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海南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在五指山市水满乡,“不好意思,我这会儿正带团呢”是村民钟斐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注册茶坊,带领游客深入茶园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通过“茶旅融合”发展模式,钟斐秋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增收渠道,还带动周边1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在临高县金牌港园区,博厚镇大雅村村民王少玲正熟练地进行装配式建筑作业。月收入6500元,还能就近照顾家人,她感慨:“现在村子发展起来了,咱们的日子也红火了。”

从黎村苗寨到产业园区,从特色农业到现代工业,琼州大地上,一个个平凡的幸福故事,正汇聚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民生发展进行曲。

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南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同比增长4.5%。尤为亮眼的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5.5%,快于城镇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94:1。这一结构性变化,标志着海南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汇报时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战略指引,注入了磅礴力量。承关怀而奋起,担使命而前行!全省干部群众正踔厉奋发、笃行实干,以更高起点开局、以更大魄力破局,奋力书写民生改善的崭新篇章。

今年10月,由海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封关拓新局·四城同办”校招活动(北京站)在清华大学举办,求职者翻看招聘岗位信息。记者陈若龙 摄

构建“大救助”格局

织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冬日的暖阳洒进海口市凤翔街道三峰社区张阿婆的家,厨房里粥香氤氲,生活宁静而从容。数月前,75岁、无儿无女的她还在为未来忧心忡忡。社区民政专干的主动上门,如同一道暖光,照亮了她的晚年。“阿婆,您符合特困供养条件,我们来帮您办手续。”如今,每月1110元的基本生活费如期到账,默默守护着这份岁月静好。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我省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体托起生活底线。今年更是实现里程碑式突破:全省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8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至每人每月1110元,首次实现全省保障标准的城乡区域一体化,成为全国第四个达成此目标的省份,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救助的“城乡鸿沟”。

同时,我省创新建立低保标准与残疾人、儿童福利补贴标准的“三同步”调整机制——同步调整、同步预算、同步落实,为社会保障网加固经纬线。

民生保障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基本生活托底上,还延伸至医疗、康复等专项救助领域。

在定安县龙河镇鸭塘村,村民邓女士一家难忘2023年的艰难岁月。一场突发疾病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面临48.5万元的医疗费重压。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我省居民医疗费用监测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医保率先报销31.2万元,随后通过“海惠帮”等社会救助平台的接力援助,邓女士又获得8.6万元救助金,最终自付部分降至8.7万元。“多亏了医保和社会救助,让我们渡过了难关。”邓女士感激地说。

海南积极构建“城乡一体、政策衔接、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救助制度,推动救助工作从“单一救助”向“综合帮扶”成功转型。

这份“综合帮扶”的温情,惠及了像张磊(化名)这样的特殊群体。多年前,张磊因遭受父亲去世的打击而患上精神疾病,其后三次入院治疗,病情反复。自从去年11月首次参与海口市润心服务站康复活动后,他成为这里的“常客”。“在家只能看电视,太孤独了。来这里有人聊天,还有丰富的活动可以参加。”张磊说,服务站除了开展服药训练,还有心理康复、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等课程,这些免费活动让他能够放松下来,重拾生活的信心。

据了解,我省今年统筹2000万元资金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已在各市县设立39个康复服务站,累计服务超19万人次,帮助部分康复患者重返社会,实现就业。

从基本生活救助到专项医疗帮扶,从精神康复服务到能力提升支持,海南正加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救助”体系。海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模式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深化拓展,让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暖、更牢,切实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守护好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与尊严。

呵护“一老一小”

托起“稳稳的幸福”

“一老一小”是家庭的牵挂,也是社会幸福指数的关键标尺。海南聚焦老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实际需求,从养老照护到儿童关爱,从助餐服务到教育保障,持续织密服务网络,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海南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海口市滨江路,86岁的独居老人张祥玉家中配备了SOS紧急呼叫器、睡眠监测仪等智能设备,这是海口市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项目的缩影。上门护理员文麟娟定期为老人提供打扫、理发和陪伴服务,让安全守护无微不至。

