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崖州,晨光中书声琅琅。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参与南繁育种实验课;不远处的科技城第一幼儿园,孩子们正在智能积木区搭建“深海探测器”……这一充满科技感的教育场景,成为崖州区教育改革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崖州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及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了从“教育洼地”到“改革样板”的跨越发展。
孩子们在南繁种业创新实验室观察微观世界。
当前,从城市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春风正吹遍崖州每个角落……
1
提质扩容
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学费降了2000元,孩子们的伙食还增加了水果和点心,玩具和实践活动也更加丰富了……”崖州区南滨社区居民方薇谈起孩子在“家门口”上幼儿园的变化,满脸洋溢着幸福。她感慨地说:“崖州区教育局为民办实事,原来周边只有民办园,现在公办园开在了‘家门口’,学费降了,师资水平也提升了。”而这,仅仅是崖州区教育局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一个生动缩影。
学前教育的短板如何补齐?崖州区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针对学位远远不能满足辖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的难题,崖州区举全区之力,投入资金约2亿元,用于公办幼儿园的新建或改扩建。截至目前,已有20所公办幼儿园建成并开园招生,提供学位超过4000个。这一举措不仅为家长们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的燃眉之急,还大幅提升了学前教育质量,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崖州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崖州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系统的政策推动与资源投入。据统计,2020年至2025年,崖州区委、区政府定期研究解决幼儿园建设、教师招聘及薪资改革等问题,并相继印发《三亚市崖州区聘任制教师薪酬制度(试行)的通知》等文件,从制度层面保障学前教育发展。
在规划方面,崖州区将学前教育普及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编制并实施《三亚市崖州区学前教育布局规划(2018—2035年)》。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投用20所公办园,新增公办学位4230个,其中17所建在各行政村,大型居住区均配建幼儿园。同时,民办园也已全部转为普惠性幼儿园,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民办普惠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财政投入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崖州区委、区政府坚持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政策,2024年崖州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到31905万元,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5.82%;其中学前教育支出8374万元,有力保障了公办园教师队伍的经费需求。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是每一个父母朴实真切的愿望,也是崖州区教育改革发展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崖州区不仅致力于让孩子们“有园上”,还着力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让孩子们“上好园”。
近年来,崖州区通过合作办园的方式,引入琼台师范学院、上海世外教育、南开教育等优质资源,提升保教质量。与科技城第一幼儿园、上海世外幼儿园等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幼小衔接和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了幼儿园教育水平。这些举措让家长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了广泛赞誉。
家住保利崖州湾临海小区的文女士每天送孩子到附近的南开小学附属幼儿园后,安心地去上班。“学校近,老师好,硬件软件都让人满意。”她说出了许多崖州区家长的共同感受。
从“有园上”到“上好园”,崖州区正一步步把优质学前教育的愿景变为现实。
2
强师固本
教育焕发新活力
“现在老师的水平都很高,学校引进了不少骨干教师,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谈及崖州区的教育,不少家长都难掩激动之情。这背后,是崖州区在师资配置上的“大手笔”投入与精准施策,为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发展的关键突破何在?师资配置,无疑是“关键落子”。曾经,崖州区在教育领域面临诸多困境:教师短缺、学科结构不均衡、优秀生源流失……这些问题如同一块块绊脚石,阻碍着教育前进的步伐。
为破解这些难题,崖州区多管齐下,通过公开招聘、提高待遇、实行校级领导竞岗制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优秀教师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崖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崖州区启动了“崖州优师”“崖州好校长”培养工程,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教育改革动态和先进经验的教育人才。通过系统性、针对性地培养,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这也如同为崖州教育播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人才引进方面,崖州区不遗余力。据统计,2020年至今崖州区共招聘中小学编制教师248人,为教育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2024年,根据海南省教育厅人才引进计划,崖州区引进1名省外优秀教育人才担任梅山中学校长,并以此为契机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2025年,崖州区再次面向全国公开选聘校长5名,充实乡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好校长、好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这里不仅提供了优厚的待遇,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新来的老师也能够安心从教,专心育人。”崖州区水南小学校长雷栗说。
然而,崖州区在师资引进上也面临编制管理、薪酬体系等方面的挑战。编制限制、缺乏“技术特岗”机制、薪酬待遇难以匹配市场需求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崖州区吸引和留住关键领域专业人才的能力。
为破解这些难题,崖州区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通过集团化办学方式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名校与薄弱学校绑定成一家人,校长教师常态走动,成员校迅速跟上“总校节奏”。
“通过集团化办学,我们能够共享总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参与总校的教研活动,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崖州区梅山中学一位老师的话,道出了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崖州区教育局局长傅航说,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师资引进与培养机制,为更多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3
特色课程
铺就学生全面发展路
“参加这个课程后,我学会了很多新知识,像编程和制作航模,感觉自己变得更厉害了,对科技也更感兴趣了。”今年暑假,崖州区公益课堂的启动,让刘睿灏同学收获满满。
