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南繁博物馆预计年底竣工 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南繁精神与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
三亚南繁博物馆预计年底竣工 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南繁精神与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

三亚新闻网8月16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在三亚崖州湾南繁科技城的热土上,一座以孕育希望的种子为灵感的建筑正悄然“生长”——南繁博物馆项目已完成94%的建设进度,预计今年年底竣工。这座总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建筑,不仅是《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重点工程,更像一粒深植大地的种子,承载着南繁事业的过往与未来。

8月13日,航拍正在建设中的三亚南繁博物馆项目。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学仕 摄

8月13日,记者来到这座建筑前,仿佛看见一株向上生长的巨树:一二层如粗壮树干扎根大地,三层似分枝舒展,四层以上形成茂盛的树冠,顶部两个“鸟笼”造型尤为引人注目——直径24米的大“鸟笼”由36根弧形柱勾勒,直径10米的小“鸟笼”以30根钢柱为骨,既展现出建筑力学的精妙,又象征着对种子的守护与敬畏。

“我们想让建筑本身就成为‘会说话的展品’。” 中建六局四建公司三亚南繁博物馆项目部项目经理万振东介绍,“你看这些通风廊道和采光天窗,都是借热带气候的‘力’,让大家在舒适的环境里感受‘种子与阳光’的共生关系。其中,最特别的是活体作物展区,在这里人们将能看到水稻从育苗到抽穗的全过程,就像把南繁田间搬进了博物馆。”

目前,南繁博物馆项目主体验收已通过,幕墙、机电安装及精装修等工作都已接近尾声。“想到这里会还原一代代科研人员在海南田间的坚守,我们加班加点都觉得有意义。”万振东补充道。

作为承载南繁记忆的“时空胶囊”,从袁隆平院士生前在海南寻找“野败”的故事,到当代育种家的智能实验室;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科技成果,到中国种业自立自强的创新突破,这里都将一一展现。建成后,它不仅是展示南繁精神与科技成果的窗口,更是科技交流、科研转化的平台,将为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注入“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双重活力。

责任编辑:黄盛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8-15 10:2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5 09:3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5 09:3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3 07:0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2 09:3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2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2025-07-30 07:03
来源:三亚新闻网
三亚南繁博物馆预计年底竣工 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南繁精神与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6 07:35:08

三亚新闻网8月16日消息(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在三亚崖州湾南繁科技城的热土上,一座以孕育希望的种子为灵感的建筑正悄然“生长”——南繁博物馆项目已完成94%的建设进度,预计今年年底竣工。这座总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的建筑,不仅是《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重点工程,更像一粒深植大地的种子,承载着南繁事业的过往与未来。

8月13日,航拍正在建设中的三亚南繁博物馆项目。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学仕 摄

8月13日,记者来到这座建筑前,仿佛看见一株向上生长的巨树:一二层如粗壮树干扎根大地,三层似分枝舒展,四层以上形成茂盛的树冠,顶部两个“鸟笼”造型尤为引人注目——直径24米的大“鸟笼”由36根弧形柱勾勒,直径10米的小“鸟笼”以30根钢柱为骨,既展现出建筑力学的精妙,又象征着对种子的守护与敬畏。

“我们想让建筑本身就成为‘会说话的展品’。” 中建六局四建公司三亚南繁博物馆项目部项目经理万振东介绍,“你看这些通风廊道和采光天窗,都是借热带气候的‘力’,让大家在舒适的环境里感受‘种子与阳光’的共生关系。其中,最特别的是活体作物展区,在这里人们将能看到水稻从育苗到抽穗的全过程,就像把南繁田间搬进了博物馆。”

目前,南繁博物馆项目主体验收已通过,幕墙、机电安装及精装修等工作都已接近尾声。“想到这里会还原一代代科研人员在海南田间的坚守,我们加班加点都觉得有意义。”万振东补充道。

作为承载南繁记忆的“时空胶囊”,从袁隆平院士生前在海南寻找“野败”的故事,到当代育种家的智能实验室;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科技成果,到中国种业自立自强的创新突破,这里都将一一展现。建成后,它不仅是展示南繁精神与科技成果的窗口,更是科技交流、科研转化的平台,将为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注入“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双重活力。

责任编辑:黄盛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