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傍晚,夕阳为海面镀上金红色。三亚鹿回头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31岁的董小帝正用略带生涩的俄语,为几位俄罗斯游客指路:“您验票后右拐乘车,到了山顶就能看夕阳,景色非常美。”
作为该景区游客服务部主管,董小帝口袋里总揣着一本微微卷边的笔记本,这是她近几年来的“宝贝”。“2021年刚在景区入职时,我连俄语的‘你好’都不会说。”她笑着翻开笔记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俄语常用语,“那时候景区的外国游客很少,偶尔一天能见到十几个就算多了,如今一天接待的外国游客就有300多人。”

董小帝正在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李少云 摄
董小帝的“景区记忆”,恰是三亚旅游业5年变迁的生动缩影。2010年毕业后,她在海南当了近10年导游,那时景区游客多是“走马观花”式游览。“游客来鹿回头风景区,拍张照、看眼夜景就离开了,人均停留时间能有1个半小时就很不错了。”2021年,为了更好地兼顾家庭,董小帝选择入职鹿回头风景区,从基础客服岗位做起,负责验票、引导停车、维持秩序、帮游客寻找丢失物品,偶尔还兼职讲解员。“刚开始讲解全靠嘴,遇到外国游客,只能靠手势比划,或是递上宣传折页供他们查看。”
改变始于2022年7月1日。这一天,鹿回头风景区拆除门票“围墙”,正式免门票开放。“一开始我们都慌,担心没了门票收入,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董小帝坦言,那时她刚转到票务收银部,每天都在琢磨“以后该怎么办”。可没想到,免门票后的景区,反而迎来了“新生”。
“最先发生变化的是游客量。”董小帝回忆,免门票前,景区年客流量最高的是2018年,达到98.2万人次;而2023年,年客流量直接冲到217.98万人次,较之前翻了一倍多。客流多了,景区“升级”也紧随其后:以前狭窄的木质休息廊进行了扩建,实现人车分流;指示牌从中文、英文,新增了俄语、韩语;服务窗口配备了专职俄语、英语售票员,景区还定期组织外语培训,“我现在能用俄语卖票、指路,简单沟通没问题,都是跟着同事学、用手机翻译软件查,一点点练的。”
更让董小帝惊喜的是景区“软实力”的提升。今年9月,景区引入AR智慧系统。“游客点击屏幕,就能观看鹿回头传说动画,还有多个语言版本,外国小朋友看得十分入迷。”如今的游客服务中心,不仅有智能导览机器人,还增设了阅览室、休息室,游客累了可以在这里看书、看电影;山顶和山前广场的老旧商业街也改头换面,引进了咖啡屋、文创店。“现在游客来这儿,不只是看风景,还会坐下来喝杯咖啡、挑选三亚特色文创,人均停留时间能达到3小时。”
10月的鹿回头,夜晚比白天更加热闹。10月1日举办的“夜跑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以前景区晚上除了看夜景,没别的活动。现在‘天天有演出,月月有活动’,魔术、快闪歌舞等节目丰富多彩,游客既能参与互动,还能感受三亚独特的文化氛围。”
景区的蝶变,也让董小帝的生活有了新变化。免门票后,她从票务收银岗转到游客服务管理岗,2024年7月晋升主管,收入增加、福利也变得更好,“景区营收上去了,大家的干劲更足。”
董小帝说,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帮助到有需要的游客。上个月,一位老人在景区丢失了物品,她陪同找了半小时,最终帮老人找回物品。老人拉着她手说“三亚人真好”,“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的服务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在给三亚城市‘加分’。”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时间节点回望过去5年,董小帝发现,现在游客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跟团游的少了,散客多了。“大家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更想体验‘上天入海’的特色项目,想融入本地文化,这是三亚旅游的新模样,也鞭策着我们要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夕阳落下,三亚湾的灯火次第点亮。董小帝俯瞰城市灯火,脸上满是欣慰:“五年前,我觉得鹿回头只是看风景的地方;现在,它成了展示三亚形象的窗口。景区变美了,服务变好了,游客笑容也多了。作为一名三亚人,我特别骄傲。”
谈及未来,董小帝有个小目标:“我想努力把俄语练得更熟练,再学一些韩语。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越来越好,来三亚的外国游客肯定会更多,我得跟上脚步,用更优质的服务,让大家记住鹿回头,记住三亚。”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少云)
原标题:
从“拍张照就走”到“停留3小时”,董小帝见证三亚鹿回头风景区5年新生——
从“打卡地”到“体验地”的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