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慧灵——携技从戎,人民军医矢志“生命守护者”③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慧灵——携技从戎,人民军医矢志“生命守护者”③

同舟一心为民

没有“小家”,哪有“大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与战友、患者,亲人、同事真诚相处,李慧灵说这是她“百年修得同船渡”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舒婷《致橡树》里的这句诗,是李慧灵心中理想的伴侣状态——她愿做坚韧的木棉,而丈夫李钢便是与她并肩的橡树。

9月28日,李钢带着两个女儿,冒雨来到李慧灵事迹报告会现场。面对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他非常腼腆:“你们多问问李主任,我只是‘配角’。”这位“自谦”的配角,也是三亚某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更在工作与家庭里,成了李慧灵最默契的“战友”。

平时风风火火的李慧灵,一谈及家庭,眼底便多了一份温柔与坦诚。“他就是我想要爱的那个人,从谈恋爱到现在,这点一直没变。”她更进一步地说:“我爱他们。如果我们不爱自己的‘小家’,怎么爱国家这个‘大家’呢?”

在李慧灵心里,爱人、孩子是家人,解放军官兵是“家人”,来就诊的群众是“家人”。

参加“联勤军医老区行”活动,李慧灵(中右)与问诊群众交流。

   鱼水情深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下称“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护士长彭娟犹记去年的盛夏,那一场持续数小时的“生死战斗”。

“当时,李主任站在3床患者的抢救床边,她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彭娟说,就在半个小时前,李慧灵刚带领团队从死神手里抢回第3位危重患者,一名因感染引发多器官衰竭的中年男子。从建立静脉通路到调整呼吸机参数,从液体复苏到监测生命体征,3个小时里,她始终守在一线。当患者的心率终于稳定在正常范围,血氧饱和度缓缓回升时,她才长舒一口气。“李主任扶着墙缓了缓快要僵硬的腰。看到她这个样子,我们非常心疼。”

李慧灵(前右一)组织医疗查房。

李慧灵顾不上休息,时时关注患者的安危,凌晨3点半她跟彭娟说:“护士长,咱俩先回病房,还有两个患者不稳定。”彭娟刚刚整理完抢救器械,揉了揉自己发酸的肩膀,忍不住说:“主任,咱们这阵子太累了,每天接诊20多个患者,今天又连轴转10几个小时……”

“其实,我说完就后悔了,在心里责备自己太不懂事,李主任累成那样都没说什么。”彭娟回忆道。李慧灵语气平静:“没有白干的活。我们救了3个家庭,是不是很自豪?3个小时,我们从‘死神’手里抢回了3个人的生命。咱们多努力一分,他们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这不就是最好的回报吗?”

直到如今,彭娟仍然清晰记得那些抢救时的场景:3床患者的妻子在病房外哭着哀求“救救他”;12床阿姨清醒时拉着李主任的手,说想看着孙子考上大学;18床大哥昏迷前还在念叨“工地上的兄弟等着我回去”。那些片断让彭娟感同身受,“我会永远记住李主任讲的那句话:咱们救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

“家”,这是李慧灵心中最温暖的一个字,她视患者为家人,工作中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都那么体贴有加。比如巡查病房,李慧灵的方式与众不同——总是俯身掀开患者的被角,用手心感受皮肤温度。这一细微动作,背后是她对患者的关心之情:“冰冷的器械会让人紧张,而温暖的手能传递信心。”

这种牵挂,早已融入李慧灵的工作日常。在她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每个困难患者的用药需求和家庭情况——16岁的女孩小林因慢性传染病长期营养不良,李慧灵不仅为她申请救助资金,还常从家中带来牛奶和水果;慢阻肺患者符大伯3次住院,每次治疗李慧灵都握着他的手让他放松,甚至下班后陪他聊天、讲故事。出院时,符大伯泪眼婆娑:“李主任,您是我的救命恩人!”

   快! 

