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跨区域人大协同合作路径 以人大之能助力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畅通跨区域人大协同合作路径 以人大之能助力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10月13日,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第六次联席会议在三亚举行。此次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机制运行的成效与经验,明确了未来五年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

五年来,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五指山“两市三县”人大常委会聚焦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各市县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将人大工作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在全省率先建立并持续完善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以创新实践凝聚发展合力,全力推动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1

机制破冰 构建区域协同治理“新范式”

这五年,是三亚经济圈人大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人大联席会议”)从无到有、从探索到成熟的五年。2020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要求,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市三县”人大常委会共同建立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协作工作机制,并于当年召开第一次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联席会议,标志着人大工作正式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

这一机制遵循“一年一城一主题”的模式运行,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2022年,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打造国际旅游胜地、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同年,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三亚经济圈“一市三县”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并设立人大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动机制向制度化、实体化迈进。2023年,五指山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加入,机制升级为“两市三县”共商共建,并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和保障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决定》,以法治形式明确监督考核责任,为人大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刚性约束。

五年来,人大联席会议本身实现了深刻演变:从破题探索到系统完善,修订工作机制2次,推动建章立制10余项,构建起涵盖组织机构、议事规则、协同立法、联合监督、代表联动、机制保障的制度框架;从宏观布局到微观落地,聚焦具体领域精准发力;从旅游协同到全面融合,监督范围不断拓展。这一系列机制创新,有效破解了跨区域、跨层级人大协同难题,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稳定的制度预期和坚实的法治保障,生动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三亚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2

法治护航 筑牢区域协同发展“硬支撑”

面对区域内市县层级不一、立法权限不同的现实,五市县人大常委会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和保障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将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事项纳入市县年度工作要点和部门绩效考核,把政府间政务合作提升为刚性法律约束。这一机制是人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的典范性实践,为全国类似区域破解协同立法难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贡献了“三亚经济圈方案”。《中国人大》杂志将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介。此外,2025年9月,《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20-2025)》正式发布,全面梳理“七个一体化”建设成效,引发新华网、海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为区域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3

履职担当 破解区域发展“关键题”

五年来,人大联席会议立足职能优势,创新实施“人大点题、政府解题、联合督办”的年度主题推进模式,通过组织跨区域、跨领域人大代表联合视察和专题调研,精准聚焦区域一体化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有力推动了关键领域的融合融通。

交通一体化先行突破。以“聚焦交通一体化”为主题,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联合视察,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推动互联互通问题解决。如今,三亚至乐东公交化旅游化列车已于2024年底开通运营,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开工建设,跨市县交通便捷度显著提升。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聚焦医疗资源共享,推动建立三亚经济圈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组建口腔专科联盟,实现1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首批154项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有效解决了群众“异地就医重复检查”的痛点,逐步构建体现区域特色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围绕特色农产品品牌共塑,完成编制《三亚经济圈涉农一体化发展规划》,并以南繁服务站为核心建立协同机制,有效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南繁服务咨询工作落实,目前已在陵水安马洋、三亚坡田洋、乐东抱孔洋设立服务站,持续扩大服务半径。

旅游市场联动共赢。通过联合营销整合区域热门景点资源,打造“水上运动+雨林穿越”“红色演艺+疍家文化”等跨区域旅游新产品,成功举办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旅游发展大会等品牌赛事,推动区域旅游从“单点引流”向“全域联动”转型,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推动政务服务、要素供给、市场监管等领域协同突破。截至2025年5月,三亚经济圈各市县已实现226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不用跑”成为现实,区域营商环境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五年来,联席会议累计组织跨区域人大代表联合视察5次,开展专题调研10余次,形成监督意见20余份,不仅压实了市县政府主体责任,更确保了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亚经济圈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数据显示,三亚经济圈经济总量(含五指山市)从2019年的1095.1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644.52亿元,增幅达50.17%,占全省比重超20%。旅游、农业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市县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4

创新实践 打造区域协同“三亚样板”

在五年实践中,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全国区域一体化人大工作提供了“三亚方案”。

“区域融合、人大先行”经济圈扩容机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3年五指山市的加入,并非简单的范围扩大,而是通过人大联席会议率先实现功能性融合,为政府间务实协作和社会层面交流搭建了“制度接口”。目前,五指山市已深度融入三亚经济圈各领域建设中,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下的协同发展。“人大联席会议对五指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医疗、交通、饮水、旅游等领域均实现显著改善。”五指山市南圣镇人大主席王云芳介绍,在医疗领域,首批154项检验检查报告结果已在1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互认,让群众就医更便捷;交通方面,道路互联互通持续推进;饮水保障上,作为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五指山向阳水库,建成后将辐射三亚、乐东等三亚经济圈市县;旅游协同则通过整合经济圈内热门景点资源、开展多维度联合营销实现突破,五指山市借力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宾馆酒店优势扩大宣传,形成“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线路互通”的共赢格局,还成功举办三亚经济圈雨林挑战赛。今年中秋国庆“双节”,五指山市接待游客20.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649.98万元,两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4.41%和7.05%。

