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拂爱 情暖鹿城——三亚温情叙事中的母亲群像
椰风拂爱 情暖鹿城——三亚温情叙事中的母亲群像

编者按:

母爱是晨光中悄然舒展的丝绸,抚平生活的褶皱;是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明灯,在成长的迷雾中为我们指引方向;是风雨中的坚实伞盖、泥泞路上有力的搀扶,默默将脆弱揽入怀中,在我们心田播撒勇气的种子……无需惊天动地的承诺,只以日复一日的坚守,用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人世间最深情的牵挂。

当五月的康乃馨绽放在街头巷尾,我们聚焦这些闪耀在三亚的女性楷模。从吉阳区的爱心接力到崖州区的书香传递,从育才生态区的孝老日常到天涯区的公益善举,她们用各自的方式,将母爱化作温暖的光,照亮他人,也点亮这座城市的温度。这些故事,是母亲节最动人的献礼,更是对 “母亲” 二字最深情的注解。

吉阳这群“爱心妈妈”用心呵护困境儿童

微光成炬 温暖守护

在时光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以爱为光,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在吉阳区,就有这样一群“爱心妈妈”,她们用柔软而坚韧的母爱,为困境儿童筑起温暖港湾,书写着超越血缘的动人篇章。

“爱心妈妈”钟玉珍在给帮扶儿童讲童话故事。

以母爱为灯,照亮孤寂童年

2024年4月,吉阳区妇联发布招募“爱心妈妈”的公告,在钟玉珍心中激起涟漪。身为母亲,她深知母爱的力量,“我想把这份爱分给更多孩子,也让自己的孩子懂得善良与奉献。”带着信念,她成为“爱心妈妈”。

初次走进安罗村结对家庭,简陋的毛坯房里,5个身形瘦弱的孩子眼神怯生生的,尤其是年仅3岁的老四,衣衫脏乱,光着脚丫蜷缩在墙角。那一刻,钟玉珍下定决心:“我要成为照亮这些孩子生命的那束光。”

自那以后,钟玉珍便成了这个家庭的常客。她每次上门都给孩子们带来零食、书本等,在灯光下为孩子们讲故事。过年时,钟玉珍特意为老四挑选了一条漂亮的公主裙,当她为老四穿上裙子的那一刻,看着孩子眼里绽放的光彩,她无比动容。老四从怕生变得开朗,每一点成长都是对她付出的最好回报。

以信任为桥,跨越心灵隔阂

去年10月,黎春娜带着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加入“爱心妈妈”行列。自此,她将守护困境儿童心灵视为“爱心妈妈”的使命,用爱为孩子们筑起避风港。

面对安罗村单亲家庭里15岁的少年,黎春娜用一次次探访、一回回微信交流,试图走进孩子内心。2025年4月12日深夜,一通紧急微信打破宁静,是少年发来的紧急微信,少年称弟弟生病住院,家中只剩下他们兄妹4人,手足无措。黎春娜和爱人连夜驱车赶到,到达后,他们忙前忙后,帮忙照顾孩子,安抚少年的情绪,直到孩子的父亲匆匆赶回,他们才放下心来,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那一夜,她感受到沉甸甸的信任。在之后的“五一”玫瑰谷之行,少年主动挽住她的手,让她明白爱与陪伴能融化隔阂。

以真诚为引,传递爱之回响

“‘爱心妈妈’这4个字,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一年前,李文艳从吉阳区妇联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时,便将这句誓言刻进生命。

初次踏入帮扶家庭,4个青春期的孩子躲闪的眼神,似被乌云遮蔽的星光。李文艳深知,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更是心灵的抚慰。

此后,她每周都带着女儿与孩子们相聚。从最初的拘谨到渐渐展露笑颜,陪伴让彼此的心越靠越近。一次活动结束,女儿突然拿出自己最喜欢的头花,踮脚别在被帮扶的小姐姐发间:“这个送给你,你戴着肯定好看!”小姐姐瞬间红了眼眶,颤抖的手轻轻护着头花,那一刻,爱的种子悄然萌芽。

