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魂照千秋——革命烈士陈英才的红色人生与精神传承
赤胆忠魂照千秋——革命烈士陈英才的红色人生与精神传承

8月的三亚,烈日将崖州古城的青石板晒得发亮。崖城村的一隅民房内,陈英才的孙子陈鹏华与孙女婿姜宗芝正俯身整理着一沓泛黄的字画。纸张边缘已卷起毛边,墨迹却仍透着遒劲——这是陈英才生前留下的手迹,承载着一个革命者跨越世纪的赤诚。

陈英才孙女婿展示其留下的作品。

“爷爷的字,一笔一画都像在呐喊。”陈鹏华轻抚泛黄的纸页,指尖划过被岁月侵蚀仍苍劲有力的字迹。

陈英才遗像。

●人物档案:

陈英才(1894年-1940年),又名起贤,出生在崖县崖城区遵道村(今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陈英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创建崖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任组长。1926年7月以他为主要领导成立崖县第一个党支部——东南支部。1938年秋任重建后崖县组织部长。1940年,在执行任务时,病发去世。

进步青年投身革命

早就听说,崖城这座民宅来历不一般,它是陈英才的家,也是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成立之地。

走进院子之前,很容易被大门左侧吸引:一块红底白字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标牌与陈英才的黑白照片并列,照片下方,简短的文字记录着他短暂而炽热的一生。

步入大门内,爬满藤架的庭院作物在阳光下舒展,陈鹏华和姜宗芝热聊着。

陈鹏华说,关于爷爷陈英才,村里的老一辈皆称其为“三哥”,父亲7岁时,爷爷便离世了,父亲所能亲历的关于爷爷的事情有限,许多事迹他也是从村里老一辈的讲述和书籍记载中知晓的。

自己从小生活的院子竟如此重要,曾发生过什么?陈鹏华不清楚,但爷爷的事迹像是一本史书,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印刻着。

1894年,陈英才生于此处的农民家庭,自幼由堂祖母抚养。他天资聪颖,十余岁考入崖县县立第一高小,后赴府城琼崖中学深造,数理诗文无所不精,尤擅书画——曾以滴墨绘就百只蜜蜂,令师生叹服。

1915年,袁世凯妄图改变共和恢复帝制,陈英才联合学校进步师生,参加了声讨袁世凯余孽龙济光的斗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英才带领进步学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192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西沙群岛(原属崖县管辖)设立“实业公司”,开挖西沙群岛磷矿,窃取资源。陈英才与崖县一批爱国青年学生组织发动各阶层群众游行示威,成立“崖县测勘西沙群岛委员会”,并担任主任。陈英才与其他20多名爱国青年学生联名发表《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沦亡宣言书》,以铁的证据揭露日寇侵略我国领土、掠夺我国资源的滔天罪行,最终迫使日本撤销其“实业公司”。

陈鹏华曾多次从不同渠道了解这段历史,有一份报纸的复印件,至今仍被他妥善珍藏于文件袋中。

“这是2013年6月25日由萨苏所撰写并发表的文章,文中记述了爷爷在保护西沙群岛斗争中的事迹,我将该报纸复印并收藏起来。”陈鹏华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份《中国国防报》的黑白复印件,一个整版刊载着《日本觊觎西沙群岛的丰富资源,派汉奸出面开采。当地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击——民国初期,共产党人捍卫西沙》一文,文中讲述了陈英才的事迹,还配有陈英才的黑白大头照。

铁血丹心照崖州

1922年秋,28岁的陈英才考入广东公路工程专科学校,不久辍学,受聘到南洋育英学校教书,一年后返回广州读书。在校期间,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热心支持徐成章等人创办的《琼崖旬报》,积极招股赞助。

1923年,陈英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24年国共合作之际,陈英才受党组织委派,携《什么叫马列主义》小册子返乡,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成为崖县革命火种的播撒者。

“1925年春,在广州读书的共产党员麦宏恩、陈世训、黎茂瑄等崖县进步青年也接受党组织派遣相继回到崖县,成立了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我爷爷任组长。”陈鹏华说。

