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 挺进梅山
突围 挺进梅山

编者按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同恒久不灭的灯塔,照亮一个民族未来的航向。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本报今起推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重温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新征程上凝聚奋斗力量书写新的华章。

中青年时期的孙惠公同志。

1941年深秋。夜色浓重。崎岖的山路上,李大和、孙惠公脚步匆匆,火急火燎。

黑眉岭方向,不时闪现火光,传来轰隆隆的炮声和爆炸声。

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被日伪军优势兵力围堵,浴血奋战,情形万分危急。

中共崖县县委火速派出县委干部李大和、孙惠公赶赴黑眉岭,任务是带第三支队脱离险境。

两位共产党员一刻也不曾停留,连夜动身,翻山越岭,风雨兼程,朝着枪炮声方向摸黑前进。

实在需要休息一下,两人找个隐蔽处眯了一阵。一场山雨不期而至,两人又一跃而起。

山雨戛然而止,太阳出来了,山里渐渐清晰起来。群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尖峰岭主峰傲然耸立,形如乡村舂米的石臼,在晨雾中时隐时现。有了这个标志物作参照,方位好判断了。

双手捧起溪水抹把脸,两人抖擞精神,穿行热带丛林,古树、粗藤、岩壁、飞瀑、涧流迎面而来,又被一一超越,两人来不及也没有心思欣赏这热带生态景观,在野兽快速闪过的声响、鸟儿悦耳的鸣叫相伴下,心急如焚,一个劲地赶路。

整整走了一夜一日,黄昏时分,两人在尖峰岭北面的抱挪峒抱挪大村找到了第三支队,官兵们刚刚从战场上退下来。

时任中共崖县县委书记的孙惠公同志在梅山县委驻地留影。

这支抗日雄师,由支队长兼政委张开泰带领,按中共琼崖特委命令,从澄迈美合根据地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小长征”,经琼西各县转上琼东,再进入万宁六连岭根据地。日伪军调集昌(江)、感(恩)、崖(县)、乐(东)四县兵力,在崖县第五区今属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地区的黑眉岭截击、围剿第三支队,第三支队英勇还击,已经浴血奋战了七日七夜。

在村边河畔,孙惠公看到第三支队官兵,衣衫褴褛,一脸疲惫,尤其看到淋了大雨、正在生火烤衣服的官兵,饥饿得前肚似乎要贴到后背了,心痛不已,一个想法开始在心里酝酿。

傍晚,在一间比较结实的泥墙茅草船型屋里,孙惠公见到了张开泰和支队政治部主任吴浪度等人。张与孙,一个崖之东,一个崖之西,同是投笔从戎人,彼此仰慕,而在这一特殊时刻、特殊环境见面,千言万语,都在心头,寒暄几句,很快就转入正题。第三支队支队部会议正式开始,崖县县委委员何赤和林庆墀代表县委带领一批崖县青年参加第三支队也还没有离开,跟李大和、孙惠公一起出席会议,这实际上成了一个部队与地方的联席特别军事会议,共同分析当前情势,探讨支队克敌制胜的计策。

深秋的大山里,天黑得早,秋风吹起,寒意袭人。船型屋内,石头灶烧着柴火,驱赶寒意,大门铺上破旧的被褥把火光挡在屋内,但门没有关严,留些缝隙让烟飘走。

张开泰先行介绍连日来的战况。这是琼崖开启抗战以来一次惨烈的战役。驻三亚日军第十六警备队少将司令官太田实亲自出马,担任总指挥,夸下海口:7天内剿灭第三支队!日伪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向我军“分进合击”。我军以山头、顽石、树木等有利地形地物为依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狂傲的冲锋。围剿头天,敌军死伤惨重,恼羞成怒,随即连续出动2000多人,白天以“篦头发”战术搜索黑眉岭,夜晚以炮火轰击各个山头。我军难以固守阵地,处境艰危,但充分利用黑眉岭方圆12平方千米、多为密林和灌木的广阔的回旋余地,采取游击战术,化整为零,跟敌军周旋,并不时从敌军侧翼和背后发起突袭,已经打死打伤日伪军数十人,击毙了骄横狂躁的少将司令官太田实。眼下敌军正在四处寻找我军疯狂报复,情势岌岌可危。而我军伤亡也比较大,第一大队长陈永泰在战斗中负伤,无药医治光荣牺牲。全支队疲惫不堪,弹药所剩无几,更要命的是粮食严重缺乏,不得不寻食山果野菜充饥,有些官兵已受到饥饿威胁多时。敌人凭着兵力、装备上占优,抱着为少将司令官报仇的意气和蛮横,拼命跟踪追击我军,非要把我军置于死地不可。

