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卖家产赴国难 舍生取义为信仰 ——孙毓雄烈士的革命壮歌
变卖家产赴国难 舍生取义为信仰 ——孙毓雄烈士的革命壮歌


  核心提示  

富家子弟孙毓雄受进步思想影响,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变卖家产支援革命、资助同志,1938 年秘密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后以八路军第五纵队分队长身份在敌后开展斗争,1942 年因遭国民党军队逮捕、坚贞不屈而牺牲,遗骸下落不明。其家人历经数十年探寻,直至 2021 年才在相关部门协助下,于西安丰庆公园(原西北青年劳动营)北侧确定其牺牲地,取黄土代骨灰归葬家乡梅山。孙毓雄舍家为国的革命精神与家人跨越八十余载的寻亲之旅,彰显了英烈精神的不朽与亲情的绵长,其事迹被载入梅山革命史馆,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传承信仰。

孙毓雄旧照。

孙毓雄(1915—1942)的祖屋位于府前路与乡府路交接处的梅东村委会办公室所在地。他早年立志献身革命事业,为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我党政治纲领,长期奔走于崖城、梅山一带,是梅东村早期由富家子弟走上革命道路的前辈之一。

孙毓雄出生于富庶家庭,祖上靠制盐贩盐发家,为当地首富;他本人曾是当地名气响亮的优秀学生。受外家姐夫、进步青年黎茂瑄的影响,孙毓雄逐渐信仰共产主义。

1936年,中共琼崖特委派刘秋菊、林茂松到崖县恢复建立党组织。两人抵达梅山角头村,创建梅山革命根据地,并广泛招募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此时,思想进步的孙毓雄引起了党组织注意。1936年秋,经崖县早期共产党人、姐夫黎茂瑄介绍,孙毓雄加入中国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后,孙毓雄遵照上级指示,深入学校、农村号召群众不分党派、阶级、阶层共同抗日。在黎茂瑄带领下,他主动从家中取款,协助城内党支部创建“抗日后援会”和“青年抗敌同志会”,通过革命刊物、进步作品及自编的歌曲、戏剧、漫画等,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他还印刷宣传材料、创办“书报推销站”,推销的《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在青年群体中反响强烈。

1938年,孙毓雄北上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第四期学习班学习。对家人,他只说是“北上读书,不久便回”。为保守组织秘密,他趁妻子陈仙媛深夜熟睡时收拾行囊离家。

抵达延安后,孙毓雄与陈仙媛通过书信互诉相思,信中“课程很忙”“我在延安过得很好”等话语,实则是对家人的“隐瞒”——他对在抗大的学习训练始终未提。当时我党活动经费匮乏,选送延安的优秀党员都是自费前往。崖县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的有林克泽、林庆墀、林吉祥、孙毓雄、郑寿岳等人。其中郑寿岳因家庭困难筹不起路费,孙毓雄便变卖家产资助其一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熔炉。受训期间,他见我党抗日经费紧张,便慷慨解囊将随身钱款捐给党组织,受到抗大表彰。1938年底,孙毓雄结束学习返回梅东老家,与妻儿短暂团聚时,以“外面读书花费多”“资助同学”为由继续变卖家产,实则为支援抗日筹款。

1939年初,孙毓雄再次离家北上。自此,家人便再也没有他的消息。陈仙媛欲北上寻找丈夫,可当时战事愈演愈烈,家人纷纷劝其再等等。

上世纪60年代,孙毓雄曾共事的一名勤务兵到海南万宁工作,他对这位总将随身携带的钱捐给部队的“老领导”念念不忘,很想找到他。找寻孙毓雄的消息渐渐传开,恰逢孙毓雄的儿子孙家超当时在万宁财政部门任职,得知此事,便联系了这名勤务兵。

当勤务兵得知“老领导”已20余年未与家人联系、家人几近绝望时,才告知孙家超:“你的父亲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这句迟来的话,揭开了孙毓雄隐瞒多年的秘密。孙家超这才知晓,父亲“北上读书”实为参加八路军抗日,变卖的家财都用在了支援抗日事业上。遗憾的是,该勤务兵在孙毓雄身边工作时间较短,未能提供更多细节。

此后,孙家超重启寻父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行踪”终于有了线索,困扰家人20余年的谜团得以解开:1939年春,中共中央将抗大毕业生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派遣至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孙毓雄任第四大队分队长。一天清晨,他带领的队伍遭国民党军队包围,不幸被捕,先被关押于西安监狱,后转至西北青年劳动营(位于今西安)。狱中,敌人以“软化引诱”手段企图收买他们,孙毓雄带领难友展开针锋相对的“反软化、反引诱、决不屈服”的英勇斗争,始终展现出共产党员的不屈风骨。1942年,孙毓雄被残忍杀害,年仅27岁,遗骸下落不明。

妻子陈仙媛没有等回丈夫,却等到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奶奶虽内心悲伤,但逢人便说‘他(孙毓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孙毓雄的孙女孙海燕眼含热泪向人们诉说,“几十年来,爷爷奶奶往来的书信,成为了奶奶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幸福。”

