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咩咩!”近日,伴随着一声声透亮的羊叫声,崖州区北岭村的黑山羊养殖场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俯身检查羊群,他轻轻抚摸着一只刚出生的小羊羔,指尖传来的温暖让他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年轻人,正是今年34岁的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博士后刁小高,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羊博士”。
从北方到南方,这位农学博士用科技力量推动黑山羊产业实现倍增式发展。三年多来,他扎根北岭村,以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刁小高检查羊圈情况。
走出实验室 把论文写在羊圈里
2022年初春,刁小高第一次踏入北岭村黑山羊养殖场,眼前的景象令他揪心:简陋圈舍里,羊群挤作一团,饲料随意堆放在潮湿地面。“看着它们受苦,我心里特别难受。”回忆当时的场景,刁小高语气满是心疼。
这位在河南农村长大的农学博士,对畜牧业有着特殊的情感。研究生期间,他跟随导师跨越中国南北调研的经历,让他形成独特学术理念:实验室数据再漂亮,若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纸上谈兵。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浪潮中,刁小高敏锐捕捉到热带特色农业的科技需求。他主动加入三亚崖州“博士村长”计划,满怀热情来到北岭村。
初到北岭村时,当地400多只黑山羊面临圈舍环境差、繁殖率低、饲料成本高等难题。“记得第一次给羊群做体检时,动作还有些生疏,花费了不少时间。”刁小高笑着说,“现在,我一眼就能看出哪只羊不舒服,养殖户都说我比他们更懂羊。”
科技“药方”
让黑山羊“脱胎换骨”
进村不久,在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和崖州区支持下,刁小高与师兄们组建起一支跨学科团队,成员涵盖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和资源环境学等领域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团队以服务北岭黑山羊养殖企业为核心,辐射三亚市周边小型养殖企业和个体户。
2022年夏,团队引进云上黑山羊开展良种杂交,并首次对北岭黑山羊实施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技术。经过两年技术服务,黑山羊养殖实现“2年3胎”,双羔率达60%—70%,优良率超85%。
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当团队提出用自动搅拌机替代人工拌料时,老养殖户抵触情绪强烈:“我喂了一辈子羊,还用你们教?”面对质疑,刁小高自掏腰包购置设备,利用“博士村长”项目资金为养殖场建造饲料生产车间,配备青贮打包机,并邀请国内外动物营养专家现场指导。
数月后,黑山羊饲喂效果显著,饲料成本降低30%,人工成本减少一半,曾经固执的养殖户也不禁竖起大拇指。这种“科技小院”式的陪伴服务,成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今,北岭村羊圈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圈舍、科学配比的饲料、健康活泼的羊群。2024年,养殖场存栏量增至800只,年收入达30万元,2023 - 2025年村集体直接收入超21万元。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刁小高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扎根自贸港热土
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站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观景台上,刁小高时常陷入沉思。近处是现代化高楼,远处是葱郁田园。“这就是自贸港的独特魅力,既有顶尖科研平台,又有真实产业需求。”他感慨道。
如今,刁小高已是北岭村的“自家人”,谁家羊生病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对于未来,刁小高有着更宏大的蓝图。他和团队正在筹划建设黑山羊深加工产业链,想让北岭黑山羊走出崖州,成为自贸港的农业名片。“我想让全国人民都尝尝我们北岭的黑山羊。”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闪闪发亮。
在崖州区,像刁小高这样的 “博士村长”工作队队长已有27人,“博士村长” 团队规模超200人。他们用专业知识破解产业难题,以国际视野对接优质资源,在实验室与田野间架起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傍晚,刁小高又来到羊圈。羊群见到他,纷纷凑过来亲昵地蹭着裤腿。黑山羊的咩咩叫声与远处实验室的键盘声交织,奏响了一曲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最生动的诠释:让前沿科技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像刁小高这样的新农人,正是这场农业现代化征程中最美的风景。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张慧膑 通讯员 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