此后,他们在崖城、保平、港门地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一方面,创办平民夜校,印发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筹建农民协会,培养发展共产党员,开展反对豪绅、反对苛捐杂税和敲诈勒索的斗争。

“1926年初,我爷爷被任命为崖县教育科长。”陈鹏华说,借国共合作之机,陈英才以教育科长的身份在崖城、港门、保平教育界中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积极与县长陈善商讨筹备成立国民党崖县党部和农民协会等事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崖县中学任教的陈英才等人以崖中党支部为核心,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组织抗日宣传队,书写救国口号,出漫画、墙报,编刊物以及演戏剧,宣传发动群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崖城、保平、港门地区迅速掀起抗日爱国宣传的热潮。

1938年秋,重建中共崖县县委,陈英才任组织委员(组织部长),主动协助县委发展党员,壮大队伍,发动武装斗争,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和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其间,他和黎茂瑄等在崖城发动群众,同破坏团结抗日的豪绅黄鼎芬和贪官污吏、国民党崖县法院检察官韩灼华开展斗争,使得韩灼华被罢官,黄鼎芬被国民党当局扣到海口琼崖守备司令部禁闭。

肩负着党的重任,陈英才日夜奔忙于城乡之间,足迹遍布崖城、梅山、乐罗、望楼港、球尾灶、莺歌海这条红色交通线。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山区,迂回至沿海平原发展抗日斗争力量。

1940年8月,陈英才在乐东志孟村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46岁。从充满热情的进步青年到琼岛革命先驱,从夜校启蒙到抗日烽火,陈英才用赤胆忠心践行了“忠勇报国”的誓言,他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笔墨传薪,家风永继

除革命精神之外,陈英才留到现在的东西不多,只有一个箱子,里面大多是他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友人送的作品,这些东西现由孙女婿姜宗芝妥善保管。

“他的画我们看不到,现在传下来的只有这些书法作品了。”姜宗芝对亲人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十分珍惜,“这些墨迹里藏着他的风骨。”

陈英才的手迹。

陈英才的手迹。

姜宗芝展示一沓略有破损的红色的手迹,“这是他寿辰时友人赠的贺礼,落款者应是琼崖文化名流,从友人信件称他‘三兄’可见,爷爷当年在文化界颇受敬重。”姜宗芝说。

展卷细观,无论是革命理论摘录还是即兴诗词,虽经岁月侵蚀,笔锋仍如刀刻般遒劲。

整洁而充满力量的笔迹,让人感受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些跨越八十载的墨宝,不仅承载着个人志趣,更凝结着大时代下的革命情怀。

陈英才遗物曾长期被尘封。20世纪80年代老宅按原貌修复时,装满作品的木箱被遗忘在角落。直至2003年房屋翻建,姜宗芝才将其仔细收存。

“我要找人将这些作品裱起来。”很多人想要拿走,都被姜宗芝拒绝了。他说:“这是爷爷的精神遗产,必须留在陈家。”

陈英才的书法作品。

“我学书法的,现在看看爷爷的笔迹,他的用墨让我十分佩服。”姜宗芝说,除了他,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对书法、画画感兴趣,这也是对爷爷陈英才精神的一种传承。

陈英才的书法作品。

“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和平年代,是先辈用血汗换来的。”陈鹏华和家人计划在家里地方打造一个红色革命教育试点地,展出陈英才手迹等物品。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不会忘记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会忘记新时代历史使命。”陈鹏华说,在陈英才的影响下,家族几代人从军,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父亲陈鸿来1981年入伍,为海南戍边,从军27年屡获嘉奖,曾受李先念同志接见;如今,孙辈亦接过钢枪,延续“忠勇报国”的家训。

走在今日崖城村的水泥路上,游人穿梭于古城墙与美食街之间。80多年前,陈英才等英烈在此播撒革命火种;如今,他们的故事通过孙辈的讲述,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文/图)