养老服务的温暖跨越城乡。在白沙悠然亭颐养中心,70岁老人符炳灿和哥哥开启了全新生活。他们均残疾且未婚,入住养老院后,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这里吃住都好,护理员照顾周到,还有老伙伴一起活动。”

我省连续两年将养老服务纳入省级民生实事,2024年以来新增1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5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一顿热乎饭,看似平常,却是许多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海南将老年助餐服务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让温暖随着饭菜的香气,飘进千家万户。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营盘村,80岁的符爱花阿婆每天都能收到送餐员送来的营养餐。而在海口市琼山区道客社区的“社区食堂”,老人们与上班族共同用餐,这里不仅是解决温饱的场所,更成为连接代际的温馨空间。

截至目前,全省运营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已达118家,累计服务人次突破50万。我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经营的创新模式,稳稳托起老人“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在“一小”方面,海南同样交出了暖意融融的答卷。

目前,我省在各教育阶段为孤困儿童建立较为全面的资助体系,确保孤困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同时,全省配备儿童督导员232名,儿童主任3280名,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9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18个;为着力推动“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为孤残儿童提供更好的就医助学保障;将“乡镇(街道)‘爱心托管站’”列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在全省196个乡镇、22个街道实现全覆盖……从心理关爱,到就医保障,再到课后托管,我省建立起全方位的守护网络。

让孩子上得起学,也要上得好学!

海南省教育厅推出《海南省中小学薄弱学校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计划用三年时间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省推动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管理,确保薄弱学校100%纳入集团化办学。

近4年,我省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17万个,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市县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已组建基础教育集团189个,覆盖593所学校,培育转化优质学位47万个,公办中小学纳入集团化管理比率已达57.9%,推动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

11月6日,三亚市第一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教室内做游戏。记者王程龙 摄

未来,海南将继续优化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用心用情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产业就业双驱动

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是引擎,就业是关键。海南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扩容,以技能提升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为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近年来,五指山水满乡村民钟斐秋创办的“祥蓝迷”茶坊成为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热门打卡地。她介绍道:“我们不仅接待游客体验制茶,还集中收购周边茶青,解决村民销售渠道。现在茶坊人气越来越旺,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在她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茶产业已成为水满乡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五指山水满乡坐拥89.13%的森林覆盖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推动茶旅融合,形成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2024年,全乡接待游客5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00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16587元增长到2024年的24073元,年均增长13%,生态红利真正转化为了百姓的实实在在收入。

放眼全岛:儋州光村镇创新沙虫陆基养殖模式,构建“苗种供应+示范养殖+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的帮扶机制,带动六个沿海村、近2900户农户共同发展;海口琼山区雅秀村依托冷泉芋头种植与乡村旅游,实现“特色农业+旅游”良性互动,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东方市三家镇红草村则从零散养殖起步,建成了全国占比80%的鳄鱼苗供应基地,探索出“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共赢路径……

我省坚持“全省一盘棋”,科学规划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在鼓励产业致富的同时,海南积极开展多元化就业指导,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举办专场招聘,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通过精准帮扶,许多困难家庭重拾信心,获得稳定收入。

劳务品牌带动就业——

海南着力打造“椰字号”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已培育48个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65.6万人。

临高县金牌港开发区打造的“琼筑劳务—金牌住工”成为优质就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培训学会装配式建筑技能,现在月收入稳定。”王少玲对生活的变化感到欣喜。

精准帮扶优化服务——

海南创新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和乡村匠人“三支队伍”,队伍规模从1717人发展至8219人,带动就业从2.5万人次跃升至24.41万人次。

全省建成261家就业驿站,打造“一刻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各驿站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靶向技能培训,如咖啡师培训、AI应用培训等,成功推荐大量人员上岗。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驿站提供精准岗位匹配,助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科学规划,规范品牌发展,力争每年新增“椰字号”劳务品牌不少于2个,助更多劳动力凭借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从“一老一小”关爱到社会救助兜底,从产业振兴到民生改善,海南正以更大魄力推进自贸港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书写民生改善的温暖答卷,让共同富裕的图景在琼州大地上渐次展开、愈发清晰。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婷 实习生 林紫嫣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海南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2025-11-13 11:36:13