“五一”玫瑰谷之行,见证了这场爱的双向奔赴。小姐姐掏出梳子,细心为李文艳的女儿扎起头花。阳光下,两个女孩相视而笑,笑声宛如音符,奏响了超越血缘的动人乐章。

这些故事,仅是吉阳区妇联“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工作的缩影。自2024年4月26日起,180 位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妈妈”结对帮扶140名困境儿童,开展498次入户帮扶,她们渺小的身影,汇聚成照亮人间的星河。这微光般的爱,温暖着困境儿童,也呼唤着更多人加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从北影学子到“阅读妈妈”:

用书香点亮乡村孩子梦想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二者携手,为人生勾勒出最绚丽的底色。”在薛佳雯心中,阅读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实与远方,即便脚步无法丈量的天地,文字也能引领她从容抵达。正是这份对阅读的笃定与热爱,让她跨越山海,将阅读的火种播撒到崖州区乡村孩子们的心田,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温暖而明亮的光,孩子们亲切地唤她“薛妈妈”。

薛佳雯和孩子们分享读书乐趣。

薛佳雯是一位“80 后”,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军人家庭。17 岁那年,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在光影交织的艺术殿堂里开启逐梦之旅。求学时,她每周写影评,每月写书评,沉淀自我。在这期间,她遇到了爱情。毕业后,她和爱人离开北京,定居三亚,经营起“夏末花开”民宿。

2016 年,初为人母的薛佳雯与悠贝亲子图书馆不期而遇。馆内那面弥漫着书香的墙,如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为她开启了亲子阅读的奇妙之旅:在绘本的世界里,育儿难题找到了温柔的解法,亲子阅读成为她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温暖密码,在书页的翻动间,搭建起母子情感与认知成长的坚固桥梁。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阅读的力量。它不仅能赋予孩子信心,更能给予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薛佳雯感慨道。正是这份感悟,让她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让更多孩子在阅读中汲取力量,茁壮成长。

2021 年至 2023 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投身教培行业,先后创立了三亚阅美科技有限公司与爱阅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她将阅读与戏剧相融合,打造出独特的教育模式,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为了让阅读真正扎根千家万户,薛佳雯带领团队成员穿梭于图书馆、社区、学校、特殊教育机构、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与家庭之间,足迹遍布崖州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与专业,让亲子阅读的魅力深入人心。

2022 年,薛佳雯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乡村留守儿童身上,带领团队走进 45 个乡村,为孩子们送去阅读的温暖。

“记得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孩子们起初对阅读充满抗拒,觉得读书不如砍椰子、摘槟榔来得实在。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刺痛。”薛佳雯回忆道。但她没有放弃,用获奖绘本《走出森林的小红帽》改编成绘本剧,为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当孩子们眼中渐渐亮起光芒时,她知道,阅读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如今,薛佳雯团队年均开展馆内故事会200 多场、各类活动 400 余场。

一路走来,艰辛与感动交织。薛佳雯深信,书香能滋养童心,她将与团队共筑全民阅读之途,照亮孩子未来,点亮希望。

育才生态区这首“孝老长歌”很动人:

春晖暖寸草 书写三代情

五月的育才生态区马亮村委会那艾村小组,空气里飘着芒果熟透的香甜。天还没有亮透,58岁的董宛露已轻手轻脚起身:先帮母亲翻身擦洗,再为家人备好早餐,最后给熟睡的孙子掖好被角。晨光熹微中,她匆匆扒两口饭,又赶往芒果园打零工贴补家用。尽管忙碌,但她却乐在其中。“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是有家人的陪伴,我就觉得很开心。”董宛露说。

董宛露一家。

董宛露的母亲今年80岁,3年前因腰椎疾病行动不便,导致生活难以自理。担心母亲独居会出意外,董宛露就与丈夫王辈商量:“把老妈从虹坡村接到我们家吧。”起初夫妻二人以为会遭遇很多阻力,没想到家中兄弟和婆婆都十分支持。“我还记得,婆婆当时对我爱人说‘你岳母年纪大了,她自己在家没人照顾,你们接过来照顾也是应该的,既然你娶了人家的女儿,就有责任赡养她。’”每每回忆起那些场景,董宛露都会忍不住红了眼眶。