此后,孙海燕与父亲一道寻找爷爷的遗骸,直至父亲与奶奶去世仍无结果。

“奶奶1982年去世,生前叮嘱我一定要找到爷爷的遗骸,这是她最大的心愿。父亲2013年也走了,没找到爷爷的遗骸让他死不瞑目。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完成他们的嘱托。”孙海燕哽咽着说。

为寻找孙毓雄烈士的遗骸,海南省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次与西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积极协调推进寻找烈士遗骸事宜,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2021年6月21日,孙海燕和表叔乘飞机千里奔赴陕西西安。

在西安的3天里,孙海燕走访了市内多处革命英烈纪念地,询问了10多位长期居住当地的老人,遍寻爷爷曾经的足迹。西安市莲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考证民国时期档案及走访当地老人,基本确定西安丰庆公园(原西北青年劳动营)北侧为孙毓雄牺牲之地——这里如今是个小山包,周围苍松翠柏、绿树成荫。

2021年6月23日,此前晴空万里的西安天色格外阴沉。上午9时许,在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西安市莲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孙海燕来到丰庆公园北侧爷爷牺牲之处,长跪不起,深情哀悼。“尊敬的爷爷,您离开我们已经79年了。其实,您为革命牺牲20多年后我们才知晓。忆当年,您踌躇满志,舍家为国,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多年来,我们全家人对您有说不完的牵挂,道不尽的思念!” 孙海燕眼眶湿润,声音嘶哑。因找不到遗骸,她只能仰天长叹,从四方采集爷爷牺牲地的黄土装入骨灰盒,带“爷爷”回家。

孙海燕代表家人感谢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崖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感谢西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西安市莲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此次寻踪行动,让爷爷英魂得以魂归故里;也感谢三亚、西安两地媒体为此次事件所作的跟踪报道。

2021年6月24日下午4点30分,迎接革命烈士孙毓雄魂归家乡梅山的追悼仪式如期举行。梅东村村民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场迎接英雄“回家”的仪式。装有孙毓雄烈士牺牲地黄土的骨灰盒,被安葬在梅东村海边的一片松树林中。孙毓雄烈士终于魂归梅山故里,与妻子一同长眠在波涛翻滚、一望无际的大海边。

孙毓雄烈士的英勇事迹如今陈列于梅山革命史馆,供后人瞻仰。革命英烈为驱除倭寇、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建设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7-03 06:5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3 10:0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3 08:2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3 10:2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2 09:5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1 06:4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1 09:14
来源:三亚新闻网
变卖家产赴国难 舍生取义为信仰 ——孙毓雄烈士的革命壮歌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2 09:54:26


  核心提示  

富家子弟孙毓雄受进步思想影响,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变卖家产支援革命、资助同志,1938 年秘密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后以八路军第五纵队分队长身份在敌后开展斗争,1942 年因遭国民党军队逮捕、坚贞不屈而牺牲,遗骸下落不明。其家人历经数十年探寻,直至 2021 年才在相关部门协助下,于西安丰庆公园(原西北青年劳动营)北侧确定其牺牲地,取黄土代骨灰归葬家乡梅山。孙毓雄舍家为国的革命精神与家人跨越八十余载的寻亲之旅,彰显了英烈精神的不朽与亲情的绵长,其事迹被载入梅山革命史馆,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传承信仰。

孙毓雄旧照。

孙毓雄(1915—1942)的祖屋位于府前路与乡府路交接处的梅东村委会办公室所在地。他早年立志献身革命事业,为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我党政治纲领,长期奔走于崖城、梅山一带,是梅东村早期由富家子弟走上革命道路的前辈之一。

孙毓雄出生于富庶家庭,祖上靠制盐贩盐发家,为当地首富;他本人曾是当地名气响亮的优秀学生。受外家姐夫、进步青年黎茂瑄的影响,孙毓雄逐渐信仰共产主义。

1936年,中共琼崖特委派刘秋菊、林茂松到崖县恢复建立党组织。两人抵达梅山角头村,创建梅山革命根据地,并广泛招募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此时,思想进步的孙毓雄引起了党组织注意。1936年秋,经崖县早期共产党人、姐夫黎茂瑄介绍,孙毓雄加入中国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后,孙毓雄遵照上级指示,深入学校、农村号召群众不分党派、阶级、阶层共同抗日。在黎茂瑄带领下,他主动从家中取款,协助城内党支部创建“抗日后援会”和“青年抗敌同志会”,通过革命刊物、进步作品及自编的歌曲、戏剧、漫画等,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他还印刷宣传材料、创办“书报推销站”,推销的《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在青年群体中反响强烈。

1938年,孙毓雄北上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第四期学习班学习。对家人,他只说是“北上读书,不久便回”。为保守组织秘密,他趁妻子陈仙媛深夜熟睡时收拾行囊离家。

