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革命老人王爱莲:只有共产党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
百岁革命老人王爱莲:只有共产党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

在三亚吉阳区临春河三巷见到王爱莲时,她正端坐在客厅的轮椅上,穿着一身紫色套装,看起来温和亲切。这位已经年过百岁的老人,是一位20岁就投身革命的老兵,更是在解放海南岛那场被誉为“战争史上的奇迹”的战役中,穿越枪林弹雨、英勇无畏的巾帼英雄。

这些奖章、胸章承载了王爱莲的革命记忆。记者 李学仕 摄

客厅中央的木桌上,“解放海南岛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等证章静静陈列。这些证章在岁月的摩挲下,依旧闪耀着光芒。尽管已经忘了许多事,但提及75年前海南解放的那一刻,王爱莲布满皱纹的脸上瞬间绽开笑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对琼崖纵队发动进攻。怀揣对和平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王爱莲毅然投身革命,成为琼崖纵队中的一员。她辗转于后勤与前线之间,先后承担炊事保障、勤务协调以及战地救护等重要职责。“那时她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袁海燕是王爱莲的女儿,她所讲述的内容,源自老人往日的叙述。

1948年7月,这个时间节点在王爱莲与子孙们的讲述中被反复提及。当时,作为勤务员的她与两名战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遭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伏击围困。“说!你们的队伍藏在哪里?有多少人?多少支枪?”敌人步步紧逼,冰冷的枪口抵着她们的额头。面对生死考验,王爱莲与战友们坚贞不屈、守口如瓶,誓不泄露组织任何机密。恼羞成怒的敌人便狠狠威胁:“再不交代就砍了你们的脑袋!”幸运的是,深夜时分,哨兵困倦打盹的疏忽,给了她们一线生机。她们借此机会,一口气逃了出去。为了掩人耳目,王爱莲与战友分道而行,历经三天三夜的艰难险阻才得以重回组织怀抱。这段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经历,成为王爱莲革命生涯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王爱莲老人(左二)在两个女儿的陪伴下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李学仕 摄

1950年初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此时的国民党企图在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建立最后的抵抗堡垒,以保留其残余势力。面对岛上敌军的重兵布防与险峻地势,海南岛解放战役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枪炮声如滚滚惊雷,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血泊中。“从前线抬回的伤员,身上全是枪伤、炸伤,有的身中数弹,有的肢体残缺,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王爱莲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为战友们包扎伤口,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那时,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能多救一个就多救一个。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仍时常在她的梦中重现,让她从噩梦中惊醒。

历经过残酷的战争,王爱莲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格外重视红色精神的传承。“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王爱莲时常拿出证章,语重心长地教导子孙们,“你们要懂得珍惜,勤奋学习,将来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她而言,这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纪念品,是镌刻着家国记忆的珍贵教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纽带。在母亲言传身教的感召下,袁海燕的弟弟毅然接过红色接力棒,追随母亲的脚步投身军旅。

尽管年事已高,但按时交纳党费仍是这位拥有79年党龄的老党员、老革命雷打不动的“头等大事”。“我妈每个月都要问好几次她的党费交了没有,每次都叮嘱我们一定要按时帮她交费。”袁海燕说道。如今随子女定居三亚的王爱莲已是四世同堂,但革命精神的传承从未间断。“我小时候常听奶奶讲述她的革命故事,现在我也经常讲给孩子们听。”在孙子袁汉帅看来,奶奶的教诲已经深深根植在心中。如今已为人父的他,也时常给两个孩子讲述曾祖母的革命往事,让这份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王爱莲老人(前排居中)在家中和家人合影。记者 李学仕 摄

若非前两年间经历了两次意外的跌倒与一次手术的波折,王爱莲的身体本应更加健朗。如今虽需拄拐而行,她却依旧对生活充满热忱,时而凑在子女的麻将桌旁观战说笑,时而蹒跚至临春河畔,看晚霞中的人群踩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当轻风拂过她那布满皱纹却透着安详的脸庞时,那些关于岁月静好的朦胧想象,忽然都在拐杖轻叩地面的声响中变得真切起来。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少珠)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新闻推荐
2025-05-06 06:58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6 06:43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6 06:55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6 06:5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5 04:10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5 04:56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5 05:01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5 05:03
来源:新华社
2025-05-04 08:42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百岁革命老人王爱莲:只有共产党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1 07:28:11