自那以后,董宛露的肩上多了副担子——既要照顾术后无法自理的老人,又要帮衬丈夫打理家里的槟榔地。农闲时,董宛露还会到家附近的芒果园打零工补贴家用。

“妈,吃饭了。”董宛露端着碗,将勺子小心地递到母亲嘴边。老人吞咽困难,一顿饭要喂好一会儿;腰椎手术后无法久坐,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帮母亲翻身按摩;半夜听到咳嗽声,她总是一个激灵坐起来查看。芒果丰收季,董宛露白天在芒果园打包芒果,晚上回家还要给两位老人洗衣服。丈夫王辈心疼妻子,主动包揽家中重活:“不想让她太劳累。”

在马亮村委会的“孝老爱亲”典型事迹推荐材料里,记录着这个家庭最动人的细节:虽然家中老人年事已高,但老人屋子里的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衣服、被褥更是都洗得干干净净的。当记者问及是否感觉辛劳时,董宛露低头摩挲着结茧的手掌:“谁家老人不是宝呢?”

“我文化程度不高,不太会说话,希望一家人身体健康就好。”母亲节前夕,被问及节日心愿时,董宛露如是说。这时,大儿子抢过话头:“我妈手机里一直存着全家福,她总对我们说‘只要老人孩子好,我就好’。”这位34岁的汉子突然哽咽地说:“妈,您辛苦了!”

晨光穿过树叶,洒在晾晒的衣服上,那些随风轻扬的衣袂,恰似无声的赞歌,诉说着三代人相濡以沫的温暖。

天涯区“爱心妈妈”李慧丽的公益路——

百万善款托举希望 五载坚守点亮童心

在天涯区,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于村落与校园之间——她提着画笔与课本,带着笑容与关怀,用母爱与善举为困境儿童托起希望。作为天涯区政协委员、总商会妇联主席,李慧丽不仅是多个困境孩子的 “李妈妈”,更以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超百万善款投入,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关于教育与爱的动人篇章。

李慧丽给偏远地区的学生送温暖。

2023年9月,李慧丽第一次走进台楼村委会六罗一小组9岁女孩黄某子家时,目睹了这样的场景:斑驳的土墙上贴着歪歪扭扭的奖状,女孩蜷缩在墙角,用铅笔在旧报纸上画满穿裙子的小人。黄某子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家中仅靠几亩田地维持生计。当得知孩子因家庭困境面临辍学时,李慧丽红了眼眶:“这么有灵气的孩子,怎么能折了‘翅膀’?”

从此,黄某子的生活有了“李妈妈”的色彩。每个周末清晨,李慧丽驱车30公里从市区赶到台楼村,车后座永远备着两样东西:一摞崭新的辅导书和一盒彩色画笔。她教黄某子临摹《千字文》,也在画满小人的草稿纸上写下批注:“你的想象力,比书法更珍贵。”当黄某子因算错数学题急得掉眼泪时,李慧丽掏出一颗糖果说:“答对题是奖励,答错题是提醒,但勇敢尝试的你,值得双倍的甜。”

远不止于一个孩子感受到李慧丽的爱。2020年,她捐资100万元打造三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六和书院,让孩子们在《千字文》的诵读声中临摹书法,在冬至的饺子香里学习节气。

2021年,她又将目光投向体育教育,与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为青少年乒乓球启蒙教育投入100万元。其间,为回新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公益乒乓球课后服务课程,并捐赠2张乒乓球台。如今,这项合作已为三亚市培养600余名乒乓球小运动员。当这些曾怯懦的孩子捧回市级比赛奖杯时,李慧丽却说:“比奖杯更珍贵的,是他们眼里有了光。”

李慧丽的善行,正化作燎原之火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2024年教师节,她牵头协调资源为学校捐赠图书角;今年3月,她号召天涯区总商会募捐,筹得善款2万余元,为上百个困境家庭送去米面粮油。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灯;公益不是施舍,而是唤醒希望。”5年间,李慧丽用脚步丈量着天涯区的每个角落。她记得每个结对孩子的生日,收藏着孩子们送她的千纸鹤;她为单亲妈妈争取就业岗位,为留守儿童联系心理医生。那些曾被生活压弯脊梁的孩子,如今挺直腰板走向课堂;那些曾困于阴霾的家庭,如今在她的带领下学会互助与自救。

在天涯区的土地上,这位 “爱心妈妈” 的故事仍在继续,温暖与希望的光芒,正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张慧膑 林林 黄世烽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黄盛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5-09 08:1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9 08:3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9 09:02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8 08:3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8 08:5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8 06:4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7 06:5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7 06:5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7 07:01
来源:三亚新闻网
椰风拂爱 情暖鹿城——三亚温情叙事中的母亲群像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10 07:37:22

