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阳下,长海社区加马村的十字路旁,一栋三层新楼的框架已轮廓分明,格外醒目。
村民胡亚勇凝望着施工中的新房,千个日夜的期盼此刻涌上心头。他难抑激动:“盼了6年,新房终于建起来了!”
这栋建设中的新房建在胡亚勇家的老宅基地上。1992年他成家时,这里是两间砖瓦平房。
历经三十余载,当年的婚房逐渐破败,竟成了危房。
“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台风来了,一家四口只能转移到别处避一避。”回想往事,胡亚勇的语气中满是无奈。
2019年,胡亚勇第一次申请报建新房。但他没料到,这个报建过程并不顺利。
胡亚勇家所在的长海社区,地处海棠区北部,毗邻陵水,距三亚市区41公里,所在地块原为海垦用地。
“2017年‘垦改居’后这里归属新成立的南田居。2024年,为进一步推动垦地融合,实现精细化管理,南田居划分为3个社区,长海社区即为其中之一。”长海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华帅介绍。
“垦改居”后,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管理,但土地还是属于海南省农垦集团,导致出现人地分属的情况,使得村民危房报建这类历史遗留难题凸显出来。此外,长海社区还有9个连队的土地管辖权涉及陵水,这进一步增加了村民危房报建的复杂性。
2024年,长海社区成立之初,社区“两委”班子就村民危房做了全面摸排,共排查出121户334人住在果园和连队的危房、老旧瓦房中。
历史遗留问题与跨区域报建的复杂性,使得村民的新房建设之路困难重重,这背后是刻不容缓的民生需求。
事情转机出现在三亚推出的“书记直通车”机制,这一创新举措为难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为进一步畅通和规范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及时了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期盼,解决村(社区)急难愁盼问题,今年5月,经市委同意,三亚市委组织部建立了市委书记和村(社区)书记间的“书记直通车”机制。长海社区党委第一时间通过“书记直通车”反映了居民报建难题。
“书记直通车”机制破局开路,迅速形成高效闭环、凝聚起多方合力,胡亚勇长达6年的报建申请审批最终圆满落地。
“目前,已有14名村民的危房报建申请通过审批。其中,4户已启动重建。”李华帅介绍,社区已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指导村民办理报建手续,全力助推村民早日实现安居梦,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
“儿子结婚时,就可以住进新房了。”胡亚勇的笑容里,是踏实、是期盼,也成为“书记直通车”机制最温暖、最有力的民生答卷。
截至目前,三亚已通过“书记直通车”机制回应和解决了村道修复、危房改造、积水内涝等一批民生难题。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联合市委督查考评办,采取“线上调度+实地督导+现场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对村(社区)反馈的需协调事项开展“回头看”,确保各类问题整改到位、见底清零,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
短评
畅通“民声路” 架起“连心桥”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书记直通车”机制建立与实践,是三亚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的生动体现,也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服务群众效能的重要制度创新。
“书记直通车”机制以高位推动、多方协同为路径,构建起“收集—交办—落实—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有效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长海社区居民危房报建问题的成功化解,正是“书记直通车”听民声、解民忧的切实例证。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快车道”,更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彰显出新时代党员干部主动担当、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实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展望未来,应持续深化“书记直通车”机制,推动其成为倾听民意、汇聚民智、化解民忧的常态化平台,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治理路径提供“三亚经验”。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王昊)
原标题:
畅通治理“末梢”
三亚“书记直通车”直抵群众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