“代表互动、监督联动”的协同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与行业壁垒。三亚经济圈市县组织驻“两市三县”的省、市(县)人大代表,围绕年度主题开展跨区域联合视察,精准把脉问题症结并跟踪成果转化。这种模式有效克服了单一市县“单打独斗”“碎片化”监督的局限,凝聚了监督合力,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

5

展望未来 锚定自贸港建设“新目标”

“十五五”时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加快核心政策落地的关键五年,也是三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未来五年,三亚经济圈人大联席会议将紧紧围绕服务区域一体化进程,健全完善高效协同机制,紧扣人民关切,继续探索推出三亚经济圈一体化民生实事项目,以前瞻性思维系统谋划三亚经济圈立法工作,全力以赴促进三亚经济圈做优做精,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区域协同的重要作用。

在此次联席会议上,各市县人大常委会立足法定监督职能,共同展望未来工作方向。“两市三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用好用活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深化联席会议机制与党委政府工作协同,加强对跨区域重大事项的协同研究;推进旅游失信惩戒等协同立法项目,以“小切口”立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崖州文化与三亚经济圈深度融合,探索文化赋能发展新路径;推动教育医疗、社保服务等民生实事区域共建共享。五指山市将着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联合监督,并依托《海南省推动康养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医疗康养品牌与“海滨度假+雨林康养”特色旅游线路发展。陵水黎族自治县建议构建跨区域监督联盟,制定统一监督清单,聚焦产业协同推动“一体两翼”落地,并深化民生领域协同监督。乐东黎族自治县表示要坚持规划协同引领,优化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立法监督联动,同时围绕营商环境共建、信用体系互通、政务服务协同等六大领域深化制度集成创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提出完善区域政策协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产业协作,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政务服务优化等方面加强制度对接。这些建议凝聚了各市县共识,为下一阶段协同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机制已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五市县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持续通过立法协同、监督联动、代表互动等方式,共同把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人大新的更大贡献!(刘盈盈)

责任编辑:樊彦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畅通跨区域人大协同合作路径 以人大之能助力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10-15 09:05:37

10月13日,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第六次联席会议在三亚举行。此次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机制运行的成效与经验,明确了未来五年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

五年来,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五指山“两市三县”人大常委会聚焦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各市县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将人大工作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在全省率先建立并持续完善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以创新实践凝聚发展合力,全力推动三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1

机制破冰 构建区域协同治理“新范式”

这五年,是三亚经济圈人大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人大联席会议”)从无到有、从探索到成熟的五年。2020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要求,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市三县”人大常委会共同建立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协作工作机制,并于当年召开第一次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联席会议,标志着人大工作正式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

这一机制遵循“一年一城一主题”的模式运行,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2022年,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打造国际旅游胜地、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同年,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三亚经济圈“一市三县”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并设立人大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动机制向制度化、实体化迈进。2023年,五指山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加入,机制升级为“两市三县”共商共建,并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和保障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决定》,以法治形式明确监督考核责任,为人大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刚性约束。

五年来,人大联席会议本身实现了深刻演变:从破题探索到系统完善,修订工作机制2次,推动建章立制10余项,构建起涵盖组织机构、议事规则、协同立法、联合监督、代表联动、机制保障的制度框架;从宏观布局到微观落地,聚焦具体领域精准发力;从旅游协同到全面融合,监督范围不断拓展。这一系列机制创新,有效破解了跨区域、跨层级人大协同难题,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稳定的制度预期和坚实的法治保障,生动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三亚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2

法治护航 筑牢区域协同发展“硬支撑”

面对区域内市县层级不一、立法权限不同的现实,五市县人大常委会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和保障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将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事项纳入市县年度工作要点和部门绩效考核,把政府间政务合作提升为刚性法律约束。这一机制是人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的典范性实践,为全国类似区域破解协同立法难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贡献了“三亚经济圈方案”。《中国人大》杂志将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介。此外,2025年9月,《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20-2025)》正式发布,全面梳理“七个一体化”建设成效,引发新华网、海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为区域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3

履职担当 破解区域发展“关键题”

五年来,人大联席会议立足职能优势,创新实施“人大点题、政府解题、联合督办”的年度主题推进模式,通过组织跨区域、跨领域人大代表联合视察和专题调研,精准聚焦区域一体化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有力推动了关键领域的融合融通。