编者按:

母爱是晨光中悄然舒展的丝绸,抚平生活的褶皱;是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明灯,在成长的迷雾中为我们指引方向;是风雨中的坚实伞盖、泥泞路上有力的搀扶,默默将脆弱揽入怀中,在我们心田播撒勇气的种子……无需惊天动地的承诺,只以日复一日的坚守,用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人世间最深情的牵挂。

当五月的康乃馨绽放在街头巷尾,我们聚焦这些闪耀在三亚的女性楷模。从吉阳区的爱心接力到崖州区的书香传递,从育才生态区的孝老日常到天涯区的公益善举,她们用各自的方式,将母爱化作温暖的光,照亮他人,也点亮这座城市的温度。这些故事,是母亲节最动人的献礼,更是对 “母亲” 二字最深情的注解。

吉阳这群“爱心妈妈”用心呵护困境儿童

微光成炬 温暖守护

在时光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以爱为光,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在吉阳区,就有这样一群“爱心妈妈”,她们用柔软而坚韧的母爱,为困境儿童筑起温暖港湾,书写着超越血缘的动人篇章。

“爱心妈妈”钟玉珍在给帮扶儿童讲童话故事。

以母爱为灯,照亮孤寂童年

2024年4月,吉阳区妇联发布招募“爱心妈妈”的公告,在钟玉珍心中激起涟漪。身为母亲,她深知母爱的力量,“我想把这份爱分给更多孩子,也让自己的孩子懂得善良与奉献。”带着信念,她成为“爱心妈妈”。

初次走进安罗村结对家庭,简陋的毛坯房里,5个身形瘦弱的孩子眼神怯生生的,尤其是年仅3岁的老四,衣衫脏乱,光着脚丫蜷缩在墙角。那一刻,钟玉珍下定决心:“我要成为照亮这些孩子生命的那束光。”

自那以后,钟玉珍便成了这个家庭的常客。她每次上门都给孩子们带来零食、书本等,在灯光下为孩子们讲故事。过年时,钟玉珍特意为老四挑选了一条漂亮的公主裙,当她为老四穿上裙子的那一刻,看着孩子眼里绽放的光彩,她无比动容。老四从怕生变得开朗,每一点成长都是对她付出的最好回报。

以信任为桥,跨越心灵隔阂

去年10月,黎春娜带着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加入“爱心妈妈”行列。自此,她将守护困境儿童心灵视为“爱心妈妈”的使命,用爱为孩子们筑起避风港。

面对安罗村单亲家庭里15岁的少年,黎春娜用一次次探访、一回回微信交流,试图走进孩子内心。2025年4月12日深夜,一通紧急微信打破宁静,是少年发来的紧急微信,少年称弟弟生病住院,家中只剩下他们兄妹4人,手足无措。黎春娜和爱人连夜驱车赶到,到达后,他们忙前忙后,帮忙照顾孩子,安抚少年的情绪,直到孩子的父亲匆匆赶回,他们才放下心来,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那一夜,她感受到沉甸甸的信任。在之后的“五一”玫瑰谷之行,少年主动挽住她的手,让她明白爱与陪伴能融化隔阂。

以真诚为引,传递爱之回响

“‘爱心妈妈’这4个字,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一年前,李文艳从吉阳区妇联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时,便将这句誓言刻进生命。

初次踏入帮扶家庭,4个青春期的孩子躲闪的眼神,似被乌云遮蔽的星光。李文艳深知,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更是心灵的抚慰。

此后,她每周都带着女儿与孩子们相聚。从最初的拘谨到渐渐展露笑颜,陪伴让彼此的心越靠越近。一次活动结束,女儿突然拿出自己最喜欢的头花,踮脚别在被帮扶的小姐姐发间:“这个送给你,你戴着肯定好看!”小姐姐瞬间红了眼眶,颤抖的手轻轻护着头花,那一刻,爱的种子悄然萌芽。

