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100周年,由三亚市总工会主办、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红色记忆 —— 光影中的工运故事”历史照片有奖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自活动启动以来,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目前已收到投稿照片600余张。近日,活动组委会走近劳模投稿者,倾听老照片背后的工运故事与奋斗历程。
全国劳模吉亚球:30 余项技术改造点亮工厂生产路
吉亚球,1953年出生,海南东方人,黎族。1974年至1976年就读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技工学校钳工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三亚天涯水泥厂,他对工厂旧设备进行了30多项技术改造,先后获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等荣誉,1989年荣获全国劳模称号。
“这张是我在三亚天涯水泥厂车间门前的留影,这张是我在操作机器时拍的,这张是在厂大会上发言……”在吉亚球家里,他拿出年轻时在工厂车间工作的珍贵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当时,三亚天涯水泥厂的设备比较落后,设备出故障就会影响生产,为此吉亚球大胆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立窑出料系统的振动槽经常故障,我就利用晚上时间对设备进行设计改造,经常画设计图纸到半夜。”吉亚球说,经过不断钻研,他先后对工厂旧设备进行了30多项技术改造,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作为一名普通工人,我在自己岗位上作出了一定贡献。能成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培养。”吉亚球说,此次“工运”历史照片征集活动很好,通过照片感受老一代劳模不怕吃苦、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全国先进工作者梁启圣:45年教育坚守温暖民族山区
梁启圣,1935年出生,1953年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港坡小学任教,工作4年后考取广东省琼台师范学校(琼台师范学院前身)深造,毕业后主动申请到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直到1999年退休,从事教育工作45年。
1971 年,梁启圣从崖县中学调到高峰中学开办第一届高中班。面对高峰地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的困境,他翻山越岭家访,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每月从微薄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资助 30 多名黎族学生,还收养了一名黎族孤儿。在他的培育下,高峰公社走出了第一个黎族大学生林继师、第一个黎族女中专生张凤英。
上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广东教育》刊物曾拍摄过一组他教黎族学生读书的照片,梁启圣至今保留着当时的刊物的封面。梁启圣曾获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1989 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这两张照片是1989年拍的,当年我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与全国劳动模范吉亚球准备赴京接受表彰,当时的市领导为我们送行的照片。”梁启圣说。
“这组照片是1990年全国劳模报告团巡回报告时拍的……”梁启圣说,这些照片拍摄于1990年,是全国总工会组织全国劳动模范报告团到各地进行巡回报告的场景,他是当时全国劳动模范报告团成员之一。
“当我了解此次征集活动后,就搜集照片参与投稿。”梁启圣说,看到这些照片,也想起年轻时奋斗的经历,虽然时代不同,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不变的,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挖掘照片背后劳模精神的闪光点,激励更多人学习劳模、学习先进。
(记者 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