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薄弱校“逆袭”、优质校“提质” 吉阳集团化办学构建教育新生态
让薄弱校“逆袭”、优质校“提质” 吉阳集团化办学构建教育新生态

9月8日清晨,三亚市第二小学红庄校区教学楼内书声琅琅。晨光透过窗口洒在课本上,淡淡花香随微风飘进教室。孩子们挺直脊背,目光专注,稚嫩的朗读声此起彼伏,或念古诗,或跟读课文,汇成了悦耳的交响曲。

该校始建于1954年8月,是一所公办农村完全小学,位于吉阳区红花村。过去,这里基础设施老旧,师资比较薄弱。2023年3月21日,学校被纳入三亚市第二小学直管,并更名为三亚市第二小学红庄校区。集团总校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课堂教学诊断与指导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内部的教师交流,最大化发挥三亚市第二小学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红庄校区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吉阳区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战略目标,通过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的创新路径。截至2025年,全区已形成11 个教育集团,覆盖33所公办中小学,惠及师生2.5万余人,构建起“紧密型 +联盟型”双轨并行的教育新生态。

吉阳区罗蓬小学学生在认真阅读。

1.以强带弱聚合力   联合办学激活教育新动能  

“上课,起立——”“老师好!站如松!”“坐姿——”“端正!”9月8日下午,吉阳区罗蓬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传来了整齐划一的口令声。

谁能想到,曾经课堂纪律比较松散的罗蓬小学,如今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整齐的口令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此刻开始扎根、发芽、生长——孩子们的成长不再局限于课本,品德修养、体能素质、艺术创意都有了锻炼的平台。

这份转变,蕴含在紧密型试点办学切实有效的规范管理之中。接管罗蓬小学半年以来,丹州小学教育集团为罗蓬小学配备了完善的领导班子:选派正高级教师周珍担任执行校长,组建核心团队,树立身边榜样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用支教、受援、跟岗的方式建立内部交流制度——6名优秀骨干教师到罗蓬小学,罗蓬小学4名教师到丹州小学进行跟岗交流,既输送资源又培养内生动力,实行两校统一制度、一体管理。这些举措迅速盘活了人力资源,转变了工作作风,高效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助力提升罗蓬小学的办学水平。

“自打加入丹州小学教育集团,我们两所学校就是‘一家人’,要一起把教育办得更红火。” 丹州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欧哲尔的话点出了“以强带弱”的核心。

为了让帮扶不流于形式,该集团专门搭建“三大中心”,直接“点对点”对接罗蓬小学:教学管理中心定期开展教学视导,针对课堂互动效果、知识点讲解深度等问题,当场与老师复盘优化方向;教师发展中心把培训“送上门”,新老师有集团骨干教师当“师傅”,老教师能去总部跟岗学经验,成长路上不“掉队”;学生发展中心经常组织跨校社团、趣味运动会等交流活动,让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都能享受丰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要让薄弱学校真正“强起来”,还得有精准的“破题招”。

欧哲尔介绍,集团针对罗蓬小学的需求,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老师缺哪门课的教学方法,就派优秀教师来“送教”;老师有特定需求,比如想提升整本书阅读指导能力,就搞“点餐式”帮教,手把手解决难题。

同时,集团搭建了5G线上教研平台。核心校的老师与罗蓬小学的老师借助该平台开展年级组集体备课及科组“同课异构”活动。罗蓬小学的老师在办公室即可同步参与备课、听课、评课,课后还能随时在集团的学科平台下载资源,查看课件、教学案例。该活动既避免了来回奔波的不便,又提高了两校教师的交流频次,“远程取经”丝毫不受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出的骨干教师能够在其他成员校流动,例如派驻到成员校进行交流轮岗;新入职教师也可前往核心校跟岗学习。一来一往间,师资水平慢慢“提了档”。

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家长们都看在眼里。“把孩子放在这儿,我们放心!”2025年秋季开学前,在精心组织与安排下,罗蓬小学成功举办了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会。学校的新理念、新面貌,让25位家长充满信心。家长王春霞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家离学校只有几分钟路程,接送十分方便。如今学校加入教育集团后,通过这次家长培训会,我们也认识到家庭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前什么都不懂,现在好了,今后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了。相信未来的罗蓬小学的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吉阳区南新小学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2.集团办学破难题   既各具特色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  