张开泰介绍着,脸色严峻。

第三支队必须尽快甩开日军,冲出重围,脱离险境,否则就可能被拖垮。这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因此不再恋战,无须在山中转圈圈了——与会者达成了共识。那么,第三支队该走向何处?该如何走?这是一次事关第三支队生死存亡的特别军事会议,支队部表示先听崖县县委来人的意见。孙惠公是崖县梅山乡梅东村人,当过梅山抗日游击队负责人,对崖县西南、东北乃至与乐东县交界山区比较熟悉,来自岛西海滨莺歌海地区的李大和让孙惠公尽管提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上世纪60年代,孙惠公同志率领广东省民族代表团到山西学习考察时拜访了刘胡兰烈士的母亲并合影留念。前排左三为刘胡兰烈士母亲,左四为孙惠公同志。

孙惠公先后从崖县中学、崖中附设乡村师范班和广东省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弃教从武,积累了一定的革命斗争经验,他时值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头脑灵活,表达清晰。他提出建议,阐述见解,语速不快,声音不大,却意志坚定,充满自信。

支队离开黑眉岭,首先应到梅山。梅山位居崖县中间,面朝龙栖湾,背靠广袤群山,是崖县县城崖城通往西南重镇九所、黄流、莺歌海乃至感恩县、昌江县的重要枢纽,崖县县委于1938年秋在此创建抗日根据地,如今是崖县县委驻地和全县的抗战中心,支队到达梅山就安全了,就可以休整了。

张开泰、吴浪度以及何赤、李大和、林庆墀等静静地听着、思考着。

去梅山又该选择哪条路线呢?如果路线选择不当,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尖峰岭天池,当年的抗日战场,今日的旅游胜地。

往尖峰岭南,沿海南岛西线走,那是日军占领的崖县四五区平原,路相对平坦好走,日军已从岛西沿线据点抽调兵力围剿黑眉岭,可乘虚而入,取出奇制胜之效,但是日伪军还有相当数量兵力防守巢穴,走西线不啻于自投虎口。西线走不得!众人神色凝重。

往尖峰岭东,崇山峻岭,道路崎岖,部队疲惫,还要带上伤病员,确实不好走,且东面还是乐东、崖县国民党的老窝,但是这一地段离梅山抗日游击队活动范围近,走这条路线比较可行。孙惠公讲到这里,若有所思,脑海里快速闪过一组组往日影像。

三亚市崖州区角头湾,当年梅山抗日游击队曾在此神出鬼没打击敌人。

1939年7月,孙惠公和孙珠江、孙维青、孙有珍等按照崖县县委指示,搜集民间枪支,以梅山党员和青年抗日救国会骨干为核心,组建梅山抗日游击队,机智勇敢、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当年秋天的一个夜里,梅山抗日游击队把梅山至中灶10余千米公路上的电杆电线、桥梁涵洞全部捣毁,白天日军维修,夜里又伺机破坏。孙惠公还经常带领这支游击队,到千家、长溪、龙浩一带筹款筹粮支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

沉思片刻,孙惠公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深思熟虑的建议:我部可神速从国民党游击指挥部盘踞的老窝——抱善通过,经过长溪,走向梅山。

听到要从抱善经过,众人眉头紧蹙。

紧接着,孙惠公判断、阐述: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不久前日军曾进攻抱善,国民党作鸟兽逃散,惊弓之鸟还没有回窝,抱善空虚,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摆脱日军的围追堵截,并且这条路线是通向梅山的捷径。

听到这里,众人这才舒展愁眉,露出欣喜之色。

张开泰挪向孙惠公,向他伸出了一双大手。孙惠公知道,这是对他意见的肯定了。崖东和崖西、部队和地方的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第三支队带着伤病员上路了。为了安全起见,夜行昼伏。

行军路上,孙惠公招呼部分地方同志一块走,将他的计划悄悄告知。他在会上提出第三支队行军路线时就考虑要做一件大事,并且已经获得张开泰和随行县领导的赞同,如今箭在弦上,他提前做了布置。

原来,孙惠公家在长溪村建有粮仓,库存着两造粮食。他祖上聪明能干,勤劳节俭,逐渐在长溪一带置下诸多田产,而他父亲是个读书人,崇尚教育救国,“绛帐授徒”,只做“夫子”,不事桑麻,早先就委托他人代为耕种与管理那些远离梅东村的水稻田。当下他不仅要带第三支队冲出重围,而且要献出这些稻谷将第三支队从饥饿中解救出来。

