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三亚崖州至乐东沿海路段,不仅串联起自然美景,更承载着历经六百余年沉淀的崖州民歌这一文化密码。
崖州民歌是海南古老的民歌种类,广泛流传于古崖州属地及东方感城等地区,以独特格律、丰富题材和质朴韵味,成为环岛旅游公路上的魅力文化注脚。
● 古韵悠扬:
从“田间”到“非遗”
“各位客官,崖州民歌要开唱咯!台下有鹧鸪茶、花生,找座喝茶咯!”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月满崖州·歌舞庆华诞”崖州民歌专场演出在南山文化旅游区精彩上演。演出精选十余首崖州经典及新创民歌,以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呈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吸引游客纷纷驻足。在景区光明广场,赶椰竞速等互动游戏趣味十足,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节日气氛浓厚。
乐团在演奏崖州民歌。 张慧膑 摄
“第一次现场听崖州民歌,歌声很有感染力,让我对三亚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北京游客李女士说。
据《崖城镇志》记载,崖州民歌起源于明代,是古崖州属地用客语方言咏唱的民间歌谣,靠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过去娱乐活动匮乏,民歌是古崖州人民抒发情感、歌颂生活的重要方式。2006年,崖州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从田野走向文化殿堂。
对于本地市民而言,崖州民歌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记忆。国家级非遗崖州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张远来与民歌渊源深厚。他从出生起就受民歌影响,在摇篮里听着《摇篮歌》入睡。20世纪90年代,年轻人外出打工,会唱民歌的群体只剩中老年人。2004年,50余名爱好者成立崖州民歌协会,开启系统性保护。其协会整理出超200万字的手抄文本,创新“非遗+旅游”模式。
2013年,在崖州民歌传承人麦宜斌的组织下,崖州民歌进入小学课堂,成为三亚市崖州区港西小学特色课程。三亚市政府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传承注入新活力。“双减”政策出台后,崖州区更多学校掀起“民族风”,引入民歌课程。
2016年,在三亚市政府支持下,崖州民歌传习所建立,成为节目排练、演出、培训等工作的稳定阵地和文化窗口。
2017年,第67届世界小姐全球总决赛在三亚举行,参赛选手齐聚传习所欣赏表演,崖州民歌打破国界获好评。
目前,张远来成立保港小学崖州民歌合唱团,带学生参观传习所、开展交流。如今,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常态化进校园,已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48场。
● 环岛旅游公路:
非遗活态传承新舞台
环岛旅游公路全长988.2公里,串联40个驿站、31家A级旅游景区,将崖州民歌发源地与传播带融入文化线路,为其传播提供新载体。“过去我们只能在村里唱,如今借助旅游公路,民歌传播更远。”张远来说。
环岛旅游公路沿线的崖州古城、保平村等历史村落,让游客在欣赏椰风海韵的同时,能在民宿与传习所聆听原生态民歌。
“崖州民歌的歌词里藏着崖州人的生活智慧。”国庆假期期间,广州游客陈女士到崖州区游玩时,与崖州民歌“邂逅”,这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沿着环岛旅游公路,崖州民歌与黎锦、琼剧等非遗项目形成集群效应,打造海南文化旅游独特IP。
六百余年前,移民用乡音唱出对生活的热爱;如今,新一代传承人以创新守护文化基因。崖州民歌的韵律,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全长988.2 公里,串联了海南岛 12 个滨海市县各具特色的资源与风情,非常适合自驾游的旅客慢行感受海南独特的滨海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