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三亚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生态质量指数为75.14,生态质量类型为一类。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高、生物多样性丰富。”8月14日,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三亚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主要污染物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12微克每立方米,与去年同期持平。
俯瞰三亚全景,绿荫环抱、绿水环绕。记者 李学仕 摄
近年来,三亚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红”守护“生态绿”,打造“三亚蓝”,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鹿城,不断提高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今年上半年,三亚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11个地表水断面(点位)水质优良率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镇内河(湖)、水功能区、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三亚河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和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三亚湾、海棠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典型案例。赤田水库创新实践水环境系统治理工作获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三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耕地面积保有量、土壤质量稳定,农业面源污染可控。“无废城市”建设不断深化,通过“无废细胞”互认制度,新增610家“无废细胞”,涵盖文明校园、绿色商场、绿色工厂、清洁乡村等,覆盖面不断扩大。在生活、农业、旅游、海洋等领域形成具有三亚特色的5个“无废城市”典型案例。《三亚市蜈支洲岛“无废景区”建设》短视频入选“无废城市 中国故事”短视频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三亚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质量打造标志性工程。出台《美丽三亚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美丽三亚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建立以8个领域、37项指标为重点的美丽三亚建设框架体系。2024年,三亚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探索和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城市。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严格把控项目准入,坚决抵制“两高一低”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兴绿色产业,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自贸港科创高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保护修复+休闲渔业”拓展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入选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崖州区在荣获生态环境部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基础上,深入实施“三城三地一古镇”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崖州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此外,三亚还积极推动“双碳”工作,大力推进三亚蜈支洲岛零碳智慧生态岛和崖州湾科技城零碳园区建设。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不断开拓国际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业务,颁发三亚首张芒果产品碳中和证书;完成芒果、莲雾等四款三亚特色产品碳足迹认证及首个水果碳足迹核算和标识使用技术规范,创新碳足迹标签应用场景。低碳发展也为三亚高质量发展厚植了生态底色。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亚始终把深入推进美丽三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让生态文明之花在鹿城绽放,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贡献三亚智慧与力量,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胡拥军 刘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