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追赶、搂抱、抢截……11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花炮小组赛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开赛。运动员在场上飞身扑抢、严密防守、快速进攻,场下观众呐喊声久久回荡。当天,记者专访了运动会花炮项目裁判长、云南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教授杨松涛,一起认识了解花炮运动项目。
“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花炮列为比赛项目。花炮引入竞技场以后,比赛规则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杨松涛表示,花炮比赛项目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竞赛性、对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花炮原称‘抢花炮’,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我们也把它称为男子汉的运动、勇敢者的游戏。”杨松涛介绍,花炮最初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一项兼具竞技性和娱乐性的民间体育活动,人们在抢花炮的过程中展示出勇敢、团结的精神,这项运动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以前的花炮是比较小的。有时候,运动员两手捂住,就很难被发现,导致观赏性很低。”杨松涛表示,改良之后的花炮是一个直径14厘米、重220克的彩色橡胶圆饼。双方8名队员以争夺花炮持有权为目标,防守方采取拦截、追赶、搂抱或抢截等方式,争抢花炮或阻止持花炮队员前进。
“高对抗、快节奏,是花炮运动的特点,这也对运动员的身体有更高要求。”杨松涛表示,以前,花炮运动员都是以高大体壮为主,特别像橄榄球运动员体型。近年来,随着花炮运动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精瘦灵巧的运动员。“这类运动员速度快、灵活性强,具有很强的机动突击和摆脱拦截能力。”
“从1986年开始,广西队拿过6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云南队拿了2次,北京队拿了1次。”杨松涛表示,本届运动会花炮项目共有11支队伍参赛,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队伍最多的一届,也将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届。
“近年来,我们也是在不断地完善花炮的规则,不断提升它的对抗性、观赏性。”杨松涛表示,花炮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生活方式。“希望更多人喜欢花炮运动,让花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亚传媒融媒体特派记者 王昊)
原标题:
运动会花炮项目裁判长、云南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教授杨松涛:
“抢花炮”已有500多年历史 是一项“勇敢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