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我们把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统称为蚊媒传染病。其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是常见的3种病毒性蚊媒传染病,在全球广泛流行。”7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相关科普,揭秘三大病毒性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这3种疾病均由蚊子传播,主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它们多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潮湿环境中滋生(如积水容器、树洞等)。蚊子叮咬感染者后,携带病毒再叮咬他人,导致传播。
登革热
主要症状:由登革病毒引起,是全球传播最广的蚊媒病之一。多数登革热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会在1-2周内好转。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可高达40℃)、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有“断骨热”之称)、皮疹、出血倾向、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
流行区域:多见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4年全球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440万,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区报告病例数最多,美洲病例占全球约90%。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也曾多次发生本土疫情。
目前国内暂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临床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登革热有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且重复感染会增加重症风险。
基孔肯雅热
主要症状: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患者典型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大多数人1-2周内恢复,但部分患者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流行区域: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2025年1月至6月,已有14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约22万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和80例死亡病例。我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在广东和云南等地引发本地疫情,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
目前国内暂无上市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临床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虽然绝大多数病例为轻症,但急性期的剧烈疼痛和可能的长期关节损伤,足以让旅行计划彻底泡汤。
寨卡病毒病
主要症状:由寨卡病毒引起,普通成人感染后,约80%无症状,少数人会出现低热、皮疹、结膜炎等轻微症状,通常1周内自愈。然而,孕妇感染则具有较大风险: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小头畸形”(头部和脑部发育异常)及其他严重出生缺陷。
流行区域:该病毒曾在 2015-2016年于巴西引发大规模疫情,目前在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仍有散发病例。2021年在印度发生了与寨卡病毒有关的暴发。我国2016年首次发现输入病例,至今共报告41例境外输入病例,尚未引发本地疫情。
重要提醒:由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应尽量避免前往高风险区域。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