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转古今 艺术诉初心——《黄道婆》深耕本土文化引发情感共鸣
纺车转古今 艺术诉初心——《黄道婆》深耕本土文化引发情感共鸣

“原来琼剧可以这样震撼!黄道婆的故事让人十分动容。”8月10日晚,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提升版在崖州法制主题公园完成首演,吸引周边居民与戏曲爱好者现场观看,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仍沉浸于剧情之中,久久未散。

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提升版在崖州法制主题公园完成首演。

历史人物与精神源头的双重致敬

水南村作为黄道婆流落崖州、革新纺织技艺的起始地,在此进行首演被赋予特殊意义。编剧陈艺天介绍,提升版以“压缩时长、强化冲突、深耕文化、优化体验、人性回归”为目标,累计调整剧本文字超500处,删减冗余唱段旁白,艺术感染力显著提升。现场观众普遍反映,新版剧情更紧凑,情感更真挚,“尤其是老年黄道婆摩挲木锭开场的片段,将观众瞬间带入历史长河”。

新版对场次命名进行诗化重构:第二场“恻悯”更名为“黎锦织虹”,以“织虹”隐喻技艺传承;第五场“别亲”聚焦“离别赠籽”,突出吉贝籽与技术火种传递的象征意义。其次是摒弃具体年份,弱化时间束缚,赋予故事磅礴史诗气质,引导观众聚焦人物命运与精神传承的永恒主题。

此外,叙事结构也突破创新,在原有递进主线基础上,探索非线性叙事框架——以“老年黄道婆摩挲木锭开场,投江、研车等关键记忆以光影碎片闪现”的方式,打破传统线性局限,极大增强了剧情的连贯性与时空张力。

人物塑造的深化成为观众热议焦点。黄道婆投江动机修正为“求生本能”,苏醒后“扑向纺车号啕大哭”的细节,展现了其将纺车视为生命支柱的执着。老年黄道婆新增“目眩头昏、言语迟钝”的表演,并塑造“可亲阿婆”形象,体现了人性温度。

本土文化深耕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提升版强化琼剧方言特色与黎族文化元素,赢得现场观众普遍认同。将“腿伤”改为“脚伤”等俚语调整,新增“热三宝”“笨三宝”等生活化表达,让崖城村民李大姐直呼“亲切”:“就像听隔壁阿婆讲故事,特别接地气。”

黎族织锦工序细化为“轧棉籽-弹棉花-纺纱”三幕展演,配合“榕树汁止血”“男女对歌”等情节,直观呈现黎族文化魅力。开场黎族鼻箫与螺号声的引入,宋五哥临终无伴奏清板唱段,让戏曲爱好者陈先生赞叹:“音乐元素的地域特色突出,这才是琼剧该有的味道。”

舞台视觉也实现多维突破,序幕“松江绝路”以“江涛大作”与“螺号音效”构建声景,强化投江绝望感。“怒海断魂”借助机械装置呈现“藤蔓骤然横断”,视觉化情缘断裂的冲击。“纺车破茧”创新运用“光影轮转四季”手法,仅24秒凝练展现30余载艰辛;纺车更被赋予核心隐喻:少年竹纺车如囚笼,崖州黎车成救赎,三锭纺车终为人生墓碑。提升全剧黎族歌舞占比,特别强化藤舞救生动作,优化节奏,凸显地域特色。

全剧以三锭纺车为核心隐喻,通过“拆了又装,装了又试”的循环动作,展现黄道婆百折不挠的匠魂。结局“星光撒吉贝籽”仪式,将个人命运升华为文明火种传递。散场时,多名年轻观众表示:“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跨越民族的文化共鸣。”

据悉,该剧将于9月角逐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并亮相中国戏剧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剧组将赴黄道婆故乡上海松江,在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举行专场演出,届时将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故乡对话。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黄道婆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连接古今、促进民族交融的精神纽带。”陈艺天说。

