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或河遗址发掘领队处了解到,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南或河遗址是海南首次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南或河遗址地理位置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南或河遗址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石碌河上游的支流南或河北岸。该遗址于2023年被发现,经考古工作者实地踏查、试勘确认其为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为主体的文化遗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9月至1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联合对南或河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南或河遗址发掘工作场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南或河流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摄
遗址目前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已达20000余件,另有相当数量的果壳和炭屑遗存。经光释光测年,初步得知该遗址年代为距今1万年前后。
从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有火塘遗迹以及保存良好的人类石制品打制活动现场,结合果壳的发现,可以推测古人类在此发生了打制石器制作等生产和生活行为。
④层发现的石制品打制场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从目前尚属有限的考古发掘与调查结果来看,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已知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地层堆积最厚、文化层序最多、文化遗物数量和内涵最丰富,且具有明确年代序列的唯一一处史前旷野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海南地区史前考古的遗址类型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价值。
从现有的初步观察整理结果考量,南或河遗址发掘的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的特征,又不同于目前所见中国华南地区的石器技术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南亚和平文化可以对比,又不乏本有的自适应特色。
②a层发现的磨制石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南或河遗址的考古发现意味着什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介绍,该遗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当时人类石制品打制和其他丰富生活行为的证据,为进一步的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系统考古调查表明南或河流域不只包含一个单一遗址,而是一个聚落群,为进一步的流域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人群互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具有多方面深远的学术价值。
(记者 刘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