无论战友还是群众,李慧灵始终秉承“时间就是生命”,时刻为医治患者做好准备。

李慧灵身上一般都会携带着听诊器。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因哮喘、发烧到海南医院就诊。还没走到发热门诊,她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脸色青紫,只好坐在路边,刚好被路过的李慧灵看到。她快速地跑到患者身旁,摘下随身携带的听诊器听诊:患者肺部有痰鸣音,且呼吸费力。李慧灵第一时间帮助患者摆好侧身体位,力度适中地拍打她的后背。经过处理后,患者终于咳出两大口脓痰,脸色逐渐红润。随后,李慧灵将她送到门诊进行吸氧监护等治疗处置。因抢救及时,老人很快痊愈。

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谭学增目睹过李慧灵的“快”。

2020年2月27日至6月23日近4个月时间里,谭学增跟随李慧灵一起奋战,亲历发热门诊一线救治患者的点点滴滴。

其时,恰逢热带医学科的建科伊始,时间紧、任务重,各项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都需要紧急安置完毕,尽快投入病人救治中。一天深夜,天下大雨,一名持续高烧不退且伴有惊厥的5岁男童,在母亲陪同下到海南医院就诊。见到孩子妈妈心急如焚、不知所措的样子,值班医生赶紧跟李慧灵汇报情况。“她是跑着来的,第一时间赶到诊室进行紧急处置,迅速稳定患儿情况。”谭学增说,因急着来医院,患儿和母亲只穿着单衣。李慧灵发现后,把自己值班室唯一的一床棉被拿给患儿使用,她自己只剩一件隔离衣来保暖。“李主任真的是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还有一天深夜,一名刚收入院不久的患者突然咳血不止,血压、心率持续下降。谭学增回忆,李慧灵又是“跑来的”,她赶到患者床旁,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肺内积血抽吸,持续输血,以及药物止血。不知不觉中,紧张而忙碌的抢救时间已过去3个小时。

“她总能在生死关头抢出时间,哪怕自己刚经历高强度工作。”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治医师崔丽伟,对2023年7月的一场“生死时速”抢救记忆深刻。那天14时,李慧灵刚写完一份诊断书,候诊区突然传来呼喊:“有人不行了!”——李慧灵抓起听诊器冲过去,膝盖重重撞在地面也顾不上疼,只见一名中年男子心跳骤停,双目圆睁、嘴角溢沫。李慧灵立即按每分钟100次的频率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同时对跟来的医务人员喊道:“除颤仪!绿色通道启动!”转运往抢救室的路上,她跪在摇晃的平车上持续按压,双手因用力而泛白。3次除颤后,监护仪上平直的线条终于出现微弱波动,14时18分患者恢复心跳。但她并未停下,又蹲在病床边捏着计时器监测尿量,直到14时48分看到尿袋中出现淡黄色液体,确认肾功能开始恢复,她这才松了口气,抹了把额头的汗。整个抢救过程,她用18分钟抢回患者心跳,半个多小时守住肾功能,用极致效率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我亲爱的人啊  

对于事业,对于患者,对于战友和亲人,对于这片海和三亚这方热土,李慧灵的爱炽烈而深情。

“我一直感觉我的父亲从未离开过我。”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李慧灵走上从医之路,而三亚,曾经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

李慧灵说,父亲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山东老家向身边人传授种植技术。1972年,父亲千里迢迢来到海南,学习育种技术。“父亲跟我讲,他白天顶着海南的烈日下田,脚泡在水里,不到半天就磨起了水泡,但没人喊苦。”

李慧灵的父亲在海南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笔记本里记录着高粱育种的播种时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细节。“我父亲身高一米八,山东大汉。大家说我作风‘彪悍’,我知道这里面有父亲的基因,在我心里,他是个高大的人。我一直觉得他从没有离开过我,他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

李慧灵说,她的骨子里带着父亲坚韧、勇敢的基因。小的时候看“小人儿书”,她最喜欢的是《地道战》《地雷战》这类战斗故事,理想是拿起枪,做一个保家卫国的人。父亲跟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大后,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作出贡献,也是一种“保家卫国”,如果真有机会靠近你的梦想,就努力去尝试。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不允许你‘拉垮’。”所以李慧灵说,“我不怕任务艰巨,只怕能力不够,要永远奔跑。”

过一阵子,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有医务人员将迎来生日。科室技师符余君说,科里有人过生日,李慧灵会亲手做青岛水煎包“犒劳”一下。

爱科室如家,对家庭也竭尽所有能抓住的时间去陪伴。有人问李慧灵,对家庭会有愧疚吗?她说:“还真没有愧疚,因为有爱,所以陪伴时间虽然少一点,但都是实心实意的高质量陪伴。我不仅是家庭的一份子,更是国家的人,对两者都愿倾尽全力、全心全意。”

除了“陪伴”,还有“长情”。所有患者和身边之人,都是李慧灵心中“百年修得同船渡”的与有荣焉。

自己的名字与“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联系在一起,李慧灵说自己“内心满是忐忑”。尽好己之责任、护佑彼之健康,她更要时时铭记于心。就像她手书给自己的那8个字——“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巨波 王鑫 卢智子/文 ,图片由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樊彦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慧灵——携技从戎,人民军医矢志“生命守护者”③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1-12 09:27:49