清晨,三亚市第七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 “七小教育集团”)海罗校区的“彩虹长廊”下,六年级学生李沐阳正和祥瑞校区的伙伴通过“星海教育云平台”讨论科创方案。“既能跟着总校名师学技术,又能保留我们校区‘海岛创客’的特色项目,这样的学习特别带劲。” 这个跨校区组队的少年,道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密码:以科学统一的管理为基石,既让优质资源均衡流动,又为各校区特色发展留足空间。

作为扎根吉阳区的教育集团,七小教育集团从办学之初就锚定“统一而不僵化,多元而不散乱”的方向,以“统—分—创”管理模式破解集团校“合而不融”“特色稀释”的共性难题。

七小教育集团总校长赵翊杉介绍,“统”的是育人根本,集团将“让每一个生命探寻星辰大海”的理念贯穿始终,统一核心管理制度与质量评价标准,就连“七彩少年”综合评价体系,也在各校区同步推行,让不同校区的孩子都能拥有多元成长的标尺。

原海罗小学学生王梓涵刚入学就拿到了和总校一样的“彩虹成长手册”,在“金石智慧”课程中用椰子壳学几何,在“绿创能力”社团设计环保方案,“不管在哪个校区,都能感受到一样的‘教育温度’”。

“分”的是办学活力,集团从不搞 “一刀切”,而是为各校区预留特色发展空间。海罗校区深耕智慧教育,建成AI教学功能室,并入选省信息化示范校;祥瑞校区聚焦美育,学生艺术作品多次在省级赛事获奖;南丁小学保留乡村学校特色,让孩子们在田间体验农耕乐趣。

“一盘棋”如此“百花齐放”,源于集团对各校区办学自主权的尊重——只要不偏离核心育人目标,各校区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特色项目。

就像“彩虹课程”体系,集团统一保障国家基础课程落地,又鼓励校区结合地域特色补充内容,如今46门校本课程里,既有集团共享的“自贸港双语课”,也有各校区独有的“黎锦传承”“海洋探秘”等特色课,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5%。

“创”的是协同动能,统一管理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推动优质资源再生创新。每周三的“星系教研”时间,总校学科中心当“恒星”,各校区教研组作“行星”,跨校集体备课、领航教师轮岗授课成常态。

今年初,从七小总校去南丁小学支教的郑珺老师,不仅带去了总校的优质教学方法,还结合南丁小学实际,和同事创新教学方法。现在,南丁小学学生的成绩普遍显著提升。

如今,每周三下午的“教育下午茶”上,家长们常聊起孩子的变化:“以前担心海罗校区的教学质量,现在发现不管哪个校区,教学质量都有保障,还能接触到更多特色课程,家长们都放心了。”

从统一理念到分类施策,从资源共享到创新再生,三亚七小教育集团用“统—分—创”的管理智慧,既破解了优质教育均衡难题,又让每个校区、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独特光彩,为区域集团化办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样本。

三亚市第七小学海罗校区特色课堂丰富多彩。

3.以优质扩容强根基   推动办学质量升级  

“好球!”近日,新建元主办的 “2034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 U12 组别决赛现场,吉阳区南新小学足球队的小将们顶住压力,凭借默契配合再度捧起海南赛区冠军奖杯。而在十几公里外的鹿回头小学操场,孩子们正跟着教练练传球;中廖小学的课后服务课上,足球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忙着复盘战术——这3所学校里涌动的足球热,正是南新小学教育集团“抱团发展”的生动缩影。

自南新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以来,破解区域教育不均衡难题就成了它的核心目标。核心校南新小学牵头,一边联盟鹿回头小学,一边紧凑托管中廖小学,没有搞“一刀切”的简单整合,而是紧紧抓住家长最关心的“教学质量”,从师资、课程、特色三个关键处下功夫,用“协同”打破校际壁垒,让薄弱校实现“逆袭”,也让优质校更具引领力。

“以前我们缺英语骨干老师。” 中廖小学一位老师的回忆,道出了集团成立前部分学校的困境。为了让师资真正流动起来,集团推行“按需匹配”:成员校先列出“需求清单”,比如农村校缺英语教师、薄弱校缺骨干班主任,核心校再结合骨干教师的意愿和能力,制定 “一人一校一方案”。

在吉阳区丹州小学,学习不止于书本里,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

除了精准流动,集团还为不同阶段的老师搭起“五级成长阶梯”,新教师有“青蓝工程”结对,骨干教师手把手教备课;青年教师参与集团优质课评比;学科带头人牵头搞教研,如今鹿回头小学的王老师从“新手”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中廖小学的数学组也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师资“强弱分化”的局面彻底改观。