神不知鬼不觉,整个支队及其随行人员,扶着、抬着伤病员,借着夜色的掩护,从抱善的鼻子底下通过,一切顺利。

长溪黎村,数棵酸梅树,参天矗立,树荫下,几间独立于船型屋外的谷仓参差错落。这种谷仓,茅草覆盖的“人”字形屋顶下,是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木板仓,全木头、木板建造,可以储藏诸多粮食,黎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建有这种谷仓,美其名曰“金银仓”。孙惠公大步流星走到自家的金银仓前,激动得颤抖着双手打开仓门,那一刻,金灿灿的稻谷让随行人员眼前一亮:好家伙,这就是用来救命的仙丹啊!一位部队干部情不自禁地捧起颗粒饱满的谷子闻了又闻,眼睛闪动着喜悦的泪花,打心里钦佩孙惠公的深谋远虑。

紧接着,孙惠公赶去找随行县领导相商第三支队在长溪及周边黎寨的歇息,又马不停蹄地去组织指导以长溪为中心、周边黎寨一起参与为部队碾米做饭,之前几位地方同志已分头去做动员、发动工作,而他还记挂着,人力若有了,再需物力,碾米做饭的诸多工具也应一一到位。孙惠公忘却了疲劳,忘却了饥饿,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而为着。

给第三支队300多人碾米做饭,在那个没有碾米机的年代,谷子被装运出谷仓,得经过磨米、筛米、舂米环节方才倒米下锅煮饭,乃一个浩大的人力“系统工程”。磨米,把谷子倒进磨米磨(用木头和红泥土打造的碾米土机械)去磨,把谷磨成米。推磨,得两个人同心协力,加快速度。孙惠公来到一户人家,本想帮着推磨,可他插不上手,一少妇和一八九岁男孩把磨推得飞快,少妇背上还背着一个崖州布背带中的幼儿,那孩子在母亲推磨的有节奏的晃动中睡着了。这一幕让他印象深刻,他带着敬意悄悄离开了。

如果说,磨谷男女均可,那么筛米便是妇女的活了。这活儿,用糠筛(竹器)把磨过的谷子连同谷壳、糠、米有规律地来回颠晃摇动,让米漏下簸箕(竹器)里,将留在糠筛上的谷壳处理掉,再用簸箕扬米去糠。孙惠公走进一个较大的庭院,看到中青年妇女、豆蔻少女甚至颤颤巍巍的老阿婆都加入到筛米的行列中来,为抗日子弟兵出力流汗,且有说有笑,热气腾腾,又感动得溢出了从不轻弹的泪水。

米筛出来,还要舂米,但情势紧迫,这道工序也就免了,糙米煮吃更给力!这就埋锅烧饭。一个流程紧接一个流程,宛如一条流水线。孙惠公走到村寨一处空地,走进以男人为主力的煮饭队伍中间。铁锅铜锅等从家里搬出来了,柴火横七竖八堆放着了,水缸里也灌满了水。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子,举起锄头,熟练地挖着锅灶。大家跟着他,挖锅灶的挖锅灶,洗锅的洗锅,搬柴火的搬柴火,于是乎点火煮饭,缕缕炊烟袅袅升起。

芙蓉峰,又名尖岭,巍然屹立于三亚市崖州区梅东村的后边,现已成为梅山的标志和精神象征。

和风轻轻吹,一阵阵诱人的大米饭的气息,飘荡在村寨里外。

第三支队各部陆陆续续到来,久违的大米饭——稀的、干的,让习惯了山果野菜的肠胃捕获了,那才叫“香”啊!

官兵们自血战黑眉岭以来第一次吃饱饭,每人还把米袋装满。大米准备得很充足。

孙惠公和支队领导、随行县领导一道,带领部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长溪经龙浩急行军到达梅山,受到梅山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

这支肩负神圣使命、经受了血和火洗礼的英雄支队,在梅山获得休整,养精蓄锐,又踏上新的征程,最终胜利地完成了向东转移的战略任务!