同舟一心为民

没有“小家”,哪有“大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与战友、患者,亲人、同事真诚相处,李慧灵说这是她“百年修得同船渡”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舒婷《致橡树》里的这句诗,是李慧灵心中理想的伴侣状态——她愿做坚韧的木棉,而丈夫李钢便是与她并肩的橡树。

9月28日,李钢带着两个女儿,冒雨来到李慧灵事迹报告会现场。面对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他非常腼腆:“你们多问问李主任,我只是‘配角’。”这位“自谦”的配角,也是三亚某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更在工作与家庭里,成了李慧灵最默契的“战友”。

平时风风火火的李慧灵,一谈及家庭,眼底便多了一份温柔与坦诚。“他就是我想要爱的那个人,从谈恋爱到现在,这点一直没变。”她更进一步地说:“我爱他们。如果我们不爱自己的‘小家’,怎么爱国家这个‘大家’呢?”

在李慧灵心里,爱人、孩子是家人,解放军官兵是“家人”,来就诊的群众是“家人”。

参加“联勤军医老区行”活动,李慧灵(中右)与问诊群众交流。

   鱼水情深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下称“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护士长彭娟犹记去年的盛夏,那一场持续数小时的“生死战斗”。

“当时,李主任站在3床患者的抢救床边,她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彭娟说,就在半个小时前,李慧灵刚带领团队从死神手里抢回第3位危重患者,一名因感染引发多器官衰竭的中年男子。从建立静脉通路到调整呼吸机参数,从液体复苏到监测生命体征,3个小时里,她始终守在一线。当患者的心率终于稳定在正常范围,血氧饱和度缓缓回升时,她才长舒一口气。“李主任扶着墙缓了缓快要僵硬的腰。看到她这个样子,我们非常心疼。”

李慧灵(前右一)组织医疗查房。

李慧灵顾不上休息,时时关注患者的安危,凌晨3点半她跟彭娟说:“护士长,咱俩先回病房,还有两个患者不稳定。”彭娟刚刚整理完抢救器械,揉了揉自己发酸的肩膀,忍不住说:“主任,咱们这阵子太累了,每天接诊20多个患者,今天又连轴转10几个小时……”

“其实,我说完就后悔了,在心里责备自己太不懂事,李主任累成那样都没说什么。”彭娟回忆道。李慧灵语气平静:“没有白干的活。我们救了3个家庭,是不是很自豪?3个小时,我们从‘死神’手里抢回了3个人的生命。咱们多努力一分,他们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这不就是最好的回报吗?”

直到如今,彭娟仍然清晰记得那些抢救时的场景:3床患者的妻子在病房外哭着哀求“救救他”;12床阿姨清醒时拉着李主任的手,说想看着孙子考上大学;18床大哥昏迷前还在念叨“工地上的兄弟等着我回去”。那些片断让彭娟感同身受,“我会永远记住李主任讲的那句话:咱们救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

“家”,这是李慧灵心中最温暖的一个字,她视患者为家人,工作中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都那么体贴有加。比如巡查病房,李慧灵的方式与众不同——总是俯身掀开患者的被角,用手心感受皮肤温度。这一细微动作,背后是她对患者的关心之情:“冰冷的器械会让人紧张,而温暖的手能传递信心。”

这种牵挂,早已融入李慧灵的工作日常。在她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每个困难患者的用药需求和家庭情况——16岁的女孩小林因慢性传染病长期营养不良,李慧灵不仅为她申请救助资金,还常从家中带来牛奶和水果;慢阻肺患者符大伯3次住院,每次治疗李慧灵都握着他的手让他放松,甚至下班后陪他聊天、讲故事。出院时,符大伯泪眼婆娑:“李主任,您是我的救命恩人!”

   快! 

无论战友还是群众,李慧灵始终秉承“时间就是生命”,时刻为医治患者做好准备。

李慧灵身上一般都会携带着听诊器。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因哮喘、发烧到海南医院就诊。还没走到发热门诊,她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脸色青紫,只好坐在路边,刚好被路过的李慧灵看到。她快速地跑到患者身旁,摘下随身携带的听诊器听诊:患者肺部有痰鸣音,且呼吸费力。李慧灵第一时间帮助患者摆好侧身体位,力度适中地拍打她的后背。经过处理后,患者终于咳出两大口脓痰,脸色逐渐红润。随后,李慧灵将她送到门诊进行吸氧监护等治疗处置。因抢救及时,老人很快痊愈。