抵达延安后,孙毓雄与陈仙媛通过书信互诉相思,信中“课程很忙”“我在延安过得很好”等话语,实则是对家人的“隐瞒”——他对在抗大的学习训练始终未提。当时我党活动经费匮乏,选送延安的优秀党员都是自费前往。崖县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的有林克泽、林庆墀、林吉祥、孙毓雄、郑寿岳等人。其中郑寿岳因家庭困难筹不起路费,孙毓雄便变卖家产资助其一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熔炉。受训期间,他见我党抗日经费紧张,便慷慨解囊将随身钱款捐给党组织,受到抗大表彰。1938年底,孙毓雄结束学习返回梅东老家,与妻儿短暂团聚时,以“外面读书花费多”“资助同学”为由继续变卖家产,实则为支援抗日筹款。

1939年初,孙毓雄再次离家北上。自此,家人便再也没有他的消息。陈仙媛欲北上寻找丈夫,可当时战事愈演愈烈,家人纷纷劝其再等等。

上世纪60年代,孙毓雄曾共事的一名勤务兵到海南万宁工作,他对这位总将随身携带的钱捐给部队的“老领导”念念不忘,很想找到他。找寻孙毓雄的消息渐渐传开,恰逢孙毓雄的儿子孙家超当时在万宁财政部门任职,得知此事,便联系了这名勤务兵。

当勤务兵得知“老领导”已20余年未与家人联系、家人几近绝望时,才告知孙家超:“你的父亲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这句迟来的话,揭开了孙毓雄隐瞒多年的秘密。孙家超这才知晓,父亲“北上读书”实为参加八路军抗日,变卖的家财都用在了支援抗日事业上。遗憾的是,该勤务兵在孙毓雄身边工作时间较短,未能提供更多细节。

此后,孙家超重启寻父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行踪”终于有了线索,困扰家人20余年的谜团得以解开:1939年春,中共中央将抗大毕业生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派遣至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孙毓雄任第四大队分队长。一天清晨,他带领的队伍遭国民党军队包围,不幸被捕,先被关押于西安监狱,后转至西北青年劳动营(位于今西安)。狱中,敌人以“软化引诱”手段企图收买他们,孙毓雄带领难友展开针锋相对的“反软化、反引诱、决不屈服”的英勇斗争,始终展现出共产党员的不屈风骨。1942年,孙毓雄被残忍杀害,年仅27岁,遗骸下落不明。

妻子陈仙媛没有等回丈夫,却等到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奶奶虽内心悲伤,但逢人便说‘他(孙毓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孙毓雄的孙女孙海燕眼含热泪向人们诉说,“几十年来,爷爷奶奶往来的书信,成为了奶奶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幸福。”

此后,孙海燕与父亲一道寻找爷爷的遗骸,直至父亲与奶奶去世仍无结果。

“奶奶1982年去世,生前叮嘱我一定要找到爷爷的遗骸,这是她最大的心愿。父亲2013年也走了,没找到爷爷的遗骸让他死不瞑目。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完成他们的嘱托。”孙海燕哽咽着说。

为寻找孙毓雄烈士的遗骸,海南省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次与西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积极协调推进寻找烈士遗骸事宜,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2021年6月21日,孙海燕和表叔乘飞机千里奔赴陕西西安。

在西安的3天里,孙海燕走访了市内多处革命英烈纪念地,询问了10多位长期居住当地的老人,遍寻爷爷曾经的足迹。西安市莲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考证民国时期档案及走访当地老人,基本确定西安丰庆公园(原西北青年劳动营)北侧为孙毓雄牺牲之地——这里如今是个小山包,周围苍松翠柏、绿树成荫。

2021年6月23日,此前晴空万里的西安天色格外阴沉。上午9时许,在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西安市莲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孙海燕来到丰庆公园北侧爷爷牺牲之处,长跪不起,深情哀悼。“尊敬的爷爷,您离开我们已经79年了。其实,您为革命牺牲20多年后我们才知晓。忆当年,您踌躇满志,舍家为国,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多年来,我们全家人对您有说不完的牵挂,道不尽的思念!” 孙海燕眼眶湿润,声音嘶哑。因找不到遗骸,她只能仰天长叹,从四方采集爷爷牺牲地的黄土装入骨灰盒,带“爷爷”回家。

孙海燕代表家人感谢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崖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感谢西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西安市莲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此次寻踪行动,让爷爷英魂得以魂归故里;也感谢三亚、西安两地媒体为此次事件所作的跟踪报道。

2021年6月24日下午4点30分,迎接革命烈士孙毓雄魂归家乡梅山的追悼仪式如期举行。梅东村村民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场迎接英雄“回家”的仪式。装有孙毓雄烈士牺牲地黄土的骨灰盒,被安葬在梅东村海边的一片松树林中。孙毓雄烈士终于魂归梅山故里,与妻子一同长眠在波涛翻滚、一望无际的大海边。

孙毓雄烈士的英勇事迹如今陈列于梅山革命史馆,供后人瞻仰。革命英烈为驱除倭寇、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建设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