责任编辑: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8-12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2025-07-30 07:0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0 06:4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0 09:04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0 09:31
来源:三亚新闻网
赤胆忠魂照千秋——革命烈士陈英才的红色人生与精神传承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8-12 10:42:26

8月的三亚,烈日将崖州古城的青石板晒得发亮。崖城村的一隅民房内,陈英才的孙子陈鹏华与孙女婿姜宗芝正俯身整理着一沓泛黄的字画。纸张边缘已卷起毛边,墨迹却仍透着遒劲——这是陈英才生前留下的手迹,承载着一个革命者跨越世纪的赤诚。

陈英才孙女婿展示其留下的作品。

“爷爷的字,一笔一画都像在呐喊。”陈鹏华轻抚泛黄的纸页,指尖划过被岁月侵蚀仍苍劲有力的字迹。

陈英才遗像。

●人物档案:

陈英才(1894年-1940年),又名起贤,出生在崖县崖城区遵道村(今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陈英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创建崖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任组长。1926年7月以他为主要领导成立崖县第一个党支部——东南支部。1938年秋任重建后崖县组织部长。1940年,在执行任务时,病发去世。

进步青年投身革命

早就听说,崖城这座民宅来历不一般,它是陈英才的家,也是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成立之地。

走进院子之前,很容易被大门左侧吸引:一块红底白字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标牌与陈英才的黑白照片并列,照片下方,简短的文字记录着他短暂而炽热的一生。

步入大门内,爬满藤架的庭院作物在阳光下舒展,陈鹏华和姜宗芝热聊着。

陈鹏华说,关于爷爷陈英才,村里的老一辈皆称其为“三哥”,父亲7岁时,爷爷便离世了,父亲所能亲历的关于爷爷的事情有限,许多事迹他也是从村里老一辈的讲述和书籍记载中知晓的。

自己从小生活的院子竟如此重要,曾发生过什么?陈鹏华不清楚,但爷爷的事迹像是一本史书,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印刻着。

1894年,陈英才生于此处的农民家庭,自幼由堂祖母抚养。他天资聪颖,十余岁考入崖县县立第一高小,后赴府城琼崖中学深造,数理诗文无所不精,尤擅书画——曾以滴墨绘就百只蜜蜂,令师生叹服。

1915年,袁世凯妄图改变共和恢复帝制,陈英才联合学校进步师生,参加了声讨袁世凯余孽龙济光的斗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英才带领进步学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192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西沙群岛(原属崖县管辖)设立“实业公司”,开挖西沙群岛磷矿,窃取资源。陈英才与崖县一批爱国青年学生组织发动各阶层群众游行示威,成立“崖县测勘西沙群岛委员会”,并担任主任。陈英才与其他20多名爱国青年学生联名发表《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沦亡宣言书》,以铁的证据揭露日寇侵略我国领土、掠夺我国资源的滔天罪行,最终迫使日本撤销其“实业公司”。

陈鹏华曾多次从不同渠道了解这段历史,有一份报纸的复印件,至今仍被他妥善珍藏于文件袋中。

“这是2013年6月25日由萨苏所撰写并发表的文章,文中记述了爷爷在保护西沙群岛斗争中的事迹,我将该报纸复印并收藏起来。”陈鹏华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份《中国国防报》的黑白复印件,一个整版刊载着《日本觊觎西沙群岛的丰富资源,派汉奸出面开采。当地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击——民国初期,共产党人捍卫西沙》一文,文中讲述了陈英才的事迹,还配有陈英才的黑白大头照。

铁血丹心照崖州

1922年秋,28岁的陈英才考入广东公路工程专科学校,不久辍学,受聘到南洋育英学校教书,一年后返回广州读书。在校期间,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热心支持徐成章等人创办的《琼崖旬报》,积极招股赞助。

1923年,陈英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24年国共合作之际,陈英才受党组织委派,携《什么叫马列主义》小册子返乡,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成为崖县革命火种的播撒者。

“1925年春,在广州读书的共产党员麦宏恩、陈世训、黎茂瑄等崖县进步青年也接受党组织派遣相继回到崖县,成立了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我爷爷任组长。”陈鹏华说。