“五一”玫瑰谷之行,见证了这场爱的双向奔赴。小姐姐掏出梳子,细心为李文艳的女儿扎起头花。阳光下,两个女孩相视而笑,笑声宛如音符,奏响了超越血缘的动人乐章。

这些故事,仅是吉阳区妇联“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工作的缩影。自2024年4月26日起,180 位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妈妈”结对帮扶140名困境儿童,开展498次入户帮扶,她们渺小的身影,汇聚成照亮人间的星河。这微光般的爱,温暖着困境儿童,也呼唤着更多人加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从北影学子到“阅读妈妈”:

用书香点亮乡村孩子梦想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二者携手,为人生勾勒出最绚丽的底色。”在薛佳雯心中,阅读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实与远方,即便脚步无法丈量的天地,文字也能引领她从容抵达。正是这份对阅读的笃定与热爱,让她跨越山海,将阅读的火种播撒到崖州区乡村孩子们的心田,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温暖而明亮的光,孩子们亲切地唤她“薛妈妈”。

薛佳雯和孩子们分享读书乐趣。

薛佳雯是一位“80 后”,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军人家庭。17 岁那年,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在光影交织的艺术殿堂里开启逐梦之旅。求学时,她每周写影评,每月写书评,沉淀自我。在这期间,她遇到了爱情。毕业后,她和爱人离开北京,定居三亚,经营起“夏末花开”民宿。

2016 年,初为人母的薛佳雯与悠贝亲子图书馆不期而遇。馆内那面弥漫着书香的墙,如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为她开启了亲子阅读的奇妙之旅:在绘本的世界里,育儿难题找到了温柔的解法,亲子阅读成为她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温暖密码,在书页的翻动间,搭建起母子情感与认知成长的坚固桥梁。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阅读的力量。它不仅能赋予孩子信心,更能给予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薛佳雯感慨道。正是这份感悟,让她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让更多孩子在阅读中汲取力量,茁壮成长。

2021 年至 2023 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投身教培行业,先后创立了三亚阅美科技有限公司与爱阅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她将阅读与戏剧相融合,打造出独特的教育模式,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为了让阅读真正扎根千家万户,薛佳雯带领团队成员穿梭于图书馆、社区、学校、特殊教育机构、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与家庭之间,足迹遍布崖州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与专业,让亲子阅读的魅力深入人心。

2022 年,薛佳雯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乡村留守儿童身上,带领团队走进 45 个乡村,为孩子们送去阅读的温暖。

“记得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孩子们起初对阅读充满抗拒,觉得读书不如砍椰子、摘槟榔来得实在。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刺痛。”薛佳雯回忆道。但她没有放弃,用获奖绘本《走出森林的小红帽》改编成绘本剧,为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当孩子们眼中渐渐亮起光芒时,她知道,阅读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如今,薛佳雯团队年均开展馆内故事会200 多场、各类活动 400 余场。

一路走来,艰辛与感动交织。薛佳雯深信,书香能滋养童心,她将与团队共筑全民阅读之途,照亮孩子未来,点亮希望。

育才生态区这首“孝老长歌”很动人:

春晖暖寸草 书写三代情

五月的育才生态区马亮村委会那艾村小组,空气里飘着芒果熟透的香甜。天还没有亮透,58岁的董宛露已轻手轻脚起身:先帮母亲翻身擦洗,再为家人备好早餐,最后给熟睡的孙子掖好被角。晨光熹微中,她匆匆扒两口饭,又赶往芒果园打零工贴补家用。尽管忙碌,但她却乐在其中。“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是有家人的陪伴,我就觉得很开心。”董宛露说。

董宛露一家。

董宛露的母亲今年80岁,3年前因腰椎疾病行动不便,导致生活难以自理。担心母亲独居会出意外,董宛露就与丈夫王辈商量:“把老妈从虹坡村接到我们家吧。”起初夫妻二人以为会遭遇很多阻力,没想到家中兄弟和婆婆都十分支持。“我还记得,婆婆当时对我爱人说‘你岳母年纪大了,她自己在家没人照顾,你们接过来照顾也是应该的,既然你娶了人家的女儿,就有责任赡养她。’”每每回忆起那些场景,董宛露都会忍不住红了眼眶。