(记者 张慧膑 符府)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8-10 09:0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0 09:3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9 04:1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9 08:34
来源:新华社
2025-08-08 08:5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08 08:44
来源:三亚新闻网
纺车转古今 艺术诉初心——《黄道婆》深耕本土文化引发情感共鸣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1 09:06:17

“原来琼剧可以这样震撼!黄道婆的故事让人十分动容。”8月10日晚,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提升版在崖州法制主题公园完成首演,吸引周边居民与戏曲爱好者现场观看,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仍沉浸于剧情之中,久久未散。

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提升版在崖州法制主题公园完成首演。

历史人物与精神源头的双重致敬

水南村作为黄道婆流落崖州、革新纺织技艺的起始地,在此进行首演被赋予特殊意义。编剧陈艺天介绍,提升版以“压缩时长、强化冲突、深耕文化、优化体验、人性回归”为目标,累计调整剧本文字超500处,删减冗余唱段旁白,艺术感染力显著提升。现场观众普遍反映,新版剧情更紧凑,情感更真挚,“尤其是老年黄道婆摩挲木锭开场的片段,将观众瞬间带入历史长河”。

新版对场次命名进行诗化重构:第二场“恻悯”更名为“黎锦织虹”,以“织虹”隐喻技艺传承;第五场“别亲”聚焦“离别赠籽”,突出吉贝籽与技术火种传递的象征意义。其次是摒弃具体年份,弱化时间束缚,赋予故事磅礴史诗气质,引导观众聚焦人物命运与精神传承的永恒主题。

此外,叙事结构也突破创新,在原有递进主线基础上,探索非线性叙事框架——以“老年黄道婆摩挲木锭开场,投江、研车等关键记忆以光影碎片闪现”的方式,打破传统线性局限,极大增强了剧情的连贯性与时空张力。

人物塑造的深化成为观众热议焦点。黄道婆投江动机修正为“求生本能”,苏醒后“扑向纺车号啕大哭”的细节,展现了其将纺车视为生命支柱的执着。老年黄道婆新增“目眩头昏、言语迟钝”的表演,并塑造“可亲阿婆”形象,体现了人性温度。

本土文化深耕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提升版强化琼剧方言特色与黎族文化元素,赢得现场观众普遍认同。将“腿伤”改为“脚伤”等俚语调整,新增“热三宝”“笨三宝”等生活化表达,让崖城村民李大姐直呼“亲切”:“就像听隔壁阿婆讲故事,特别接地气。”

黎族织锦工序细化为“轧棉籽-弹棉花-纺纱”三幕展演,配合“榕树汁止血”“男女对歌”等情节,直观呈现黎族文化魅力。开场黎族鼻箫与螺号声的引入,宋五哥临终无伴奏清板唱段,让戏曲爱好者陈先生赞叹:“音乐元素的地域特色突出,这才是琼剧该有的味道。”

舞台视觉也实现多维突破,序幕“松江绝路”以“江涛大作”与“螺号音效”构建声景,强化投江绝望感。“怒海断魂”借助机械装置呈现“藤蔓骤然横断”,视觉化情缘断裂的冲击。“纺车破茧”创新运用“光影轮转四季”手法,仅24秒凝练展现30余载艰辛;纺车更被赋予核心隐喻:少年竹纺车如囚笼,崖州黎车成救赎,三锭纺车终为人生墓碑。提升全剧黎族歌舞占比,特别强化藤舞救生动作,优化节奏,凸显地域特色。

全剧以三锭纺车为核心隐喻,通过“拆了又装,装了又试”的循环动作,展现黄道婆百折不挠的匠魂。结局“星光撒吉贝籽”仪式,将个人命运升华为文明火种传递。散场时,多名年轻观众表示:“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跨越民族的文化共鸣。”

据悉,该剧将于9月角逐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并亮相中国戏剧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剧组将赴黄道婆故乡上海松江,在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举行专场演出,届时将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故乡对话。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黄道婆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连接古今、促进民族交融的精神纽带。”陈艺天说。

(记者 张慧膑 符府)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