在五指山市水满乡,“不好意思,我这会儿正带团呢”是村民钟斐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注册茶坊,带领游客深入茶园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通过“茶旅融合”发展模式,钟斐秋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增收渠道,还带动周边1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在临高县金牌港园区,博厚镇大雅村村民王少玲正熟练地进行装配式建筑作业。月收入6500元,还能就近照顾家人,她感慨:“现在村子发展起来了,咱们的日子也红火了。”

从黎村苗寨到产业园区,从特色农业到现代工业,琼州大地上,一个个平凡的幸福故事,正汇聚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民生发展进行曲。

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南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同比增长4.5%。尤为亮眼的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5.5%,快于城镇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94:1。这一结构性变化,标志着海南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汇报时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战略指引,注入了磅礴力量。承关怀而奋起,担使命而前行!全省干部群众正踔厉奋发、笃行实干,以更高起点开局、以更大魄力破局,奋力书写民生改善的崭新篇章。

今年10月,由海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封关拓新局·四城同办”校招活动(北京站)在清华大学举办,求职者翻看招聘岗位信息。记者陈若龙 摄

构建“大救助”格局

织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冬日的暖阳洒进海口市凤翔街道三峰社区张阿婆的家,厨房里粥香氤氲,生活宁静而从容。数月前,75岁、无儿无女的她还在为未来忧心忡忡。社区民政专干的主动上门,如同一道暖光,照亮了她的晚年。“阿婆,您符合特困供养条件,我们来帮您办手续。”如今,每月1110元的基本生活费如期到账,默默守护着这份岁月静好。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我省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体托起生活底线。今年更是实现里程碑式突破:全省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8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至每人每月1110元,首次实现全省保障标准的城乡区域一体化,成为全国第四个达成此目标的省份,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救助的“城乡鸿沟”。

同时,我省创新建立低保标准与残疾人、儿童福利补贴标准的“三同步”调整机制——同步调整、同步预算、同步落实,为社会保障网加固经纬线。

民生保障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基本生活托底上,还延伸至医疗、康复等专项救助领域。

在定安县龙河镇鸭塘村,村民邓女士一家难忘2023年的艰难岁月。一场突发疾病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面临48.5万元的医疗费重压。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我省居民医疗费用监测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医保率先报销31.2万元,随后通过“海惠帮”等社会救助平台的接力援助,邓女士又获得8.6万元救助金,最终自付部分降至8.7万元。“多亏了医保和社会救助,让我们渡过了难关。”邓女士感激地说。

海南积极构建“城乡一体、政策衔接、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救助制度,推动救助工作从“单一救助”向“综合帮扶”成功转型。

这份“综合帮扶”的温情,惠及了像张磊(化名)这样的特殊群体。多年前,张磊因遭受父亲去世的打击而患上精神疾病,其后三次入院治疗,病情反复。自从去年11月首次参与海口市润心服务站康复活动后,他成为这里的“常客”。“在家只能看电视,太孤独了。来这里有人聊天,还有丰富的活动可以参加。”张磊说,服务站除了开展服药训练,还有心理康复、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等课程,这些免费活动让他能够放松下来,重拾生活的信心。

据了解,我省今年统筹2000万元资金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已在各市县设立39个康复服务站,累计服务超19万人次,帮助部分康复患者重返社会,实现就业。

从基本生活救助到专项医疗帮扶,从精神康复服务到能力提升支持,海南正加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救助”体系。海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模式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深化拓展,让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暖、更牢,切实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守护好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与尊严。

呵护“一老一小”

托起“稳稳的幸福”

“一老一小”是家庭的牵挂,也是社会幸福指数的关键标尺。海南聚焦老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实际需求,从养老照护到儿童关爱,从助餐服务到教育保障,持续织密服务网络,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海南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海口市滨江路,86岁的独居老人张祥玉家中配备了SOS紧急呼叫器、睡眠监测仪等智能设备,这是海口市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项目的缩影。上门护理员文麟娟定期为老人提供打扫、理发和陪伴服务,让安全守护无微不至。