此后,他们在崖城、保平、港门地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一方面,创办平民夜校,印发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筹建农民协会,培养发展共产党员,开展反对豪绅、反对苛捐杂税和敲诈勒索的斗争。

“1926年初,我爷爷被任命为崖县教育科长。”陈鹏华说,借国共合作之机,陈英才以教育科长的身份在崖城、港门、保平教育界中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积极与县长陈善商讨筹备成立国民党崖县党部和农民协会等事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崖县中学任教的陈英才等人以崖中党支部为核心,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组织抗日宣传队,书写救国口号,出漫画、墙报,编刊物以及演戏剧,宣传发动群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崖城、保平、港门地区迅速掀起抗日爱国宣传的热潮。

1938年秋,重建中共崖县县委,陈英才任组织委员(组织部长),主动协助县委发展党员,壮大队伍,发动武装斗争,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和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其间,他和黎茂瑄等在崖城发动群众,同破坏团结抗日的豪绅黄鼎芬和贪官污吏、国民党崖县法院检察官韩灼华开展斗争,使得韩灼华被罢官,黄鼎芬被国民党当局扣到海口琼崖守备司令部禁闭。

肩负着党的重任,陈英才日夜奔忙于城乡之间,足迹遍布崖城、梅山、乐罗、望楼港、球尾灶、莺歌海这条红色交通线。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山区,迂回至沿海平原发展抗日斗争力量。

1940年8月,陈英才在乐东志孟村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46岁。从充满热情的进步青年到琼岛革命先驱,从夜校启蒙到抗日烽火,陈英才用赤胆忠心践行了“忠勇报国”的誓言,他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笔墨传薪,家风永继

除革命精神之外,陈英才留到现在的东西不多,只有一个箱子,里面大多是他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友人送的作品,这些东西现由孙女婿姜宗芝妥善保管。

“他的画我们看不到,现在传下来的只有这些书法作品了。”姜宗芝对亲人留下来的这些东西十分珍惜,“这些墨迹里藏着他的风骨。”

陈英才的手迹。

陈英才的手迹。

姜宗芝展示一沓略有破损的红色的手迹,“这是他寿辰时友人赠的贺礼,落款者应是琼崖文化名流,从友人信件称他‘三兄’可见,爷爷当年在文化界颇受敬重。”姜宗芝说。

展卷细观,无论是革命理论摘录还是即兴诗词,虽经岁月侵蚀,笔锋仍如刀刻般遒劲。

整洁而充满力量的笔迹,让人感受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些跨越八十载的墨宝,不仅承载着个人志趣,更凝结着大时代下的革命情怀。

陈英才遗物曾长期被尘封。20世纪80年代老宅按原貌修复时,装满作品的木箱被遗忘在角落。直至2003年房屋翻建,姜宗芝才将其仔细收存。

“我要找人将这些作品裱起来。”很多人想要拿走,都被姜宗芝拒绝了。他说:“这是爷爷的精神遗产,必须留在陈家。”

陈英才的书法作品。

“我学书法的,现在看看爷爷的笔迹,他的用墨让我十分佩服。”姜宗芝说,除了他,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对书法、画画感兴趣,这也是对爷爷陈英才精神的一种传承。

陈英才的书法作品。

“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和平年代,是先辈用血汗换来的。”陈鹏华和家人计划在家里地方打造一个红色革命教育试点地,展出陈英才手迹等物品。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不会忘记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会忘记新时代历史使命。”陈鹏华说,在陈英才的影响下,家族几代人从军,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父亲陈鸿来1981年入伍,为海南戍边,从军27年屡获嘉奖,曾受李先念同志接见;如今,孙辈亦接过钢枪,延续“忠勇报国”的家训。

走在今日崖城村的水泥路上,游人穿梭于古城墙与美食街之间。80多年前,陈英才等英烈在此播撒革命火种;如今,他们的故事通过孙辈的讲述,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文/图)

责任编辑: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