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新闻网10月31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10月29日至30日,“海洋生态系统与新型海洋牧场”分论坛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举行。近30名海洋研究员、工程师、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海洋牧场升级改造和新型海上生态牧场建设技术路径、产业合作模式开启“头脑风暴”。
开幕仪式上,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岳震在致辞中表示,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价值,开发利用深海资源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借助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联合各科研单位和产业机构,共同推动海洋生物资源的系统开发和高效利用。
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研发高级工程师韩默在《“双链”驱动的海上生态牧场》主题报告中指出,构建“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双链驱动的立体生态牧场体系,将实现能量高效转化与物质循环,为海洋生态保护和开发提供全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索安宁系统阐释了“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强调海洋牧场应是以人为主导、兼具生态保护与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他提出从选址设计、功能群构建、生境营造到动态管理的系统性建设思路,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深海资源利用方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浩分享了冷泉生态系统中有机质高效合成与传递机制的研究成果。他指出,深海冷泉区蕴藏巨大化能合成潜力,孕育了高密度生物群落与独特生命形式,为未来新型海洋牧场构建提供了潜在物质基础与能量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骆祝华则聚焦海洋真菌多样性,揭示了真菌在海洋碳循环与污染物降解中的重要作用,为海洋牧场生态功能优化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视角。
技术赋能成为论坛讨论焦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开耀介绍了藻类能量转化与营养利用机制,及其在海洋牧场初级生产中的关键地位。青岛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黎瀚博院长进一步提出,应通过基因组学与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适应深远海环境、具备高产高效特性的水产新种质,推动育种从“自然选育”迈向“智能设计”。
10月30日,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第四海洋研究所,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的4位研究学者围绕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展开深入探讨。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就在海南建设新型海洋牧场的挑战与机遇展开圆桌讨论,为推动深远海生态保护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协同发展新模式献计献策。
作为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2025)的分论坛之一,本次分论坛旨在探索如何在保护中进一步开发利用深远海的生态资源,助力新型海洋牧场建设,由三亚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