1942年6月10日,由县委书记叶云夫主持,成立崖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崖县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孙惠公当选为乡长。

1946年10月,中共琼崖特委任命孙惠公为中共崖县县委书记……

点击查看《三亚日报》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第02版

责任编辑:林祺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7-03 06:5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3 10:0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3 08:27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3 10:2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2 09:59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1 06:4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7-01 09:14
来源:三亚新闻网
突围 挺进梅山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6-23 19:30:48

编者按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同恒久不灭的灯塔,照亮一个民族未来的航向。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本报今起推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重温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新征程上凝聚奋斗力量书写新的华章。

中青年时期的孙惠公同志。

1941年深秋。夜色浓重。崎岖的山路上,李大和、孙惠公脚步匆匆,火急火燎。

黑眉岭方向,不时闪现火光,传来轰隆隆的炮声和爆炸声。

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被日伪军优势兵力围堵,浴血奋战,情形万分危急。

中共崖县县委火速派出县委干部李大和、孙惠公赶赴黑眉岭,任务是带第三支队脱离险境。

两位共产党员一刻也不曾停留,连夜动身,翻山越岭,风雨兼程,朝着枪炮声方向摸黑前进。

实在需要休息一下,两人找个隐蔽处眯了一阵。一场山雨不期而至,两人又一跃而起。

山雨戛然而止,太阳出来了,山里渐渐清晰起来。群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尖峰岭主峰傲然耸立,形如乡村舂米的石臼,在晨雾中时隐时现。有了这个标志物作参照,方位好判断了。

双手捧起溪水抹把脸,两人抖擞精神,穿行热带丛林,古树、粗藤、岩壁、飞瀑、涧流迎面而来,又被一一超越,两人来不及也没有心思欣赏这热带生态景观,在野兽快速闪过的声响、鸟儿悦耳的鸣叫相伴下,心急如焚,一个劲地赶路。

整整走了一夜一日,黄昏时分,两人在尖峰岭北面的抱挪峒抱挪大村找到了第三支队,官兵们刚刚从战场上退下来。

时任中共崖县县委书记的孙惠公同志在梅山县委驻地留影。

这支抗日雄师,由支队长兼政委张开泰带领,按中共琼崖特委命令,从澄迈美合根据地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小长征”,经琼西各县转上琼东,再进入万宁六连岭根据地。日伪军调集昌(江)、感(恩)、崖(县)、乐(东)四县兵力,在崖县第五区今属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地区的黑眉岭截击、围剿第三支队,第三支队英勇还击,已经浴血奋战了七日七夜。

在村边河畔,孙惠公看到第三支队官兵,衣衫褴褛,一脸疲惫,尤其看到淋了大雨、正在生火烤衣服的官兵,饥饿得前肚似乎要贴到后背了,心痛不已,一个想法开始在心里酝酿。

傍晚,在一间比较结实的泥墙茅草船型屋里,孙惠公见到了张开泰和支队政治部主任吴浪度等人。张与孙,一个崖之东,一个崖之西,同是投笔从戎人,彼此仰慕,而在这一特殊时刻、特殊环境见面,千言万语,都在心头,寒暄几句,很快就转入正题。第三支队支队部会议正式开始,崖县县委委员何赤和林庆墀代表县委带领一批崖县青年参加第三支队也还没有离开,跟李大和、孙惠公一起出席会议,这实际上成了一个部队与地方的联席特别军事会议,共同分析当前情势,探讨支队克敌制胜的计策。

深秋的大山里,天黑得早,秋风吹起,寒意袭人。船型屋内,石头灶烧着柴火,驱赶寒意,大门铺上破旧的被褥把火光挡在屋内,但门没有关严,留些缝隙让烟飘走。

张开泰先行介绍连日来的战况。这是琼崖开启抗战以来一次惨烈的战役。驻三亚日军第十六警备队少将司令官太田实亲自出马,担任总指挥,夸下海口:7天内剿灭第三支队!日伪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向我军“分进合击”。我军以山头、顽石、树木等有利地形地物为依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狂傲的冲锋。围剿头天,敌军死伤惨重,恼羞成怒,随即连续出动2000多人,白天以“篦头发”战术搜索黑眉岭,夜晚以炮火轰击各个山头。我军难以固守阵地,处境艰危,但充分利用黑眉岭方圆12平方千米、多为密林和灌木的广阔的回旋余地,采取游击战术,化整为零,跟敌军周旋,并不时从敌军侧翼和背后发起突袭,已经打死打伤日伪军数十人,击毙了骄横狂躁的少将司令官太田实。眼下敌军正在四处寻找我军疯狂报复,情势岌岌可危。而我军伤亡也比较大,第一大队长陈永泰在战斗中负伤,无药医治光荣牺牲。全支队疲惫不堪,弹药所剩无几,更要命的是粮食严重缺乏,不得不寻食山果野菜充饥,有些官兵已受到饥饿威胁多时。敌人凭着兵力、装备上占优,抱着为少将司令官报仇的意气和蛮横,拼命跟踪追击我军,非要把我军置于死地不可。

