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新闻网11月28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蔡炳先)人才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第一资源,直接关系到开放发展的成色与后劲。在海南自贸港即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的关键节点,半年多前,海南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人才特派员深入重点口岸、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民生领域和基层单位等五大关键领域开展专职服务。三亚通过精准问需、制度托底,让专业力量扎根基层一线、深耕产业前沿,既破解了基层单位、企业的现实难题,又为自贸港建设注入了持久动能,书写了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新篇章。
■一线解题:
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海南为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建设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制定出台《海南省人才特派员助力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让各类人才在海南各尽其用、各展其才。
三亚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具备精深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实干型人才。《方案》出台后,三亚面向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领域,征集用人单位人才、岗位需求和人选来源,省委人才发展局精准匹配选派。
省、市两级人才发展局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工作调研,帮助人才特派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随后,派驻三亚的首批16位人才特派员响应号召,奔赴重点口岸、园区、企业等一线。
在海南万保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基地,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耕地保育研究室主任曹启民与热带果树研究专家孙阳阳,正围绕肥料生产优化与榴莲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
作为海南省首批人才特派员,曹启民凭借深厚的化肥研究专业积累,带领团队跟踪国内外技术前沿,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与回访,为企业产品升级和市场策略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孙阳阳则聚焦榴莲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合作对接,助力三亚榴莲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人才特派员的到来,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核心技术动力,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该企业董事长助理王长利的由衷感慨,道出了基层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深切认可。
在陵水晨海种业有限公司养殖场,人才特派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师杨宁正专注地进行水质检测。长期深耕水产研究领域的他,此前已与晨海种业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基础,派驻后迅速实现工作“无缝衔接”。依托企业先进设备,杨宁全力开展石斑鱼病害防治、病理切片和药敏实验等研究,用专业技术为水产养殖产业保驾护航。“派驻基层让我找到了施展专业所长的广阔平台,干劲十足。”杨宁的感受,正是众多人才特派员下沉一线后的真实写照。
从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到水产养殖的科研攻关,人才特派员们带着专业知识扎根一线,直面发展堵点、破解实际难题,成为推动三亚基层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生力军”。
这种“精准滴灌”式的人才服务,既让基层单位的迫切需求得到满足,也让人才的专业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实现了供需两端的高效契合。
■资源链接:
搭建发展桥梁纽带
“人才特派员要派到关键岗位,要敢啃硬骨头。这不是简单给各单位免费派一个人,更不能拿来当客人或摆设。”三亚市委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在开展人才特派员派驻半年的走访调研时强调。人才特派员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员派驻”,而是资源要素的深度流动与整合。让人才本身“沉下去”,让人才背后的政策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脉资源“活起来”,为基层单位、企业以及区域发展搭建起跨界联动、政企协同的“桥梁纽带”。
“人才特派员不仅带来专业经验,更是打开资源宝库的‘金钥匙’。”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的评价,道出了人才特派员在资源链接中的核心作用。
这些人才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不同单位,有着丰富的资源渠道和行业视野,他们的到来,让基层单位和企业得以跨越信息壁垒、政策壁垒、市场壁垒,直接对接更高层次的发展资源。
在金融领域,中国银行三亚分行新风支行副行长王佳被派驻至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任金融与科技部副部长,她发挥行业优势,特事特办助力企业快速开立EF账户;
在文旅领域,省旅文厅资源开发处三级调研员黄生高被派驻至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邮轮游艇部,创新“点穴式招商”,依托自贸港政策红利促成国际邮轮首访三亚,推动邮轮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
海南选派人才特派员的实践探索,深刻诠释了“人才下沉”与“发展上扬”的辩证关系——人才扎根基层,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同时,发展成就人才,为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制度创新:
攥指成拳齐力攻坚
人才留不留得住、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制度保障是否有力;人才工作能不能持续、有没有成效,核心在于制度设计是否科学。
三亚聚焦海南自贸港即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的关键需求,贯彻落实海南“一项目一组团”工作部署,推动人才特派员从“单兵作战”转为“组团攻坚”。
“单个人才特派员力量有限,‘一项目一组团’模式能让专业力量拧成一股绳,各单位有需要攻坚的项目都可以开展探索。”三亚市委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自贸港封关运作临近和三亚产业发展实际,将银行、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领域人才整合为专项组团。
“现代金融产业集群项目”和“三亚市珠崖毓才院人才培养项目”两个专项组团,都由对口领域人才组成,实现全链条、全方位服务。这种组团服务模式,打破了单个人才的专业局限,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能够更精准地破解基层需求多元、企业痛点复杂的现实难题。
为推动制度常态化、长效化,海南出台《人才特派员选派管理办法》,从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方面持续发力。在保障机制上,为人才特派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在激励机制上,将派驻经历与人才评价、评优评先等挂钩,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亚在推动落实各项服务保障过程中,鼓励支持人才特派员在服务期间做好“传帮带”,培养基层本土人才,让人才服务的成效能够持续传承。
这些优异探索,既解决了人才“愿意来”的问题,更保障了人才“留得住、干得好”,让派驻单位“能受益、得发展、有传承”。
在走访中,杨宁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他到晨海种业有限公司工作的感受,愿意在一年的选派时间结束后继续在这里开展工作。
对于杨宁的优秀“助力”和表态,晨海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非常欣喜,希望他能继续在这里大展拳脚。
人才特派员开展派驻服务的实践证明,人才扎根基层,为相关单位、企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相关单位、企业为人才提供舞台,让人才实现了个人价值。这种“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不仅让城市发展更具活力、更有后劲,更让人才更有归属感、获得感。
夕阳下的崖州湾波光粼粼,养殖基地里工人们忙着投喂,实验室内科研人员专注调试设备,规划现场专家们热烈研讨。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征程上,人才特派员扎根一线,助力三亚经济社会发展,三亚持续厚植适宜人才成长的“土壤”,定能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下、留得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