“孩子在家就能回看南新小学老师的课,太方便了!” 中廖小学学生家长陈女士的话,恰好印证了集团“1+X”课程体系的实效。

“1”是统一的基础课程包,由集团教研中心牵头,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连作业设计都有标准,教案、课件、题库全部共享,针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还专门录制“同步名师课”,学生能回放复习内容,老师能参考备课,守住教育质量的底线。

“X”则是百花齐放的特色课程群,南新小学的足球、科技课是“王牌”,就放到集团共享平台;鹿回头小学靠近景区,开发了“黎族文化手工课”;中廖小学有田园资源,搞起“农耕实践课”。每年集团还会办“数学文化节”“古诗词大赛”,三校学生一起参赛、合作完成作品,课堂的边界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

“刚开始怕南新小学的资源被分摊,还想给孩子转学。” 说起最初的顾虑,南新小学学生家长林先生很坦诚。但几年下来,变化让他彻底打消了疑虑:中廖小学的成绩有所提升,鹿回头小学的特色课成了“香饽饽”,南新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因为 “抱团”更有活力。

如今,南新小学获评“三亚市教学管理先进单位”,鹿回头小学从“跟跑” 追到“并跑”,中廖小学成了家长口中的“进步校”。从绿茵场的共同拼搏,到课堂上的同步成长,南新小学教育集团用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证明了集团化办学取得的成效。

三亚市第二小学红庄校区,孩子们在舞台上勇敢展示自我。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构建‘动态闭环’生态,落地‘核心校孵化——成员校成长——新集团裂变’模式,推动成熟成员校升级为新核心校,实现优质资源倍增。” 吉阳区教育局局长陈小鹤表示,同时还要攻坚“深水区” 制度,联合编办、财政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集团专项资金储备,保障师资经费 “区管校用”,完善教师轮岗激励;推动“内涵式”融合,建集团“教研共同体”“课程共建中心”,促校际从“物理结合”迈向“化学融合”,提升成员校品质,以此更好推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与“优质均衡”。   (杨晨峰/文 李学仕/图)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让薄弱校“逆袭”、优质校“提质” 吉阳集团化办学构建教育新生态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9-10 08:43:17

9月8日清晨,三亚市第二小学红庄校区教学楼内书声琅琅。晨光透过窗口洒在课本上,淡淡花香随微风飘进教室。孩子们挺直脊背,目光专注,稚嫩的朗读声此起彼伏,或念古诗,或跟读课文,汇成了悦耳的交响曲。

该校始建于1954年8月,是一所公办农村完全小学,位于吉阳区红花村。过去,这里基础设施老旧,师资比较薄弱。2023年3月21日,学校被纳入三亚市第二小学直管,并更名为三亚市第二小学红庄校区。集团总校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课堂教学诊断与指导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内部的教师交流,最大化发挥三亚市第二小学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红庄校区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吉阳区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战略目标,通过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的创新路径。截至2025年,全区已形成11 个教育集团,覆盖33所公办中小学,惠及师生2.5万余人,构建起“紧密型 +联盟型”双轨并行的教育新生态。

吉阳区罗蓬小学学生在认真阅读。

1.以强带弱聚合力   联合办学激活教育新动能  

“上课,起立——”“老师好!站如松!”“坐姿——”“端正!”9月8日下午,吉阳区罗蓬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传来了整齐划一的口令声。

谁能想到,曾经课堂纪律比较松散的罗蓬小学,如今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整齐的口令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此刻开始扎根、发芽、生长——孩子们的成长不再局限于课本,品德修养、体能素质、艺术创意都有了锻炼的平台。

这份转变,蕴含在紧密型试点办学切实有效的规范管理之中。接管罗蓬小学半年以来,丹州小学教育集团为罗蓬小学配备了完善的领导班子:选派正高级教师周珍担任执行校长,组建核心团队,树立身边榜样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用支教、受援、跟岗的方式建立内部交流制度——6名优秀骨干教师到罗蓬小学,罗蓬小学4名教师到丹州小学进行跟岗交流,既输送资源又培养内生动力,实行两校统一制度、一体管理。这些举措迅速盘活了人力资源,转变了工作作风,高效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助力提升罗蓬小学的办学水平。