在三亚吉阳区临春河三巷见到王爱莲时,她正端坐在客厅的轮椅上,穿着一身紫色套装,看起来温和亲切。这位已经年过百岁的老人,是一位20岁就投身革命的老兵,更是在解放海南岛那场被誉为“战争史上的奇迹”的战役中,穿越枪林弹雨、英勇无畏的巾帼英雄。

这些奖章、胸章承载了王爱莲的革命记忆。记者 李学仕 摄

客厅中央的木桌上,“解放海南岛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等证章静静陈列。这些证章在岁月的摩挲下,依旧闪耀着光芒。尽管已经忘了许多事,但提及75年前海南解放的那一刻,王爱莲布满皱纹的脸上瞬间绽开笑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对琼崖纵队发动进攻。怀揣对和平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王爱莲毅然投身革命,成为琼崖纵队中的一员。她辗转于后勤与前线之间,先后承担炊事保障、勤务协调以及战地救护等重要职责。“那时她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袁海燕是王爱莲的女儿,她所讲述的内容,源自老人往日的叙述。

1948年7月,这个时间节点在王爱莲与子孙们的讲述中被反复提及。当时,作为勤务员的她与两名战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遭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伏击围困。“说!你们的队伍藏在哪里?有多少人?多少支枪?”敌人步步紧逼,冰冷的枪口抵着她们的额头。面对生死考验,王爱莲与战友们坚贞不屈、守口如瓶,誓不泄露组织任何机密。恼羞成怒的敌人便狠狠威胁:“再不交代就砍了你们的脑袋!”幸运的是,深夜时分,哨兵困倦打盹的疏忽,给了她们一线生机。她们借此机会,一口气逃了出去。为了掩人耳目,王爱莲与战友分道而行,历经三天三夜的艰难险阻才得以重回组织怀抱。这段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经历,成为王爱莲革命生涯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王爱莲老人(左二)在两个女儿的陪伴下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李学仕 摄

1950年初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此时的国民党企图在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建立最后的抵抗堡垒,以保留其残余势力。面对岛上敌军的重兵布防与险峻地势,海南岛解放战役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枪炮声如滚滚惊雷,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血泊中。“从前线抬回的伤员,身上全是枪伤、炸伤,有的身中数弹,有的肢体残缺,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王爱莲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为战友们包扎伤口,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那时,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能多救一个就多救一个。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仍时常在她的梦中重现,让她从噩梦中惊醒。

历经过残酷的战争,王爱莲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格外重视红色精神的传承。“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王爱莲时常拿出证章,语重心长地教导子孙们,“你们要懂得珍惜,勤奋学习,将来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她而言,这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纪念品,是镌刻着家国记忆的珍贵教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纽带。在母亲言传身教的感召下,袁海燕的弟弟毅然接过红色接力棒,追随母亲的脚步投身军旅。

尽管年事已高,但按时交纳党费仍是这位拥有79年党龄的老党员、老革命雷打不动的“头等大事”。“我妈每个月都要问好几次她的党费交了没有,每次都叮嘱我们一定要按时帮她交费。”袁海燕说道。如今随子女定居三亚的王爱莲已是四世同堂,但革命精神的传承从未间断。“我小时候常听奶奶讲述她的革命故事,现在我也经常讲给孩子们听。”在孙子袁汉帅看来,奶奶的教诲已经深深根植在心中。如今已为人父的他,也时常给两个孩子讲述曾祖母的革命往事,让这份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王爱莲老人(前排居中)在家中和家人合影。记者 李学仕 摄

若非前两年间经历了两次意外的跌倒与一次手术的波折,王爱莲的身体本应更加健朗。如今虽需拄拐而行,她却依旧对生活充满热忱,时而凑在子女的麻将桌旁观战说笑,时而蹒跚至临春河畔,看晚霞中的人群踩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当轻风拂过她那布满皱纹却透着安详的脸庞时,那些关于岁月静好的朦胧想象,忽然都在拐杖轻叩地面的声响中变得真切起来。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刘少珠)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