张开泰介绍着,脸色严峻。

第三支队必须尽快甩开日军,冲出重围,脱离险境,否则就可能被拖垮。这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因此不再恋战,无须在山中转圈圈了——与会者达成了共识。那么,第三支队该走向何处?该如何走?这是一次事关第三支队生死存亡的特别军事会议,支队部表示先听崖县县委来人的意见。孙惠公是崖县梅山乡梅东村人,当过梅山抗日游击队负责人,对崖县西南、东北乃至与乐东县交界山区比较熟悉,来自岛西海滨莺歌海地区的李大和让孙惠公尽管提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上世纪60年代,孙惠公同志率领广东省民族代表团到山西学习考察时拜访了刘胡兰烈士的母亲并合影留念。前排左三为刘胡兰烈士母亲,左四为孙惠公同志。

孙惠公先后从崖县中学、崖中附设乡村师范班和广东省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弃教从武,积累了一定的革命斗争经验,他时值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头脑灵活,表达清晰。他提出建议,阐述见解,语速不快,声音不大,却意志坚定,充满自信。

支队离开黑眉岭,首先应到梅山。梅山位居崖县中间,面朝龙栖湾,背靠广袤群山,是崖县县城崖城通往西南重镇九所、黄流、莺歌海乃至感恩县、昌江县的重要枢纽,崖县县委于1938年秋在此创建抗日根据地,如今是崖县县委驻地和全县的抗战中心,支队到达梅山就安全了,就可以休整了。

张开泰、吴浪度以及何赤、李大和、林庆墀等静静地听着、思考着。

去梅山又该选择哪条路线呢?如果路线选择不当,可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尖峰岭天池,当年的抗日战场,今日的旅游胜地。

往尖峰岭南,沿海南岛西线走,那是日军占领的崖县四五区平原,路相对平坦好走,日军已从岛西沿线据点抽调兵力围剿黑眉岭,可乘虚而入,取出奇制胜之效,但是日伪军还有相当数量兵力防守巢穴,走西线不啻于自投虎口。西线走不得!众人神色凝重。

往尖峰岭东,崇山峻岭,道路崎岖,部队疲惫,还要带上伤病员,确实不好走,且东面还是乐东、崖县国民党的老窝,但是这一地段离梅山抗日游击队活动范围近,走这条路线比较可行。孙惠公讲到这里,若有所思,脑海里快速闪过一组组往日影像。

三亚市崖州区角头湾,当年梅山抗日游击队曾在此神出鬼没打击敌人。

1939年7月,孙惠公和孙珠江、孙维青、孙有珍等按照崖县县委指示,搜集民间枪支,以梅山党员和青年抗日救国会骨干为核心,组建梅山抗日游击队,机智勇敢、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当年秋天的一个夜里,梅山抗日游击队把梅山至中灶10余千米公路上的电杆电线、桥梁涵洞全部捣毁,白天日军维修,夜里又伺机破坏。孙惠公还经常带领这支游击队,到千家、长溪、龙浩一带筹款筹粮支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

沉思片刻,孙惠公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深思熟虑的建议:我部可神速从国民党游击指挥部盘踞的老窝——抱善通过,经过长溪,走向梅山。

听到要从抱善经过,众人眉头紧蹙。

紧接着,孙惠公判断、阐述: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不久前日军曾进攻抱善,国民党作鸟兽逃散,惊弓之鸟还没有回窝,抱善空虚,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摆脱日军的围追堵截,并且这条路线是通向梅山的捷径。

听到这里,众人这才舒展愁眉,露出欣喜之色。

张开泰挪向孙惠公,向他伸出了一双大手。孙惠公知道,这是对他意见的肯定了。崖东和崖西、部队和地方的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第三支队带着伤病员上路了。为了安全起见,夜行昼伏。

行军路上,孙惠公招呼部分地方同志一块走,将他的计划悄悄告知。他在会上提出第三支队行军路线时就考虑要做一件大事,并且已经获得张开泰和随行县领导的赞同,如今箭在弦上,他提前做了布置。