“自打加入丹州小学教育集团,我们两所学校就是‘一家人’,要一起把教育办得更红火。” 丹州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欧哲尔的话点出了“以强带弱”的核心。

为了让帮扶不流于形式,该集团专门搭建“三大中心”,直接“点对点”对接罗蓬小学:教学管理中心定期开展教学视导,针对课堂互动效果、知识点讲解深度等问题,当场与老师复盘优化方向;教师发展中心把培训“送上门”,新老师有集团骨干教师当“师傅”,老教师能去总部跟岗学经验,成长路上不“掉队”;学生发展中心经常组织跨校社团、趣味运动会等交流活动,让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都能享受丰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要让薄弱学校真正“强起来”,还得有精准的“破题招”。

欧哲尔介绍,集团针对罗蓬小学的需求,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老师缺哪门课的教学方法,就派优秀教师来“送教”;老师有特定需求,比如想提升整本书阅读指导能力,就搞“点餐式”帮教,手把手解决难题。

同时,集团搭建了5G线上教研平台。核心校的老师与罗蓬小学的老师借助该平台开展年级组集体备课及科组“同课异构”活动。罗蓬小学的老师在办公室即可同步参与备课、听课、评课,课后还能随时在集团的学科平台下载资源,查看课件、教学案例。该活动既避免了来回奔波的不便,又提高了两校教师的交流频次,“远程取经”丝毫不受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出的骨干教师能够在其他成员校流动,例如派驻到成员校进行交流轮岗;新入职教师也可前往核心校跟岗学习。一来一往间,师资水平慢慢“提了档”。

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家长们都看在眼里。“把孩子放在这儿,我们放心!”2025年秋季开学前,在精心组织与安排下,罗蓬小学成功举办了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会。学校的新理念、新面貌,让25位家长充满信心。家长王春霞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家离学校只有几分钟路程,接送十分方便。如今学校加入教育集团后,通过这次家长培训会,我们也认识到家庭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前什么都不懂,现在好了,今后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了。相信未来的罗蓬小学的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吉阳区南新小学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2.集团办学破难题   既各具特色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  

清晨,三亚市第七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 “七小教育集团”)海罗校区的“彩虹长廊”下,六年级学生李沐阳正和祥瑞校区的伙伴通过“星海教育云平台”讨论科创方案。“既能跟着总校名师学技术,又能保留我们校区‘海岛创客’的特色项目,这样的学习特别带劲。” 这个跨校区组队的少年,道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密码:以科学统一的管理为基石,既让优质资源均衡流动,又为各校区特色发展留足空间。

作为扎根吉阳区的教育集团,七小教育集团从办学之初就锚定“统一而不僵化,多元而不散乱”的方向,以“统—分—创”管理模式破解集团校“合而不融”“特色稀释”的共性难题。

七小教育集团总校长赵翊杉介绍,“统”的是育人根本,集团将“让每一个生命探寻星辰大海”的理念贯穿始终,统一核心管理制度与质量评价标准,就连“七彩少年”综合评价体系,也在各校区同步推行,让不同校区的孩子都能拥有多元成长的标尺。

原海罗小学学生王梓涵刚入学就拿到了和总校一样的“彩虹成长手册”,在“金石智慧”课程中用椰子壳学几何,在“绿创能力”社团设计环保方案,“不管在哪个校区,都能感受到一样的‘教育温度’”。

“分”的是办学活力,集团从不搞 “一刀切”,而是为各校区预留特色发展空间。海罗校区深耕智慧教育,建成AI教学功能室,并入选省信息化示范校;祥瑞校区聚焦美育,学生艺术作品多次在省级赛事获奖;南丁小学保留乡村学校特色,让孩子们在田间体验农耕乐趣。

“一盘棋”如此“百花齐放”,源于集团对各校区办学自主权的尊重——只要不偏离核心育人目标,各校区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特色项目。

就像“彩虹课程”体系,集团统一保障国家基础课程落地,又鼓励校区结合地域特色补充内容,如今46门校本课程里,既有集团共享的“自贸港双语课”,也有各校区独有的“黎锦传承”“海洋探秘”等特色课,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5%。

“创”的是协同动能,统一管理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推动优质资源再生创新。每周三的“星系教研”时间,总校学科中心当“恒星”,各校区教研组作“行星”,跨校集体备课、领航教师轮岗授课成常态。

