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科研工作者深情缅怀——稻香萦梦处 科研薪火传
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科研工作者深情缅怀——稻香萦梦处 科研薪火传

2025年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四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时刻,奋战在南繁一线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多种方式深情缅怀袁隆平院士,传承袁老精神,勇攀科研高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一生践行初心:

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解放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火纷飞与饥荒肆虐交织成一幅凄惨的画卷。年少的袁隆平目睹了百姓在路边、田埂、桥底下饿倒的惨状,那痛苦的呻吟、那无助的眼神,如利刃般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从那时起,一个简单而伟大的心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让所有中国人不再饿肚子。1964 年,他毅然投身杂交水稻研究,开启了与稻田相伴的大半生征程。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田野上,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却从未放弃。他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穿梭在田间地头,用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换来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为解决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杨小锋,对袁隆平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怀念。袁老那句 “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如同振聋发聩的警钟,时刻在他耳边回响。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让杨小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袁老一生脚踏实地、扎根土地搞科研的可贵精神。他表示,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将以袁老为榜样,不怕吃苦,深入田间地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攻克农业科研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袁老的精神在南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得以传承和发扬,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向着农业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

南繁田埂上的传承:

院士箴言与后辈接力

“我非常怀念袁老,1953年8月,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担任我的班主任。后来我参加工作,也常与老师讨论、钻研水稻种植技术。我追随他几十年,既是师生,又是同行、战友,我一辈子都是袁老的学生。”5月22日,在三亚参加新书发布会时,袁隆平院士首届学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第一副主任谢长江眼角含泪。袁老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杂交水稻在三亚取得重大突破。“我想袁老应该很欣慰了,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讲好袁老的故事,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他。”谢长江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的日子里,满心追思。回忆与袁老共事时光,他眼中满是敬重。“袁老一生都扑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道路。”谢华安说,袁老始终心怀“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宏愿,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顶烈日、冒风雨,为杂交水稻研究呕心沥血。

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就,让谢华安由衷钦佩。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培育出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解决数亿人温饱问题,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袁老虽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心中。”谢华安表示,将继承和发扬袁老遗志,在农业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探索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他相信,在袁老精神激励下,一代代农业科研工作者将接续奋斗,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从“野败”到亩产三千斤:

三亚稻田里的梦想答卷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生前曾多次畅谈“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他毕生追求的两个梦想。

在三亚,这两个梦想正被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慢慢实现。在三亚,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从发现一株“野败”开始,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为全球更多人摆脱饥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生前提出“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2020年12月20日,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并成立以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三亚全力以赴,组织科研团队攻坚克难。2021年,该项目实现双季稻亩产1586.86公斤,创下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2022年,成功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2023年,双季稻亩产达到1510.91公斤,海南连续多年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

如今,一茬茬稻子在生长,一代代后辈在追梦。袁隆平曾像呵护稻子一样爱护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已成长起来,新一代农学工作者正沿着袁隆平的脚步,继续追寻“禾下乘凉梦”。他们将以袁老为榜样,在农业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让袁老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记者 张慧膑 实习生 韦麒)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科研工作者深情缅怀——稻香萦梦处 科研薪火传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23 08:33:08

2025年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四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时刻,奋战在南繁一线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多种方式深情缅怀袁隆平院士,传承袁老精神,勇攀科研高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一生践行初心:

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解放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火纷飞与饥荒肆虐交织成一幅凄惨的画卷。年少的袁隆平目睹了百姓在路边、田埂、桥底下饿倒的惨状,那痛苦的呻吟、那无助的眼神,如利刃般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从那时起,一个简单而伟大的心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让所有中国人不再饿肚子。1964 年,他毅然投身杂交水稻研究,开启了与稻田相伴的大半生征程。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田野上,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却从未放弃。他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穿梭在田间地头,用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换来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为解决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杨小锋,对袁隆平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怀念。袁老那句 “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如同振聋发聩的警钟,时刻在他耳边回响。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让杨小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袁老一生脚踏实地、扎根土地搞科研的可贵精神。他表示,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将以袁老为榜样,不怕吃苦,深入田间地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攻克农业科研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袁老的精神在南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得以传承和发扬,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向着农业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

南繁田埂上的传承:

院士箴言与后辈接力

“我非常怀念袁老,1953年8月,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担任我的班主任。后来我参加工作,也常与老师讨论、钻研水稻种植技术。我追随他几十年,既是师生,又是同行、战友,我一辈子都是袁老的学生。”5月22日,在三亚参加新书发布会时,袁隆平院士首届学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第一副主任谢长江眼角含泪。袁老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杂交水稻在三亚取得重大突破。“我想袁老应该很欣慰了,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讲好袁老的故事,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他。”谢长江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的日子里,满心追思。回忆与袁老共事时光,他眼中满是敬重。“袁老一生都扑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道路。”谢华安说,袁老始终心怀“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宏愿,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顶烈日、冒风雨,为杂交水稻研究呕心沥血。

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就,让谢华安由衷钦佩。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培育出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解决数亿人温饱问题,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袁老虽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心中。”谢华安表示,将继承和发扬袁老遗志,在农业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探索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他相信,在袁老精神激励下,一代代农业科研工作者将接续奋斗,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从“野败”到亩产三千斤:

三亚稻田里的梦想答卷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生前曾多次畅谈“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他毕生追求的两个梦想。

在三亚,这两个梦想正被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慢慢实现。在三亚,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从发现一株“野败”开始,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为全球更多人摆脱饥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生前提出“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2020年12月20日,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并成立以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三亚全力以赴,组织科研团队攻坚克难。2021年,该项目实现双季稻亩产1586.86公斤,创下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2022年,成功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2023年,双季稻亩产达到1510.91公斤,海南连续多年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

如今,一茬茬稻子在生长,一代代后辈在追梦。袁隆平曾像呵护稻子一样爱护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已成长起来,新一代农学工作者正沿着袁隆平的脚步,继续追寻“禾下乘凉梦”。他们将以袁老为榜样,在农业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让袁老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记者 张慧膑 实习生 韦麒)

责任编辑:赵世曦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