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遗代表作入藏“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9月12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向中国国家版本馆捐赠手工黎锦龙被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宣部版权管理局、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一同参加入藏仪式。
捐赠仪式现场。记者 周达延 摄
当天捐赠入藏的手工黎锦龙被,采用传统黎锦工艺纯手工制作,汇聚纺、染、织、绣四大技艺精华,被面为五龙戏珠、双貔貅、喜上眉梢等吉祥图案,生动展现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捐赠仪式现场。记者 周达延 摄
据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纺染织绣技艺之一。作为黎锦技艺巅峰之作,龙被集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之大成,代表了黎族纺织史上的最高成就。
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海南在非遗保护工作和黎锦技艺保护传承中取得显著成效。
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海南黎锦龙被。记者 周达延 摄
“保亭是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也是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我们始终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作为置顶工程来推进。”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此次捐赠是保亭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希望让这件蕴含黎族文化基因的艺术珍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领略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保亭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强黎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扎实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
近年来,海南持续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保护,印发《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并通过确定传承村、评定传承人、开办传习所,推动黎锦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如今,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达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