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金沙不再是三亚的唯一标签!如今,一群年轻人正带着“美食雷达”穿街走巷——寻味地道小吃,正成为他们定义三亚之旅的新方式。
高考结束叠加暑期游高峰,三亚迎来一波年轻化客流。从“为海奔赴”到“为食而动”,年轻游客正用味蕾重新丈量这座热带滨海城市。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通过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品尝最真实的三亚风味,深度体验本土风情。
游客在大东海广场品尝小吃。记者 李少云 摄
寻味街头
一份地道小吃里的城市温度
走进群众街,鸡屎藤糖水、红糖年糕、黑豆饭、炸串的香气在市井中交织。琳琅满目的海南特色小吃摊前,年轻食客流连忘返。
“每到一地,必尝地道小吃,否则感觉白来了!”暑假来三亚打卡的17岁游客小钱熟练地点了黑豆饭和清补凉,又从隔壁摊打包了炸串。他分享秘诀:“老板教的,黑豆饭撒上白糖,糯米的软糯碰撞白糖的微脆,口感绝了,小巷子才藏真味道。”
保港社区的老牌港门粉店里,游客黄莉正用一碗热气腾腾的粉开启新的一天。“我做攻略时查到,正宗的港门粉发源于保港。”她说,前一晚刚体验完赶海,此刻正借这碗粉,感受本地人的晨间烟火。“旅行中的‘吃’,不止填饱肚子,更是理解风土人情、拓宽旅程深度的钥匙。”在她看来,美食是年轻人与目的地建立情感连接的深层密码。
按图索骥
社交媒体引爆“打卡式寻味”
南边海社区的炸鸡店里人声鼎沸,店员们忙得脚不沾地,刚出锅的炸鸡才端上餐桌不久,还冒着热气,食客们就迫不及待夹进嘴里,细细品尝。店外,捧着椰子的年轻人刷着手机,耐心等位。十多年前还只是本地人光顾的小店,凭借自媒体和网红的“种草”,如今已成为能与洋快餐“齐名”的游客打卡地。
“生意一年比一年火,店里充斥着南腔北调。”炸鸡店老板说,“我们还和隔壁炒冰店‘联营’,客人想吃冰,打个电话就送到。”
社交媒体正成为年轻人美食旅行的导航仪。“我是被小红书、抖音上的视频‘安利’过来的。”游客佟女士在位于海棠区的朱家酒店(藤桥排骨起源店)点赞道。她面前琥珀色的藤桥排骨香气扑鼻——这道选用土猪肋排、经秘料腌制、慢火炸透的传统名菜,今年初刚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外酥里嫩,甜咸鲜香交融,名不虚传。”
市七小旁的早餐店里,游客小韩正实践网上学来的“腌粉新吃法”:粉吃一半,加勺清汤,秒变汤粉。“一粉两吃,地道吃法也藏着乐趣。”
从鸡屎藤糖水、糟粕醋到芒果蘸辣椒盐,那些被网友称为“黑暗料理”的本地风味,正因社交平台的“自来水”热推和独特口感,吸引着好奇的年轻人纷纷打卡尝鲜。
多方协同
守护游客的三亚“寻味记忆”
将“美食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三亚正从多方面发力。近年来,三亚着力推进“旅游美食名城”建设,深挖地方风味,培育“老字号”。
实惠利民:市商务局近期推出“食刻三亚”优惠活动,发放餐饮消费券,叠加平台团购价,让游客省钱享美味。
保障安全:市市场监管局启动专项行动,对餐饮店进行从原料仓储到加工生产的“全链条体检”,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丰富供给:海棠区强化政企合作,指导68环球美食街及各度假酒店推出折扣套餐、满减促销,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多方协同,只为从“舌尖”到“心尖”,守护游客的三亚“寻味记忆”。当年轻游客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港门粉打卡时,他们品尝到的不仅是地域风味,更是这座城市对美食文化的珍视、对旅游体验的诚意与创新。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