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怒涛》海报
当《南海怒涛》在录音棚里落下最后一个音符,主创团队围在监听设备前,没人说话——方才还在耳畔回荡的枪炮声、海浪声、黎族同胞的呐喊声,仿佛还没从空气里褪去。那些记录在历史档案里的琼崖儿女,正通过声音的传播,穿越时空来到你我身边。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在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专业指导,以及三亚市委宣传部、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下,牵头创作了三集广播连续剧《南海怒涛》。该剧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为叙事主线,取材于冯白驹将军抗战时期的真实事迹,通过声音艺术,带领听众重温“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红色传奇,感受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南海怒涛》已于北京完成录制,并于9月3日在三亚广播FM104.6天涯之声、FM103.8三亚之声同步首播。
这部广播剧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主创团队带着麦克风与笔记本,踏访与冯白驹将军相关的红色土地,试图在他留下的痕迹里,寻找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热血故事,再用声音的针线,将它们“缝制”成一部能让听众“听见历史温度”的作品。
1 采风 从“史料里的名字”到“鲜活主角”
创作的起点,是堆满在办公桌上的厚厚史料。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琼崖抗战档案汇编》里,“冯白驹”“母瑞山25勇士”“云龙改编”这些名词,最初只是铅印的文字;关于“符德令”“草药救伤员”“竹筒藏文件”的记载,也只是碎片化的故事。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广播部副总监孙聪直言,若仅凭史料堆砌,这部广播剧只会是冰冷的“历史说明书”,而他们要做的,是让这些名字变成“会哭、会笑、会怕、会爱的人”。
于是,主创团队多次来到海口,那是冯白驹的故乡。在冯白驹故居的老屋里,主创团队通过其后人和讲解员的讲述,了解到冯白驹不为人知的生活化一面。
在查阅资料时,主创人员深刻感受到,冯白驹不仅仅是史料里的“琼崖旗帜”,而是会为伤员担忧、会为宿营操劳、会在深夜冒险的“普通人”。
主创团队决定,要在剧中加入“冯白驹采草药”的情节,用“草叶摩擦声”“深夜虫鸣”的音效,让这个人物的“柔”与他指挥战役时的“刚”形成呼应。
“我们还到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采访邢诒孔主任,深入了解冯白驹的故事,收获非常大。”孙聪介绍,在一来二往中,《南海怒涛》的人物群像渐渐清晰:《南海怒涛》不是一个英雄的独角戏,而是冯白驹的坚定、曾惠予的坚韧、吴海生的勇猛、符德令的赤诚、苏曼的觉醒,共同织就的“琼崖脊梁”。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巨波表示,《南海怒涛》现场感强,历史感浓,时代感新。这部精心采风、编剧、录音的广播剧,用声音重现当年革命先烈的热血与勇气,在烽火岁月里,有一些身影在黑暗中坚守;琼崖大地上,有一段传奇被历史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以忠诚与智慧践行信仰,让星星之火在绝境中燎原;他们于烽火硝烟中穿梭,在一次次险象环生的考验中坚定信仰,以“山不藏人,人藏人”的智慧与群众融为一体,让党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为抗战注入力量。
主创人员到冯白驹将军故居采风。
2 剧本 在“编年叙事”里加入情感故事
琼崖抗战历时长,关键事件多,若按编年体平铺直叙,很容易变成“流水账”。
怎么才能让故事更精彩?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是剧本创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主创团队讨论了几天,最终决定:以“事件链”为骨架,但在每个事件里,都要加入人物情感,让听众在“听故事”时,不知不觉走进历史的深处。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华和广播部副总监孙聪在录音间工作中。
开篇的“卢沟桥事变”,没有直接写枪炮声,而是从冯白驹的视角切入:深夜的母瑞山,他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党中央的电报,这时,画外音响起“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而冯白驹攥紧电报,语气焦急。
“我们想通过开篇,就让听众感受到琼崖的‘孤’:它不仅孤悬海上,还被国民党围困,在这样的绝境里,‘抗日统一战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生死攸关的选择。”导演王锐说。
冯白驹是琼崖抗战的“灵魂人物”,剧作既展现其“刚”——面对国民党诱降时怒斥“你们用收编这种卑劣行径来侮辱我”、指挥战役时的果断;也凸显其“柔”——对曾惠予的愧疚(“你这小圆脸都瘦成刀条脸了”)、为伤员采“血见愁”草药的细致。
这种“刚柔并济”的塑造,让“琼崖旗帜”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他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有牵挂、有温情却“选择扛起责任”的普通人。
剧本修改过程中,“黎族地形图”与《论持久战》两个核心意象的设计,成为连接历史与精神的关键。最初,团队仅将地形图作为 “战略道具”,但在与黎族文化学者交流后,得知“黎族刺绣承载着族群记忆”,便将其改为“黎族妇女一针一线绣成” 的信物;《论持久战》的呈现方式,也从“冯白驹阅读”升级为“曾惠予藏于竹筒、战士们学习”,使其成为“精神弹药”的象征。