养老服务的温暖跨越城乡。在白沙悠然亭颐养中心,70岁老人符炳灿和哥哥开启了全新生活。他们均残疾且未婚,入住养老院后,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这里吃住都好,护理员照顾周到,还有老伙伴一起活动。”

我省连续两年将养老服务纳入省级民生实事,2024年以来新增1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5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一顿热乎饭,看似平常,却是许多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海南将老年助餐服务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让温暖随着饭菜的香气,飘进千家万户。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营盘村,80岁的符爱花阿婆每天都能收到送餐员送来的营养餐。而在海口市琼山区道客社区的“社区食堂”,老人们与上班族共同用餐,这里不仅是解决温饱的场所,更成为连接代际的温馨空间。

截至目前,全省运营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已达118家,累计服务人次突破50万。我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经营的创新模式,稳稳托起老人“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在“一小”方面,海南同样交出了暖意融融的答卷。

目前,我省在各教育阶段为孤困儿童建立较为全面的资助体系,确保孤困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同时,全省配备儿童督导员232名,儿童主任3280名,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9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18个;为着力推动“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为孤残儿童提供更好的就医助学保障;将“乡镇(街道)‘爱心托管站’”列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在全省196个乡镇、22个街道实现全覆盖……从心理关爱,到就医保障,再到课后托管,我省建立起全方位的守护网络。

让孩子上得起学,也要上得好学!

海南省教育厅推出《海南省中小学薄弱学校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计划用三年时间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省推动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实施集团化管理,确保薄弱学校100%纳入集团化办学。

近4年,我省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17万个,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市县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已组建基础教育集团189个,覆盖593所学校,培育转化优质学位47万个,公办中小学纳入集团化管理比率已达57.9%,推动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

11月6日,三亚市第一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教室内做游戏。记者王程龙 摄

未来,海南将继续优化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用心用情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产业就业双驱动

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是引擎,就业是关键。海南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扩容,以技能提升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为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近年来,五指山水满乡村民钟斐秋创办的“祥蓝迷”茶坊成为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热门打卡地。她介绍道:“我们不仅接待游客体验制茶,还集中收购周边茶青,解决村民销售渠道。现在茶坊人气越来越旺,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在她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茶产业已成为水满乡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五指山水满乡坐拥89.13%的森林覆盖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推动茶旅融合,形成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2024年,全乡接待游客5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00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16587元增长到2024年的24073元,年均增长13%,生态红利真正转化为了百姓的实实在在收入。

放眼全岛:儋州光村镇创新沙虫陆基养殖模式,构建“苗种供应+示范养殖+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的帮扶机制,带动六个沿海村、近2900户农户共同发展;海口琼山区雅秀村依托冷泉芋头种植与乡村旅游,实现“特色农业+旅游”良性互动,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东方市三家镇红草村则从零散养殖起步,建成了全国占比80%的鳄鱼苗供应基地,探索出“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共赢路径……

我省坚持“全省一盘棋”,科学规划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在鼓励产业致富的同时,海南积极开展多元化就业指导,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举办专场招聘,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通过精准帮扶,许多困难家庭重拾信心,获得稳定收入。

劳务品牌带动就业——

海南着力打造“椰字号”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已培育48个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就业65.6万人。

临高县金牌港开发区打造的“琼筑劳务—金牌住工”成为优质就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培训学会装配式建筑技能,现在月收入稳定。”王少玲对生活的变化感到欣喜。

精准帮扶优化服务——

海南创新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和乡村匠人“三支队伍”,队伍规模从1717人发展至8219人,带动就业从2.5万人次跃升至24.41万人次。

全省建成261家就业驿站,打造“一刻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各驿站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靶向技能培训,如咖啡师培训、AI应用培训等,成功推荐大量人员上岗。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驿站提供精准岗位匹配,助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科学规划,规范品牌发展,力争每年新增“椰字号”劳务品牌不少于2个,助更多劳动力凭借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从“一老一小”关爱到社会救助兜底,从产业振兴到民生改善,海南正以更大魄力推进自贸港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书写民生改善的温暖答卷,让共同富裕的图景在琼州大地上渐次展开、愈发清晰。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婷 实习生 林紫嫣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