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谭学增目睹过李慧灵的“快”。

2020年2月27日至6月23日近4个月时间里,谭学增跟随李慧灵一起奋战,亲历发热门诊一线救治患者的点点滴滴。

其时,恰逢热带医学科的建科伊始,时间紧、任务重,各项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等都需要紧急安置完毕,尽快投入病人救治中。一天深夜,天下大雨,一名持续高烧不退且伴有惊厥的5岁男童,在母亲陪同下到海南医院就诊。见到孩子妈妈心急如焚、不知所措的样子,值班医生赶紧跟李慧灵汇报情况。“她是跑着来的,第一时间赶到诊室进行紧急处置,迅速稳定患儿情况。”谭学增说,因急着来医院,患儿和母亲只穿着单衣。李慧灵发现后,把自己值班室唯一的一床棉被拿给患儿使用,她自己只剩一件隔离衣来保暖。“李主任真的是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还有一天深夜,一名刚收入院不久的患者突然咳血不止,血压、心率持续下降。谭学增回忆,李慧灵又是“跑来的”,她赶到患者床旁,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肺内积血抽吸,持续输血,以及药物止血。不知不觉中,紧张而忙碌的抢救时间已过去3个小时。

“她总能在生死关头抢出时间,哪怕自己刚经历高强度工作。”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治医师崔丽伟,对2023年7月的一场“生死时速”抢救记忆深刻。那天14时,李慧灵刚写完一份诊断书,候诊区突然传来呼喊:“有人不行了!”——李慧灵抓起听诊器冲过去,膝盖重重撞在地面也顾不上疼,只见一名中年男子心跳骤停,双目圆睁、嘴角溢沫。李慧灵立即按每分钟100次的频率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同时对跟来的医务人员喊道:“除颤仪!绿色通道启动!”转运往抢救室的路上,她跪在摇晃的平车上持续按压,双手因用力而泛白。3次除颤后,监护仪上平直的线条终于出现微弱波动,14时18分患者恢复心跳。但她并未停下,又蹲在病床边捏着计时器监测尿量,直到14时48分看到尿袋中出现淡黄色液体,确认肾功能开始恢复,她这才松了口气,抹了把额头的汗。整个抢救过程,她用18分钟抢回患者心跳,半个多小时守住肾功能,用极致效率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我亲爱的人啊  

对于事业,对于患者,对于战友和亲人,对于这片海和三亚这方热土,李慧灵的爱炽烈而深情。

“我一直感觉我的父亲从未离开过我。”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李慧灵走上从医之路,而三亚,曾经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

李慧灵说,父亲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山东老家向身边人传授种植技术。1972年,父亲千里迢迢来到海南,学习育种技术。“父亲跟我讲,他白天顶着海南的烈日下田,脚泡在水里,不到半天就磨起了水泡,但没人喊苦。”

李慧灵的父亲在海南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笔记本里记录着高粱育种的播种时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细节。“我父亲身高一米八,山东大汉。大家说我作风‘彪悍’,我知道这里面有父亲的基因,在我心里,他是个高大的人。我一直觉得他从没有离开过我,他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

李慧灵说,她的骨子里带着父亲坚韧、勇敢的基因。小的时候看“小人儿书”,她最喜欢的是《地道战》《地雷战》这类战斗故事,理想是拿起枪,做一个保家卫国的人。父亲跟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大后,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作出贡献,也是一种“保家卫国”,如果真有机会靠近你的梦想,就努力去尝试。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不允许你‘拉垮’。”所以李慧灵说,“我不怕任务艰巨,只怕能力不够,要永远奔跑。”

过一阵子,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有医务人员将迎来生日。科室技师符余君说,科里有人过生日,李慧灵会亲手做青岛水煎包“犒劳”一下。

爱科室如家,对家庭也竭尽所有能抓住的时间去陪伴。有人问李慧灵,对家庭会有愧疚吗?她说:“还真没有愧疚,因为有爱,所以陪伴时间虽然少一点,但都是实心实意的高质量陪伴。我不仅是家庭的一份子,更是国家的人,对两者都愿倾尽全力、全心全意。”

除了“陪伴”,还有“长情”。所有患者和身边之人,都是李慧灵心中“百年修得同船渡”的与有荣焉。

自己的名字与“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联系在一起,李慧灵说自己“内心满是忐忑”。尽好己之责任、护佑彼之健康,她更要时时铭记于心。就像她手书给自己的那8个字——“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巨波 王鑫 卢智子/文 ,图片由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樊彦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