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楼宇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集聚企业与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高地。新时代背景下,以党建引领激活楼宇经济发展动能,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引擎动力,既是夯实城市基层党建根基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楼宇经济向“质效双优”升级的关键路径。
三亚中央商务区月川单元写字楼林立。记者 李学仕 摄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红色根基”
织密组织体系,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以社区网格为单位,由网格员、党建指导员、楼宇物业等力量,对辖区内商务楼宇的企业进行排查,全面摸排党员情况,建立楼宇党建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应建尽建”原则,有3名正式党员的企业单独组建党组织,不足3人的企业按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联合组建党组织。同时,整合楼宇周边资源,成立区域化党建联盟,实现党组织在楼宇区域的全覆盖。
深化党建联建,凝聚红色合力“强动能”。推动楼宇内企业党组织与街道社区、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等党组织开展“跨区域联建”,建立“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发展共促”机制。定期开展辖区楼宇发展座谈会、政企对话会等,建立企业间、政企间交流平台。通过联建活动,打破组织壁垒,实现党建资源高效整合,形成楼宇经济发展的红色合力。
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党建引领“新引擎”。积极开展楼宇联谊、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解决党员群众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操心事”。打造“楼宇党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定期举办红色观影、政策宣讲等活动,持续增强党建吸引力,凝聚楼宇“红色力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楼宇、入人心,引领楼宇白领听党话,跟党走,营造积极向上的党建氛围。
聚焦平台搭建,打造“红色阵地”
升级党群服务阵地,构建“一站式”红色服务矩阵。在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党务咨询、政策解读、帮办代办等窗口,为楼宇企业和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办事服务,让企业群众办事更简更高效。鼓励企业为党建提供场地、设备、资金支持,引导楼宇内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党建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楼宇内影院、书城构建“红色阵地矩阵”,增强党建影响力,成为企业党员的心灵驿站、精神家园。
深化政务资源下沉,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百米”。深化政府职能部门与楼宇党组织常态化深度协同联动,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向楼宇精准化延伸覆盖。整合企业注册、变更备案、税务办理等高频政务事项,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流程优化,增设智能自助终端与专业人工服务岗,建立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实现企业“办事不出楼、服务零等待”,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度与企业获得感,构建长效政务服务生态圈。
优化生活配套资源,营造楼宇发展“软环境”。系统改造老旧楼宇电梯、车位、能耗系统等基础设施,引入智能安防、光伏节能等技术打造智慧化、绿色化环境。整合周边餐饮品牌与文体场馆,高标准建设“楼宇食堂”“共享健身房”,常态化举办文化节、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构建全场景“工作+生活”生态圈,让楼宇成为“近者悦享、远者向往”的发展新高地。
提供优质服务,点燃“红色引擎”
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架起政企沟通“连心桥”。建立楼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集街道、企业、职能部门等召开会议,破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推行党员干部“进楼联企”走访制度,每季度举办“楼宇服务日”主题党日活动,动态收集企业在资金、政策、市场等方面的需求。搭建“线上云平台+线下服务站”双轨通道,设立政策智能匹配专栏与服务角,对企业需求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落实”,通过党组织快速协调解决问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精准解读惠企政策,释放政策红利“加速度”。聚焦惠企政策落地见效,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编发政策手册、线上推送解读等多元形式,第一时间向楼宇企业传递国家及地方出台的惠企政策。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深入企业一线,提供政策咨询和落地指导,助力企业精准理解政策内涵、高效对接政策资源,切实降低运营成本,提振发展信心,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深化产业协同创新,打造产业发展“强磁场”。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创新链,成立产业党建联盟,定期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创新成果路演等活动,搭建“党建云平台”整合企业技术需求、专利成果等资源,推动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共享池”。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短板,党组织实施“专精特新育苗计划”,通过“党员技术骨干结对+政策精准滴灌”模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党建引领方向、龙头带动集群、创新驱动升级”的发展格局,助力楼宇经济圈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红色引擎”。
(中共三亚市委社会工作部 林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