在崖州区,各类校园活动正以独特的魅力改变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轨迹。其中,科技活动成为一大亮点。当前,崖州区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院士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以及与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区域教育呈现出更加多元、开放的面貌。
在科普公益课堂上,开设了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航天模型等前沿科技课程。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攻克了10余个编程难题,制作航模超100架,还组织了6次模拟竞赛,完成了多种电子创意电路设计与功能实现。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
科学实践研学同样深受学生喜爱,“揭开水稻的秘密”田间实践让学生亲手种植3600株水稻,体验农耕乐趣;“解码北斗+,追踪无线电”活动则引导学生解码北斗信号、制作无线电装置,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在“智控未来,飞梦起航”无人机与VR体验中,学生完成飞行任务50余次,试飞航模32架,技术理解能力整体提升40%以上。
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南开中学崭新的教学楼。
崖州区的人文艺术类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公益艺术课堂教授舞蹈、书法和绘画,鼓励学生创作风格多样的作品,展现个性和才华。崖州民歌宣讲人张远来编创新民歌,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寰岛实验中学、保港小学成立校内崖州民歌团,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红韵童声”志愿讲解员周家刊等学生,通过讲述红色故事,传承本地历史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文化共建方面,崖州区学校因地制宜,吸收本地优秀文化,利用总校的教学优势结合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资源优势,同步打造海洋文化、种业文化,黎锦、陶艺文化等。孩子们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不仅提升了学习质量,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我们学校经常开展特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崖州区水南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同学说。
近年来,水南小学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打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场所与资源,开设书法、国学、黎陶、藤编、水南故事手绘等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传统技艺,还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动手能力。漫步校园,文化墙上展示冼太夫人、钟芳、卢多逊等历史人物事迹以及水南村人文地理,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值得欣喜的是,崖州区水南小学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办学成果,荣膺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助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
崖州区还特别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成长。实行“居住证+就近入学”政策,确保他们一个不少地接受优质教育。同时,配合校内“成长导师”和“心理咨询站”,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进行双关照。
“孩子在这里上学,我们很放心。学校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能够跟其他孩子一样全面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陈先生的感慨,是对崖州区教育工作的最好肯定。
崖州区的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打破校园与科研机构的壁垒,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展示馆和田间地头,真实感受知识的应用和价值。
崖州区计划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与课程优化,围绕“深海”“南繁”等特色产业元素推出更多品牌科普活动,扩大覆盖范围与服务规模。同时,持续探索“产学研城”一体化教育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色培育提供更多可能。
4
产教融合
激活科学教育一池春水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崖州区勇立潮头,以创新之姿率先在省内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变革——从科研院所遴选精英人才出任全区中小学校“科学校长”,全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推动科学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连接产业。
这两年,崖州区依托战略发展优势,在省内率先启动“科学校长”聘任计划。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院所及31个科研团队中,遴选32名博士担任首批“科学校长”,覆盖全区31所中小学校,以“智库+课程”双轮驱动,打造科学教育新生态。
两年来,“科学校长”深度参与课程规划,推动科学教育从“纸上谈兵”转向“知行合一”。
例如,沈其荣院士作为“院士村长/校长”入校交流,激发了不少学生的兴农报国志向;李彦君博士等32名“科学校长”开展科普宣讲,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讲得生动透彻。
在崖城中学,“科学校长”张宇航博士带领生物组教师走进南繁农业研究基地,实现“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践”无缝衔接。
“书本上的知识‘活’了,教学思路更广了!”教师们感慨。
“院士来讲课,让我觉得科学并不遥远,自己也想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梅山小学学生说。
从“课本”到“田间”,科学教育让知识“活”起来。崖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学校长”不仅参与学校科学教育规划,还主导或协同设计多样化科学课程,组织科学实践活动,并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他们积极搭建产学研桥梁,整合校外科研资源,推动学校与高校、院所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寰岛实验中学,李彦君博士依托智慧农业实验室,为学生开设系列实践课程;崖城中学张宇航博士则多次带领师生走进南繁基地,开展实地教学与课题研究。这些活动有效衔接理论知识与真实生产科研环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实施一年来,该项目成效显著。学生科学兴趣明显提升,学习态度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创新意识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各校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科技节、创新大赛等活动,科学教育氛围日益浓厚。
“以前觉得科研很远,现在自己下田观察、记录数据,才明白科学技术真的能改变生活。”参与南繁基地实践的学生聂玲说。
“博士校长带来了前沿知识和资源,也帮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寰岛实验中学教师陈玲玲说。
一句句诚挚赞扬、一份份坚定认可,皆是崖州区科学教育深度融入课堂的鲜活见证。科研精英走进校园,搭建课堂与田间的桥梁,让知识鲜活灵动;丰富多元的实践课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热情,创新火花不断迸发。
风正帆悬,破浪正当时;征途漫漫,奋蹄更向前。立于时代新起点,崖州区将紧扣立德树人宗旨,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绘就“人民满意、学子出彩”的教育新画卷。
(昀朵/文 罗子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