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三亚市崖州区梅西村。眼前,白墙黛瓦的房屋整齐排列,绿树环绕四周,形成清凉的绿荫。村巷边,三角梅热烈绽放,花朵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甜气息。
村民们悠闲地躺在躺椅上,轻松地聊着天,享受着惬意的时光。外地游客也被这美景吸引,纷纷穿梭其中,拍照打卡,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鲜花点缀在一栋栋小洋楼和别墅小院的前庭后院,整个村庄宛如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一幅平安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梅西村干净整洁的村道。
80年前,这片土地曾是琼崖抗战的战场,燃起了革命的星火;80年后,它已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从枪林弹雨的革命老区到产业兴旺的文明新村,梅西村用“红”的传承与“兴”的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烽火淬炼·
红土地上的英雄史诗
梅西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沿海,南依大海、北靠青岭山脉,下辖儋州村和梅安村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是梅山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梅山是崖县乃至琼南地区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老区,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留下许多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孙有麟、孙令生、邵天佑、何庆光、黄其光、赵光连(女)…… 翻开梅西村的“革命史”,一个个英烈名字映入眼帘。
孙令生、孙有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被捕后英勇就义;孙家仁(后改名孙已任)投笔从戎,曾任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将军秘书;赵大统曾任抗日南征队副队长,是“独胆双枪英雄”。
“同是梅西村人,先辈们为了革命牺牲一切,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为村里的建设作贡献。”梅西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张波,从小听着村里英烈们的英雄事迹长大。
张波说,1936年起,梅西村就有共产党人开展革命活动,如开办夜校、宣传抗日方针等。同年夏、秋间,刘秋菊、林茂松到梅山开展工作,点燃抗日斗争火种,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39年,角头支部(梅西、角头联合支部)成立,孙有麟任书记,委员为孙令生。此后,先后有23位青年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其中孙有麟、孙令生最早英勇就义。
“战争年代,村里群众基础牢靠,儿童团、青抗会、妇救会和堡垒户等群众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张波说,1944年1月,孙才干等共产党员和青抗会成员打死汉奸老林,彰显了梅西村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的意志和智慧。
·蝶变新生·
从战火硝烟到文明家园
如今,梅西村传承红色精神,发展动力强劲。
“这里曾是日军的铁路,他们通过铁路将物资运回去……”走在一条村道上,张波停下了脚步,介绍起眼前的道路。
不再是哐当作响的铁路,也不再是泥泞的泥土路。如今,是一条干净而宽阔的水泥路,两旁的凤凰树翠绿而繁茂,孩童嬉戏欢闹,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
“以前村里是泥土路,夏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沾满裤脚,坑坑洼洼容易摔跤。”梅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照安回忆。
如今,主干道铺上了沥青,支路是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天然气和互联网。自2007年起,梅西村连续十七年获评为“文明村”,两次获评为“全国文明村”。
乡村公路和村民自家庭院干净整洁。近年来,在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崖州区委、区政府指导下,梅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污水得到妥善处置,天然气入户让村民省钱又环保。
近年来,崖州区累计投入5000万元,为梅西村量身打造美丽乡村升级方案。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污水处理系统改造等系列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成多功能文化舞台和标准化户外健身场地,实现电力设施、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全覆盖,完成全村道路硬化工程。同时,实施房屋外立面改造、围墙修缮,新建太阳能照明路灯、标准化雨水管网、星级公共厕所和垃圾分类收集站,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成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2022年,梅西村获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梅西村创新推行“红色积分制”,将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等,使村庄连续五年“零上访”,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智慧大屏上,实时跳动着村民积分数据。“我用积分换一些生活物品,很方便划算。”村民赵阿公笑着说。
在移风易俗方面,梅西村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开展“最美庭院”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自2007年起,梅西村多次获“海南省生态文明村”殊荣,2020年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22年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空中俯瞰美丽的梅西村。
·产兴民富·
红土地上的增收密码
“梅西村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是冬季瓜菜种植的‘宝地’。”张波说,梅西村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种植冬季瓜菜了,当时叫“北运瓜菜”,村民主要种青瓜、茄子、豇豆等传统瓜菜。
1990年,张波当起了村里的农业技术员,自己也种起了瓜菜。“那时候,赶上好价格,冬季瓜菜收入达七八万元。”
勤劳的梅西人民靠种植瓜菜,把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2013年后,我们村民种植瓜菜逐渐减少了,他们有了新的出路。”张波说,村民从“自己种地”到“打工”,实现家庭增收。
得益于优良的气候条件,梅西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南繁科研单位来此进行南繁育种工作,村民把土地出租,获得租金的同时,还能在南繁基地打工,一天150元至200元,目前还有2家南繁科研基地落户梅西村,村民有了“长期饭票”。
“村里还有近4000亩芒果,芒果季村民可打零工,部分土地租给老板种哈密瓜,村民在基地采摘、管理获得工资。”
村民黄建民(化名)夫妻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我们把自己的地租出去,然后在哈密瓜基地里打工,两个人每天挣四五百元,比自己种瓜菜稳定多了。”黄建民说,把地租出去后在哈密瓜基地打工,收入稳定。
“村里的槟榔长势也不错,现在价格好,一亩槟榔一年也有几万元甚至10万元的收入。”
“村里79岁的赵大爷,7亩槟榔年收入50万元……”
除了发展产业,梅西村部分村民还将自家闲置的房屋租给“候鸟”老人和旅居游客,每月收取租金,这也成为村民的一项收入。
一个个民生账本,张波越算越起劲,产业兴旺,百姓增收,梅西村的幸福画卷正不断延展。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实习生 韦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