单一群落,严重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面对本土红树林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受损等问题,海南省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明确要求清除外来物种拉关木,标志着海南正式将清除拉关木工作纳入省级规划,并与《海南省红树林资源保护专项规划(2024—2035年)》协同推进,为保护、维持和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三亚迅速响应,在海棠河两岸采取开挖排水沟槽、设置挡土围堰等工程措施,改变拉关木赖以生存的水盐环境,构筑生态隔离带。随后,在清理出的滩涂上及时补种白骨壤、角果木、红榄李、黄槿等17种本土红树及半红树苗木,让这些“生态原住民”重新扎根。同时,通过设立防护网,有效阻挡外来植物再次随潮水入侵。
截至目前,三亚通过“三清”措施已清除拉关木等外来物种44.9公顷,为本土红树林重建27.83公顷的生长空间,营造出1.37公顷的鸟类栖息地。
“三亚市林业局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已经在海棠河两岸通过一系列措施清除拉关木等外来物种造成的生态威胁,后续将在全市红树分布的主要区域持续开展外来物种清理工作,确保生态安全。”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长效守护:
五年管护期优化生态
“三分种,七分管”,生态修复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三亚为拉关木清理后新种的红树林设立了长达5年的生态管护期,通过持续巡查、监测与维护,彻底清除拉关木“卷土重来”的风险,让本土红树这些珍贵的“海岸卫士”健康生长。
随着本土红树的回归,底栖生物种群数量持续回升,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湿地水系结构得以优化,水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增强,整体水质明显改善,被外来物种占据的滩涂重现自然生机。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目前,全市累计新营造红树林75.45公顷,修复受损湿地26.71公顷。特别是自2022年启动红树林资源本底调查以来,科学修复有了更精准的“生态地图”,现阶段,全市红树林总面积已达258.69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