今年初,从七小总校去南丁小学支教的郑珺老师,不仅带去了总校的优质教学方法,还结合南丁小学实际,和同事创新教学方法。现在,南丁小学学生的成绩普遍显著提升。

如今,每周三下午的“教育下午茶”上,家长们常聊起孩子的变化:“以前担心海罗校区的教学质量,现在发现不管哪个校区,教学质量都有保障,还能接触到更多特色课程,家长们都放心了。”

从统一理念到分类施策,从资源共享到创新再生,三亚七小教育集团用“统—分—创”的管理智慧,既破解了优质教育均衡难题,又让每个校区、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独特光彩,为区域集团化办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样本。

三亚市第七小学海罗校区特色课堂丰富多彩。

3.以优质扩容强根基   推动办学质量升级  

“好球!”近日,新建元主办的 “2034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 U12 组别决赛现场,吉阳区南新小学足球队的小将们顶住压力,凭借默契配合再度捧起海南赛区冠军奖杯。而在十几公里外的鹿回头小学操场,孩子们正跟着教练练传球;中廖小学的课后服务课上,足球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忙着复盘战术——这3所学校里涌动的足球热,正是南新小学教育集团“抱团发展”的生动缩影。

自南新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以来,破解区域教育不均衡难题就成了它的核心目标。核心校南新小学牵头,一边联盟鹿回头小学,一边紧凑托管中廖小学,没有搞“一刀切”的简单整合,而是紧紧抓住家长最关心的“教学质量”,从师资、课程、特色三个关键处下功夫,用“协同”打破校际壁垒,让薄弱校实现“逆袭”,也让优质校更具引领力。

“以前我们缺英语骨干老师。” 中廖小学一位老师的回忆,道出了集团成立前部分学校的困境。为了让师资真正流动起来,集团推行“按需匹配”:成员校先列出“需求清单”,比如农村校缺英语教师、薄弱校缺骨干班主任,核心校再结合骨干教师的意愿和能力,制定 “一人一校一方案”。

在吉阳区丹州小学,学习不止于书本里,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

除了精准流动,集团还为不同阶段的老师搭起“五级成长阶梯”,新教师有“青蓝工程”结对,骨干教师手把手教备课;青年教师参与集团优质课评比;学科带头人牵头搞教研,如今鹿回头小学的王老师从“新手”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中廖小学的数学组也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师资“强弱分化”的局面彻底改观。

“孩子在家就能回看南新小学老师的课,太方便了!” 中廖小学学生家长陈女士的话,恰好印证了集团“1+X”课程体系的实效。

“1”是统一的基础课程包,由集团教研中心牵头,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连作业设计都有标准,教案、课件、题库全部共享,针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还专门录制“同步名师课”,学生能回放复习内容,老师能参考备课,守住教育质量的底线。

“X”则是百花齐放的特色课程群,南新小学的足球、科技课是“王牌”,就放到集团共享平台;鹿回头小学靠近景区,开发了“黎族文化手工课”;中廖小学有田园资源,搞起“农耕实践课”。每年集团还会办“数学文化节”“古诗词大赛”,三校学生一起参赛、合作完成作品,课堂的边界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

“刚开始怕南新小学的资源被分摊,还想给孩子转学。” 说起最初的顾虑,南新小学学生家长林先生很坦诚。但几年下来,变化让他彻底打消了疑虑:中廖小学的成绩有所提升,鹿回头小学的特色课成了“香饽饽”,南新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因为 “抱团”更有活力。

如今,南新小学获评“三亚市教学管理先进单位”,鹿回头小学从“跟跑” 追到“并跑”,中廖小学成了家长口中的“进步校”。从绿茵场的共同拼搏,到课堂上的同步成长,南新小学教育集团用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证明了集团化办学取得的成效。

三亚市第二小学红庄校区,孩子们在舞台上勇敢展示自我。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构建‘动态闭环’生态,落地‘核心校孵化——成员校成长——新集团裂变’模式,推动成熟成员校升级为新核心校,实现优质资源倍增。” 吉阳区教育局局长陈小鹤表示,同时还要攻坚“深水区” 制度,联合编办、财政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集团专项资金储备,保障师资经费 “区管校用”,完善教师轮岗激励;推动“内涵式”融合,建集团“教研共同体”“课程共建中心”,促校际从“物理结合”迈向“化学融合”,提升成员校品质,以此更好推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与“优质均衡”。   (杨晨峰/文 李学仕/图)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