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让视障群体“触见”三亚之美
评论丨让视障群体“触见”三亚之美

当健全人用双眼丈量三亚的椰林碧海、用镜头定格鹿回头的落日余晖时,视障人群却常因“看不见”而与这份山海之美隔绝。近日我国首次批量发行无障碍地图与文物触觉书,不仅是出版领域的创新突破,更在民生需求与人文关怀的交汇点上,为视障群体打开了一扇“触摸世界”的窗。而如何让这份温暖延伸至三亚的大美河山,正是无障碍出版需要续写的民生答卷。

无障碍地图出版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视障群体的出行与认知困境,长期受制于信息获取的“视觉壁垒”。传统盲文读物多聚焦基础文字内容,对地域地理、自然景观的呈现几乎空白,导致许多视障者对三亚的认知仅停留在“有海”“温暖”的模糊概念中。正如星球地图出版社社长郝刚所言,“知识获取的不平等是社会参与的障碍”。当数字盲文印刷技术能将三亚的海岸线勾勒成连续的波浪纹理,将亚龙湾的沙滩标注为细腻的点状凸起,视障者便能通过指尖“阅读”地理坐标,规划出行路线——这不仅是地图功能的延伸,更是对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保障。从日常辨位到旅游规划,无障碍出版物正在将“不可能”变为“可行”,让民生服务真正触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无障碍地图出版用触觉与听觉搭建起人文关怀的桥梁,让视障群体共享自然与文化的精神滋养。三亚的美,不仅是视觉上的椰风海韵,更蕴含着“天涯海角”的文化意象、黎族织锦的非遗底蕴。若能推出《无障碍三亚旅游图册》,以凹凸点线还原南山文化旅游区的建筑轮廓,用不同纹理区分天涯石与海角石的形态,再辅以盲文解读“天涯文化”的历史渊源、语音播放黎族山歌的悠扬旋律,视障者便能通过“触摸+聆听”的多感官体验,读懂三亚的自然之奇与人文之韵。这恰如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包国红所说,无障碍出版的初心是“满足视障读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当视障者指尖划过地图上的蜈支洲岛轮廓,耳边响起海浪与椰叶的交响,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地理知识,更是被尊重、被看见的精神共鸣,这份人文温度远比地图本身更有力量。

让视障群体领略三亚之美,既需要政策与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用户思维”的深耕。一方面,可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政策红利,推动三亚文旅部门与出版机构合作,将本地景点数据、文化故事纳入无障碍出版体系,开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触觉地图、有声导览手册;另一方面,要充分征求视障群体的意见,比如调整凸起纹理的粗细、优化语音解说的节奏,让产品真正贴合他们的使用习惯。此外,还可在三亚景区设置无障碍读物取阅点,搭配触觉展品,形成“纸质读物+实地体验”的闭环服务。

从北京的无障碍地图到三亚的山海之约,无障碍出版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对“平等共享”理念的践行。当视障者能用指尖“触见”三亚的每一寸海岸线,用心灵感受每一缕海风的温度,我们所实现的,不仅是视障群体的“看海自由”,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生动注脚。这份“触手可及”的温暖,终将让更多人相信:美,从不被视力定义,只被用心感知。

责任编辑:樊彦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10-15 06:4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5 08:3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3 06:3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3 08: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2 06:2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2 06:28
来源:三亚新闻网
评论丨让视障群体“触见”三亚之美
来源:三亚日报
2025-10-15 09:28:59

当健全人用双眼丈量三亚的椰林碧海、用镜头定格鹿回头的落日余晖时,视障人群却常因“看不见”而与这份山海之美隔绝。近日我国首次批量发行无障碍地图与文物触觉书,不仅是出版领域的创新突破,更在民生需求与人文关怀的交汇点上,为视障群体打开了一扇“触摸世界”的窗。而如何让这份温暖延伸至三亚的大美河山,正是无障碍出版需要续写的民生答卷。

无障碍地图出版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视障群体的出行与认知困境,长期受制于信息获取的“视觉壁垒”。传统盲文读物多聚焦基础文字内容,对地域地理、自然景观的呈现几乎空白,导致许多视障者对三亚的认知仅停留在“有海”“温暖”的模糊概念中。正如星球地图出版社社长郝刚所言,“知识获取的不平等是社会参与的障碍”。当数字盲文印刷技术能将三亚的海岸线勾勒成连续的波浪纹理,将亚龙湾的沙滩标注为细腻的点状凸起,视障者便能通过指尖“阅读”地理坐标,规划出行路线——这不仅是地图功能的延伸,更是对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保障。从日常辨位到旅游规划,无障碍出版物正在将“不可能”变为“可行”,让民生服务真正触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无障碍地图出版用触觉与听觉搭建起人文关怀的桥梁,让视障群体共享自然与文化的精神滋养。三亚的美,不仅是视觉上的椰风海韵,更蕴含着“天涯海角”的文化意象、黎族织锦的非遗底蕴。若能推出《无障碍三亚旅游图册》,以凹凸点线还原南山文化旅游区的建筑轮廓,用不同纹理区分天涯石与海角石的形态,再辅以盲文解读“天涯文化”的历史渊源、语音播放黎族山歌的悠扬旋律,视障者便能通过“触摸+聆听”的多感官体验,读懂三亚的自然之奇与人文之韵。这恰如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包国红所说,无障碍出版的初心是“满足视障读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当视障者指尖划过地图上的蜈支洲岛轮廓,耳边响起海浪与椰叶的交响,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地理知识,更是被尊重、被看见的精神共鸣,这份人文温度远比地图本身更有力量。

让视障群体领略三亚之美,既需要政策与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用户思维”的深耕。一方面,可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政策红利,推动三亚文旅部门与出版机构合作,将本地景点数据、文化故事纳入无障碍出版体系,开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触觉地图、有声导览手册;另一方面,要充分征求视障群体的意见,比如调整凸起纹理的粗细、优化语音解说的节奏,让产品真正贴合他们的使用习惯。此外,还可在三亚景区设置无障碍读物取阅点,搭配触觉展品,形成“纸质读物+实地体验”的闭环服务。

从北京的无障碍地图到三亚的山海之约,无障碍出版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对“平等共享”理念的践行。当视障者能用指尖“触见”三亚的每一寸海岸线,用心灵感受每一缕海风的温度,我们所实现的,不仅是视障群体的“看海自由”,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生动注脚。这份“触手可及”的温暖,终将让更多人相信:美,从不被视力定义,只被用心感知。

责任编辑:樊彦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