原来,孙惠公家在长溪村建有粮仓,库存着两造粮食。他祖上聪明能干,勤劳节俭,逐渐在长溪一带置下诸多田产,而他父亲是个读书人,崇尚教育救国,“绛帐授徒”,只做“夫子”,不事桑麻,早先就委托他人代为耕种与管理那些远离梅东村的水稻田。当下他不仅要带第三支队冲出重围,而且要献出这些稻谷将第三支队从饥饿中解救出来。

神不知鬼不觉,整个支队及其随行人员,扶着、抬着伤病员,借着夜色的掩护,从抱善的鼻子底下通过,一切顺利。

长溪黎村,数棵酸梅树,参天矗立,树荫下,几间独立于船型屋外的谷仓参差错落。这种谷仓,茅草覆盖的“人”字形屋顶下,是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木板仓,全木头、木板建造,可以储藏诸多粮食,黎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建有这种谷仓,美其名曰“金银仓”。孙惠公大步流星走到自家的金银仓前,激动得颤抖着双手打开仓门,那一刻,金灿灿的稻谷让随行人员眼前一亮:好家伙,这就是用来救命的仙丹啊!一位部队干部情不自禁地捧起颗粒饱满的谷子闻了又闻,眼睛闪动着喜悦的泪花,打心里钦佩孙惠公的深谋远虑。

紧接着,孙惠公赶去找随行县领导相商第三支队在长溪及周边黎寨的歇息,又马不停蹄地去组织指导以长溪为中心、周边黎寨一起参与为部队碾米做饭,之前几位地方同志已分头去做动员、发动工作,而他还记挂着,人力若有了,再需物力,碾米做饭的诸多工具也应一一到位。孙惠公忘却了疲劳,忘却了饥饿,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而为着。

给第三支队300多人碾米做饭,在那个没有碾米机的年代,谷子被装运出谷仓,得经过磨米、筛米、舂米环节方才倒米下锅煮饭,乃一个浩大的人力“系统工程”。磨米,把谷子倒进磨米磨(用木头和红泥土打造的碾米土机械)去磨,把谷磨成米。推磨,得两个人同心协力,加快速度。孙惠公来到一户人家,本想帮着推磨,可他插不上手,一少妇和一八九岁男孩把磨推得飞快,少妇背上还背着一个崖州布背带中的幼儿,那孩子在母亲推磨的有节奏的晃动中睡着了。这一幕让他印象深刻,他带着敬意悄悄离开了。

如果说,磨谷男女均可,那么筛米便是妇女的活了。这活儿,用糠筛(竹器)把磨过的谷子连同谷壳、糠、米有规律地来回颠晃摇动,让米漏下簸箕(竹器)里,将留在糠筛上的谷壳处理掉,再用簸箕扬米去糠。孙惠公走进一个较大的庭院,看到中青年妇女、豆蔻少女甚至颤颤巍巍的老阿婆都加入到筛米的行列中来,为抗日子弟兵出力流汗,且有说有笑,热气腾腾,又感动得溢出了从不轻弹的泪水。

米筛出来,还要舂米,但情势紧迫,这道工序也就免了,糙米煮吃更给力!这就埋锅烧饭。一个流程紧接一个流程,宛如一条流水线。孙惠公走到村寨一处空地,走进以男人为主力的煮饭队伍中间。铁锅铜锅等从家里搬出来了,柴火横七竖八堆放着了,水缸里也灌满了水。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子,举起锄头,熟练地挖着锅灶。大家跟着他,挖锅灶的挖锅灶,洗锅的洗锅,搬柴火的搬柴火,于是乎点火煮饭,缕缕炊烟袅袅升起。

芙蓉峰,又名尖岭,巍然屹立于三亚市崖州区梅东村的后边,现已成为梅山的标志和精神象征。

和风轻轻吹,一阵阵诱人的大米饭的气息,飘荡在村寨里外。

第三支队各部陆陆续续到来,久违的大米饭——稀的、干的,让习惯了山果野菜的肠胃捕获了,那才叫“香”啊!

官兵们自血战黑眉岭以来第一次吃饱饭,每人还把米袋装满。大米准备得很充足。

孙惠公和支队领导、随行县领导一道,带领部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长溪经龙浩急行军到达梅山,受到梅山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

这支肩负神圣使命、经受了血和火洗礼的英雄支队,在梅山获得休整,养精蓄锐,又踏上新的征程,最终胜利地完成了向东转移的战略任务!

1942年6月10日,由县委书记叶云夫主持,成立崖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崖县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孙惠公当选为乡长。

1946年10月,中共琼崖特委任命孙惠公为中共崖县县委书记……

点击查看《三亚日报》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第02版

责任编辑:林祺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