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骑车将鲜食玉米样品运输回三亚大茅村科技小院。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琪成 摄
如何让实验室里的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走进农家大院,转化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三亚以遍布乡土的“科技小院”,给出了一份生动答卷。
不久前,海南新增14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三亚占据5席。至此,全省省级以上科技小院已达136家(获批复的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达97家),其中三亚有45家。这些扎根田间的“科技驿站”,正成为连接专家与农户的桥梁,撬动农业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小院”带动“农家大院”的特色发展路径。
从“一间屋”到“45家”:
科技小院的发展之路
崖州区梅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立,至今仍记得2021年5月的那个上午。三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敲开他家门,提出要在村里打造科技小院的想法。起初,孙立满是疑虑:“几个学生娃,能帮我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然而,随着于天祥、孙家正、罗雪云三位同学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写下74篇详实的工作日志,孙立的态度渐渐转变。他主动腾出自家房屋,给学生们当作筹建科技小院的临时办公场所。“要是真能帮大家提高种植技术,那可是全村的好事。”孙立说。
2022年10月,三亚首个科技小院——海南三亚育才青瓜科技小院,在育才生态区那受村正式挂牌。该小院聚焦育才生态区每年约4000亩的冬季瓜菜产业,其中青瓜种植面积超1000亩,是当地村民的重要增收来源,小院的技术服务也精准对接了这一需求。
而当年“藏”在孙立家里的科技小院,如今已成为三亚农业科技推广的标杆模式。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小院45家,初步实现对全市特色产业的有效覆盖。
这些科技小院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服务和农业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于一体,形成了“科协领导、院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驻、多方支持”的创新发展模式。

驻扎在三亚大茅村科技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穿梭在鲜食玉米丛中测量株高。
专家“驻田头”:
让科技成果落地见效
近年来,依托科技小院,一批批忙碌在田间地头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成了农民最贴心的“技术靠山”。
崖州区北岭村黑山羊养殖基地负责人林兴,仍清晰记得几年前的困境:基地核心育种群数量少、近交严重、系谱记录不完善,繁育多靠本交,优质种羊利用率极低。就在这时,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后吴昊,带着研究生杨光、秦宝春等蹲守羊圈,日夜记录黑山羊生长数据。他们推广的同期发情技术,不仅提升了黑山羊妊娠率,还让平均产羔率大幅提高。
“技术要真正见效,就得和合作社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根在生产一线。”几位年轻科研人员的话,道出了科技小院的“接地气”。
今年年初揭牌的三亚大茅村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牵头。他对研究生提出明确要求:一年在村里至少住200天,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便捷有效的高新技术交到农民手里,帮他们实现增产增收,就是我们的核心任务。”张福锁说。
如今,在大茅远洋生态村,科技小院已推动建成海南首个鲜食玉米标准化种植基地。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撑,“吉阳辣椒”“大茅玉米” 等成果正通过小院快速落地转化,让农户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这种接地气的模式,正在鹿城大地持续铺开,覆盖热带水果种植、畜禽养殖等多个领域。今年6月,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推出“南繁小院”建设新举措,旨在搭建南繁单位与当地村民的沟通桥梁,整合南繁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等优势资源,促进南繁成果本地化转化。按照要求,获认定的南繁小院一年内至少要组织10场实用技术培训及针对性指导活动,惠及农民不少于200人次。
“院院相连”: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小院”虽小,却能汇聚人才,点亮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在三亚,一座座扎根乡土的科技小院,如同一个个“人才磁场”,吸引着院士、博士、研究生们前来。他们从“科技小院”出发,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化作点点星火,照亮“农家大院”的发展之路。
2023年4月,三亚在崖州区打造了4家特色“人才小院”——南繁人才小院、数字生态农业人才小院、非遗文化人才小院和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小院,从不同维度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其中,南繁人才小院位于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面积达5400平方米,设置“五区一廊”,通过开展研学科普、农民培训、商贸会展等活动,不断提升南繁科研基地的基础服务能力。“我们结合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和产业需求,依托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搭建‘人才小院’,让人才有平台、产业有支撑。”崖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4年,海南三亚榴莲科技小院“落户”育才生态区,同期还设立了海南万保榴莲产业技术研究院。20多名海南大学学生在这里开展研究,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模拟榴莲树最佳生长环境。在种植基地里,他们通过比对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的数字化数据,分析不同榴莲品种的优劣势,制定出更科学的种植方案,助力榴莲产业提质增效。
今年9月2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3名师生正式入驻海南三亚(海垦神泉集团)芒果科技小院,开启产教融合新模式。入驻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芒果产业升级添砖加瓦。
值得关注的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足见科技小院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如今,三亚的科技小院已覆盖热带水果、畜禽养殖、数字农业等多个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这条“科技赋能农业、创新引领农村、人才带动发展”的特色之路,正有望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海南样板”。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