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 | 三亚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病房内,8个月大的小涵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泛着青紫的嘴唇像一朵失色的花苞,揪紧了医护人员的心。病床边,除了终日眉头紧锁的父母,还有两个懵懂的哥哥不时探头望向妹妹,小小的病房里,弥漫着焦虑与沉重。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三亚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周敏(中)等医务人员探访患儿。记者 卢智子 通讯员 张洁 摄
一餐暖食
解锁病房“暖心密码”
细心的护士长在日常中发现,小涵的父母每天只吃一顿饭,再三询问下,父亲才低声说道:“我们不饿,孩子们吃过了。”这份刻意的“隐瞒”让护士长心生牵挂,她随即联系了医院医务社工团队。经过耐心沟通,夫妇俩终于吐露实情:多亏了医务社工的帮助,小涵的医药费通过政府公卫项目和爱佑慈善基金会资助解决了,治疗也免费。可家里的农作物毁了,几万块的损失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小涵要喝奶粉,两个哥哥要交学费,年迈的祖母还体弱多病,能省一点是一点。
了解情况后,医务社工迅速启动帮扶流程,为小涵父母申请了“爱心餐券”。当餐券递到小涵母亲手中时,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紧紧攥着餐券反复说着“谢谢”,这张小小的餐券,不仅能让他们吃上热乎饭,更暖了一家人焦灼的心。
这张爱心餐券的背后,是医务社工团队自2019年发起的“爱心餐券”公益活动。五年来,团队架起桥梁,链接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将点滴善意汇聚成暖流。活动不仅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大病患者及陪护家属提供饮食保障,更注重营养科学搭配,让热乎、可口的饭菜为患者康复添力,为家属缓解身心疲惫。截至今年9月,“爱心餐券”已惠及40余个家庭,发放餐券800余份,用一餐一饭的温度,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层内涵。
专业守护
架起安心就医桥
在三亚这座充满温度的城市里,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社工团队从未止步于单一的生活援助,而是以专业力量构建起全方位的患者支持体系。在经济援助方面,团队累计募集善款约500万元,依托慈善基金与政府专项资金,为300余名患者提供全免费兜底治疗,创新建立“医疗救助+生活援助”双轨机制,为贫困患者架起安心就医桥。
面对患儿普遍存在的就医恐惧,团队巧思频出。“正好小勇士”公益项目将冰冷的手术化作趣味闯关游戏,用玩具模型直观讲解检查流程;“我是小医生”角色扮演活动中,孩子们穿上迷你白大褂,在互动中消解对医院的陌生感;“小丑医生”志愿队带着滑稽的装扮和有趣的表演,让病房里不时响起笑声;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华特迪士尼(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迪士尼欢乐屋,成为门诊患儿的“快乐驿站”;手术等候区的“阳光小屋”,用温馨的布置和暖心的陪伴,缓解患儿术前的紧张不安。
对于长期住院的患儿,团队引进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病房学校”项目,在血液肿瘤科设立专属课堂,让孩子们在治疗间隙也能拿起书本,在知识的海洋里暂忘病痛。近三年来,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社工团队深耕心理社会关怀领域,参与查房200余次,重点探访400多人次,为1000多名重疾病患者开展追踪随访,针对需求开展近30例个案服务。他们用专业的倾听、耐心的疏导,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情绪支持与心理帮扶,成为医患之间的“暖心纽带”。
以爱为翼
让服务兼具精准与温度
如今,当医务社工将一沓沓爱心餐券存根整理归档时,这些泛旧的票据早已超越了凭证的意义——它们记录着40多个家庭从困境到重生的轨迹,镌刻着医疗团队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在与疾病的博弈中,医疗技术是硬核的武器,而餐盘里的暖意、游戏中的勇气、课堂上的笑声、查房时的拥抱,更像是温柔的光,织成一张守护生命的爱之网。
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三亚的医院里,医务工作者正用行动践行着这句名言,让医学不仅有精度,更有温度,让身处困境的生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与温暖。
原标题:
小小餐券载大爱,医者仁心映真情——
三亚医务社工多元服务守护患者就医路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卢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