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驶过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海风裹挟着椰林的清爽扑面而来。行至三亚市吉阳区红沙路段时,一阵酥香悄然钻进车窗——这是红沙月饼在烤炉中酝酿的芬芳,是刻在三亚人基因里的中秋味道,更是环岛公路旁最动人的非遗烟火气。
生产车间里,师傅们正在精心制作月饼。
红沙老街不足千米,却藏着三亚人最执着的中秋约定。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屋顶,沿街门店的烤炉便透出暖光,师傅们围着操作台忙碌的身影,恰似老辈人记忆里的中秋序曲。
打面和馅要精准控制力道,油面开酥需严格掌控温度,刷蛋液时手腕更要稳,红沙月饼的制作,每一步都藏着代代相传的匠心。
“少一步,就做不出来这口地道滋味。”李家月饼负责人黄丹的话语里,满是对老手艺的尊敬与坚守。刚出炉的椰蓉蛋黄月饼,酥皮一碰便簌簌掉渣,咬开瞬间,椰丝的清甜裹着蛋黄的咸香在舌尖化开,丝丝缕缕都是真材实料的诚意,让人一口便尝出老三亚的中秋味道。
刚出炉的红沙月饼。
红沙月饼的故事,要从几十年前说起。红沙曾是三亚境内三大墟市(东为藤桥、中为红沙、西为崖城)之一,一度是岛内移民的主要聚居地,琼海人、东南亚归侨、疍家渔民等在此定居,不仅带来了地域特色的节日习俗,更强化了月饼祭祀与“面制”月饼的传统。1940年代,海南东南亚归侨将江苏、广东等地的月饼制作技艺带到海南,在红沙一带融合本地特色,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琼式月饼。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红沙月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三亚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门老手艺从此有了更坚实的保护与传承根基。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红沙月饼也玩出了新花样,贴合当下消费需求。减糖30%的莲蓉月饼,甜而不腻,成了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心头好”;斑斓口味的月饼里,藏着海南热带植物的清新,咬一口满是海岛风情;包装上,简约纸盒替代了以往的豪华礼盒,游客买完就能轻松塞进后备箱,轻便又环保。
“以前买月饼是‘买包装送饼’,现在更看重好吃、健康。”市民赵先生的话,道出了当下的消费新风尚。但无论如何创新,红沙月饼的“魂”始终未变——皮薄馅实的实在,现做现烤的新鲜,还有那一口咬下去就能唤醒的儿时记忆。
越临近中秋,红沙老街就愈发热闹。提着月饼礼盒的市民与背着行囊的游客擦肩而过,直播间里主播的吆喝声与门店里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非遗美食的魅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愈发鲜活。
这小小的红沙月饼,裹着三亚人的乡愁,藏着非遗传承的匠心,更映照着海南消费市场的新活力。它用酥香讲述着三亚的中秋故事,用匠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在这一口甜香里,读懂海南的烟火气与文化魂。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全长988.2 公里,串联了海南岛 12 个滨海市县各具特色的资源与风情,非常适合自驾游的旅客慢行感受海南独特的滨海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蔡炳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