交通一体化先行突破。以“聚焦交通一体化”为主题,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联合视察,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推动互联互通问题解决。如今,三亚至乐东公交化旅游化列车已于2024年底开通运营,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开工建设,跨市县交通便捷度显著提升。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聚焦医疗资源共享,推动建立三亚经济圈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组建口腔专科联盟,实现1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首批154项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有效解决了群众“异地就医重复检查”的痛点,逐步构建体现区域特色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围绕特色农产品品牌共塑,完成编制《三亚经济圈涉农一体化发展规划》,并以南繁服务站为核心建立协同机制,有效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南繁服务咨询工作落实,目前已在陵水安马洋、三亚坡田洋、乐东抱孔洋设立服务站,持续扩大服务半径。

旅游市场联动共赢。通过联合营销整合区域热门景点资源,打造“水上运动+雨林穿越”“红色演艺+疍家文化”等跨区域旅游新产品,成功举办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旅游发展大会等品牌赛事,推动区域旅游从“单点引流”向“全域联动”转型,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推动政务服务、要素供给、市场监管等领域协同突破。截至2025年5月,三亚经济圈各市县已实现226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不用跑”成为现实,区域营商环境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五年来,联席会议累计组织跨区域人大代表联合视察5次,开展专题调研10余次,形成监督意见20余份,不仅压实了市县政府主体责任,更确保了省委、省政府关于三亚经济圈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数据显示,三亚经济圈经济总量(含五指山市)从2019年的1095.1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644.52亿元,增幅达50.17%,占全省比重超20%。旅游、农业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市县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4

创新实践 打造区域协同“三亚样板”

在五年实践中,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全国区域一体化人大工作提供了“三亚方案”。

“区域融合、人大先行”经济圈扩容机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3年五指山市的加入,并非简单的范围扩大,而是通过人大联席会议率先实现功能性融合,为政府间务实协作和社会层面交流搭建了“制度接口”。目前,五指山市已深度融入三亚经济圈各领域建设中,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下的协同发展。“人大联席会议对五指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医疗、交通、饮水、旅游等领域均实现显著改善。”五指山市南圣镇人大主席王云芳介绍,在医疗领域,首批154项检验检查报告结果已在1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互认,让群众就医更便捷;交通方面,道路互联互通持续推进;饮水保障上,作为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五指山向阳水库,建成后将辐射三亚、乐东等三亚经济圈市县;旅游协同则通过整合经济圈内热门景点资源、开展多维度联合营销实现突破,五指山市借力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宾馆酒店优势扩大宣传,形成“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线路互通”的共赢格局,还成功举办三亚经济圈雨林挑战赛。今年中秋国庆“双节”,五指山市接待游客20.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649.98万元,两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4.41%和7.05%。

“代表互动、监督联动”的协同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与行业壁垒。三亚经济圈市县组织驻“两市三县”的省、市(县)人大代表,围绕年度主题开展跨区域联合视察,精准把脉问题症结并跟踪成果转化。这种模式有效克服了单一市县“单打独斗”“碎片化”监督的局限,凝聚了监督合力,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

5

展望未来 锚定自贸港建设“新目标”

“十五五”时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加快核心政策落地的关键五年,也是三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未来五年,三亚经济圈人大联席会议将紧紧围绕服务区域一体化进程,健全完善高效协同机制,紧扣人民关切,继续探索推出三亚经济圈一体化民生实事项目,以前瞻性思维系统谋划三亚经济圈立法工作,全力以赴促进三亚经济圈做优做精,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区域协同的重要作用。

在此次联席会议上,各市县人大常委会立足法定监督职能,共同展望未来工作方向。“两市三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用好用活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深化联席会议机制与党委政府工作协同,加强对跨区域重大事项的协同研究;推进旅游失信惩戒等协同立法项目,以“小切口”立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崖州文化与三亚经济圈深度融合,探索文化赋能发展新路径;推动教育医疗、社保服务等民生实事区域共建共享。五指山市将着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联合监督,并依托《海南省推动康养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医疗康养品牌与“海滨度假+雨林康养”特色旅游线路发展。陵水黎族自治县建议构建跨区域监督联盟,制定统一监督清单,聚焦产业协同推动“一体两翼”落地,并深化民生领域协同监督。乐东黎族自治县表示要坚持规划协同引领,优化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立法监督联动,同时围绕营商环境共建、信用体系互通、政务服务协同等六大领域深化制度集成创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提出完善区域政策协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产业协作,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政务服务优化等方面加强制度对接。这些建议凝聚了各市县共识,为下一阶段协同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机制已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五市县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持续通过立法协同、监督联动、代表互动等方式,共同把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人大新的更大贡献!(刘盈盈)

责任编辑:樊彦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