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新闻网10月15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少珠)上个月,海南省新闻办公室举行《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20—2025)》新闻发布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0月13日,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第六次联席会议召开,各方目光再次聚焦这个正加速成长的“圈”。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引擎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形态,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肩负海南自由贸易港“南翼引擎”战略使命的三亚经济圈,应如何共同抢抓新机遇、实现发展新跨越?
2024年11月16日,三乐旅游铁路开通运营。这对优化三亚、乐东两地乃至全省交通运输体系和旅游布局,推动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加快三亚经济圈产业融合具有重大意义(资料图)。记者 袁永东 摄
一体化发展成效初显
从数据看,“两市三县”经济总量从2019年的1095.1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644.52亿元,增幅达50.17%,占全省比重超20%,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作为南繁硅谷的核心承载地,三亚经济圈在推动种业创新方面成效显著。一方面,通过提升产业用地效益、科研成果转化率、配套设施水平和种业CRO平台效能,实现了“四个转变”:科研育种从季节性加代向常年研发转型,业务范围从单纯育制种向全产业链延伸,科研模式由分散攻关转向集群协同,发展定位从事业为主转向事业与产业并重。另一方面,以南繁服务站为核心建立协同机制,有效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南繁服务咨询工作落实。目前已在陵水安马洋、三亚坡田洋、乐东抱孔洋设立服务站,持续扩大服务半径。
随着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圈”同步扩大。在医疗领域,区域内1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率先实现首批154项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有效避免了重复检查,减轻了群众负担;在教育领域,“两市三县”教育局联合发布《三亚经济圈“1+4”集团化办学工作方案》,乐东与三亚正积极推动组建跨市县教育联盟。此外,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一卡通”已在三亚经济圈广泛应用,成为覆盖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场景的综合便民设施。
五年来,三亚经济圈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打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标杆示范。特别是在生态保护方面,“两市三县”构建起“共保联治、互利共赢”的生态保护一体化新格局。三亚与保亭率先启动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2022-2024年累计完成重点工作32项、重点项目80个,水库水质由地表水(湖库)Ⅲ类提升并稳定在Ⅱ类,保持优良水平。这一跨域生态治理的成功实践,展现出一体化协同的智慧与魄力。
深层挑战待解
然而,对标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要求,三亚经济圈在经济密度与辐射能力、区域协同发展韧性等方面,仍存在深层次课题亟待破解。
经过五年发展,三亚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成效明显,但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仍面临诸多“隐形壁垒”。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制约着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通常具备高度专业化、精细化的产业分工体系。例如,南京都市圈聚焦科技创新,形成“研发在南京、制造在周边、市场在长三角”的梯度分工,各城市协同紧密。反观三亚经济圈,“两市三县”虽各具资源优势,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尚未真正形成发展合力,需加快从“你我他”向“我们”转变。
以旅游业为例,三亚经济圈集聚海洋、热带雨林、温泉、河谷及民族文化等优质旅游资源,但产业升级滞后,海湾开发同质化问题突出。在科技创新方面,《三亚经济圈打造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规划(2022-2035年)》虽已发布,但在促进科创要素汇聚、深化属地化科研攻关、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强。
先进制造业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阵地,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三亚经济圈拥有深海、旅游等独特资源,具备发展高端消费制造、深海装备制造、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良好基础。但目前产业能级不够,品牌影响力有限,如何实现“破圈”发展,仍需深入探索。
合力推动新发展
三亚经济圈市县人大常委会第六次联席会议深入分析新形势下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既是对已有成效的总结,更是向深层次协同难题发起的“再动员”。那么,三亚经济圈的“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
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本质是要素和产业一体化,涵盖产业协同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唯有打破行政壁垒,才能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必须下大力气来破解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从打通地理“断头路”转向破除制度“隔离墙”。
未来,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各市县之间的竞合关系,在“十五五”规划中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三亚经济圈方案”。
推动“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三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经济能级的持续提升,也离不开文化魅力、治理效能、生活品质、生态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可借鉴“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苏超”等区域联动活动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三亚经济圈各兄弟市县联合举办文体赛事、文化交流等活动,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内涵。
三亚作为经济圈核心城市,如何扬长避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是关键课题。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主导产业补链延链、优化升级”。三亚正聚焦“补链延链、优化升级”,坚定扛起“做强一域、服务全局”的使命担当,深入推进三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当前,三亚正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种业和深海两个未来产业,谋划发展黄金珠宝加工、深海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加工三个千亿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各兄弟市县共拉长板、共享优势,在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南翼引擎”上实现新突破。
五指攥成拳,合力开新局。三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正展现广阔前景,必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