这两个意象的深化,让剧本从“事件叙事”跃升至“精神叙事”。
主创团队没有让冯白驹对《论持久战》“照本宣科”,而是写了一个“讲课”的场景:美合抗日根据地的茅屋里,冯白驹给战士们读这本书。
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犹如一座“思想灯塔”,其中的战略思想为抗日军民注入了“必胜的信念”。
王锐透露,剧作中,这本著作被曾惠予巧妙地藏在竹筒里,冯白驹在根据地讲授,甚至曾惠予能背下前三页——它已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精神弹药”,支撑着琼崖军民熬过最艰难的岁月。
主创人员介绍,除了《论持久战》之外,还有“黎族地形图”贯穿广播剧始终,但每一次出现,都带着不同的情感——从符德令赠予冯白驹,到曾惠予用生命守护,再到最后绣上五角星,它的每一次出现,都象征着“各族同心”“军民同心”的力量。最终,这幅地图没有“进博物馆”,而是继续“发挥作用”,暗示着琼崖抗战的精神将永远“活”在这片土地上。
主创人员合影。
3 录音 用“声音造景”,让听众“走进琼崖”
广播剧的灵魂是声音。为了让听众“身临其境”,主创团队在录音上花了最多的心思——不仅要“录出声音”,还要“录出画面”,让听众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母瑞山的晨雾、南渡江的浪花、黎族村寨的篝火。
音效团队更是下足了功夫:全剧音效极具“海岛抗战”特色:南海的“海浪声”“台风声”、山林的“鸟鸣声”、战场的“枪炮声”、村落的“哭喊声”——这些音效不是“背景音”,而是“叙事的一部分”。剧中通过“鸟鸣暗号”既推动“牛头岭突围”的剧情,又凸显“黎族猎人的智慧”,让听众仿佛置身琼崖的山林与海岸。
配音演员的演绎,是让人物“活起来”的关键。为了贴近角色,配音团队提前进行“角色沉浸式培训”。
配音演员的选择,主创团队坚持“让声音贴近人物”。冯白驹的配音演员,由资深配音演员杨默担任。他为了贴近冯白驹的“海南口音”,还反复听冯白驹的历史录音,模仿他说话的节奏——不疾不徐,却带着坚定的力量。在录“怒斥国民党诱降”的段落时,杨默没有刻意“喊”,而是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愤怒与轻蔑:“你们用收编这种卑劣行径来侮辱我?有时候我是真搞不懂,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
曾惠予的配音演员孙卓为了表现曾惠予的“坚韧”,特意调整了声音的“厚度”——在面对敌人时,声音要坚定;在面对冯白驹时,声音要温柔。
录“狱中藏地图”的段落时,孙卓让自己“代入”曾惠予的处境:“她知道自己可能活不下去,但她最担心的是地图,所以说话时,要带着‘豁出去’的决心,还要有‘地图没丢就放心’的释然。”当孙卓说出“地图没丢就放心”时,录音棚里的人都红了眼——那不是台词,是一个革命者最后的牵挂。
“剧中的苏曼是一个战地记者,也是一个外科医生,拿她自己的所有积蓄换成琼崖支队最需要的药品,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伟大的女性。”苏曼的配音演员阎萌萌说。
苏曼的配音演员阎萌萌在接受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旗下三亚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
为了贴近“香港记者兼医生”的身份,阎萌萌特意学了粤语的发音技巧,让台词里带着淡淡的粤语腔调。
在录“卖掉公寓买药品”的段落时,阎萌萌代入苏曼的角色:卖掉公寓时,也会舍不得,但她更清楚,药品能救战士的命,所以说话时,要带着“不舍”,更要带着“坚定”。
音乐设计上,主创团队摒弃了“红色歌曲堆砌”,剧作的音乐设计与剧情高度契合,悲怆的音乐用在“吴海生牺牲”“苏曼赴死”等段落,传递“悲壮感”;激昂的抗日歌曲《谁是琼崖救护者》在“云龙改编”时响起,点燃“团结抗敌”的热情;悠扬的竹笛声(《黎族摇篮曲》)出现在冯白驹与曾惠予的温情时刻,缓解战争的压抑——音乐成为“情绪的晴雨表”,让听众随剧情起伏而悲喜交加。
最难忘的是录“五指山日出”的结尾段落。冯白驹与曾惠予看着绣着五角星的地形图,远处传来解放战争的号角,旁白说起“海南自贸港建设”。这时,加入了三种声音:黎族儿童的笑声、自贸港工地的机器声、此起彼伏的海浪声。
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录音师感慨道:“这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当年的牺牲,是为了今天的笑声;当年的坚守,是为了今天的发展。”录完后,整个录音棚静了很久,有人擦了擦眼睛,说:“好像真的看见日出了,看见琼崖的未来了。”
如今,录音棚里的设备已经收起。
但母瑞山的晨雾、南渡江的浪花、黎族村寨的篝火,已通过《南海怒涛》的声音,永远活在了听众的心里——当人们听见海浪声,就会想起吴海生的船;当人们看见地图,就会想起曾惠予的守护;当人们说起“团结”,就会想起汉黎同胞的并肩作战,想起那些通过声音“复活”的琼崖儿女。
这就是声音的力量,也是历史的力量——它能跨越时空,让过去与现在对话,让热血与心跳共鸣。
“这既是三亚传媒影视集团首次涉足广播剧创作,也是三亚市首部自制广播剧,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三亚传媒影视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华介绍,该剧从实地采风到制作完成,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们希望《南海怒涛》成为一部承载历史记忆与热血情怀的作品,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向在海南抗战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蔡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