自那以后,董宛露的肩上多了副担子——既要照顾术后无法自理的老人,又要帮衬丈夫打理家里的槟榔地。农闲时,董宛露还会到家附近的芒果园打零工补贴家用。

“妈,吃饭了。”董宛露端着碗,将勺子小心地递到母亲嘴边。老人吞咽困难,一顿饭要喂好一会儿;腰椎手术后无法久坐,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帮母亲翻身按摩;半夜听到咳嗽声,她总是一个激灵坐起来查看。芒果丰收季,董宛露白天在芒果园打包芒果,晚上回家还要给两位老人洗衣服。丈夫王辈心疼妻子,主动包揽家中重活:“不想让她太劳累。”

在马亮村委会的“孝老爱亲”典型事迹推荐材料里,记录着这个家庭最动人的细节:虽然家中老人年事已高,但老人屋子里的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衣服、被褥更是都洗得干干净净的。当记者问及是否感觉辛劳时,董宛露低头摩挲着结茧的手掌:“谁家老人不是宝呢?”

“我文化程度不高,不太会说话,希望一家人身体健康就好。”母亲节前夕,被问及节日心愿时,董宛露如是说。这时,大儿子抢过话头:“我妈手机里一直存着全家福,她总对我们说‘只要老人孩子好,我就好’。”这位34岁的汉子突然哽咽地说:“妈,您辛苦了!”

晨光穿过树叶,洒在晾晒的衣服上,那些随风轻扬的衣袂,恰似无声的赞歌,诉说着三代人相濡以沫的温暖。

天涯区“爱心妈妈”李慧丽的公益路——

百万善款托举希望 五载坚守点亮童心

在天涯区,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于村落与校园之间——她提着画笔与课本,带着笑容与关怀,用母爱与善举为困境儿童托起希望。作为天涯区政协委员、总商会妇联主席,李慧丽不仅是多个困境孩子的 “李妈妈”,更以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超百万善款投入,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关于教育与爱的动人篇章。

李慧丽给偏远地区的学生送温暖。

2023年9月,李慧丽第一次走进台楼村委会六罗一小组9岁女孩黄某子家时,目睹了这样的场景:斑驳的土墙上贴着歪歪扭扭的奖状,女孩蜷缩在墙角,用铅笔在旧报纸上画满穿裙子的小人。黄某子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家中仅靠几亩田地维持生计。当得知孩子因家庭困境面临辍学时,李慧丽红了眼眶:“这么有灵气的孩子,怎么能折了‘翅膀’?”

从此,黄某子的生活有了“李妈妈”的色彩。每个周末清晨,李慧丽驱车30公里从市区赶到台楼村,车后座永远备着两样东西:一摞崭新的辅导书和一盒彩色画笔。她教黄某子临摹《千字文》,也在画满小人的草稿纸上写下批注:“你的想象力,比书法更珍贵。”当黄某子因算错数学题急得掉眼泪时,李慧丽掏出一颗糖果说:“答对题是奖励,答错题是提醒,但勇敢尝试的你,值得双倍的甜。”

远不止于一个孩子感受到李慧丽的爱。2020年,她捐资100万元打造三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六和书院,让孩子们在《千字文》的诵读声中临摹书法,在冬至的饺子香里学习节气。

2021年,她又将目光投向体育教育,与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为青少年乒乓球启蒙教育投入100万元。其间,为回新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公益乒乓球课后服务课程,并捐赠2张乒乓球台。如今,这项合作已为三亚市培养600余名乒乓球小运动员。当这些曾怯懦的孩子捧回市级比赛奖杯时,李慧丽却说:“比奖杯更珍贵的,是他们眼里有了光。”

李慧丽的善行,正化作燎原之火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2024年教师节,她牵头协调资源为学校捐赠图书角;今年3月,她号召天涯区总商会募捐,筹得善款2万余元,为上百个困境家庭送去米面粮油。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灯;公益不是施舍,而是唤醒希望。”5年间,李慧丽用脚步丈量着天涯区的每个角落。她记得每个结对孩子的生日,收藏着孩子们送她的千纸鹤;她为单亲妈妈争取就业岗位,为留守儿童联系心理医生。那些曾被生活压弯脊梁的孩子,如今挺直腰板走向课堂;那些曾困于阴霾的家庭,如今在她的带领下学会互助与自救。

在天涯区的土地上,这位 “爱心妈妈” 的故事仍在继续,温暖与希望的光芒,正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张慧膑 林林 黄世烽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黄盛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