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奔不停 英雄精神永相传
岁月长河奔不停 英雄精神永相传

75年前,渡海大军以木帆船勇破“伯陵防线”,让红旗在琼州大地冉冉升起。

75年来,无数英烈用生命接力,在南溟沃土上书写忠诚与信仰的诗篇。从战斗中的枪林弹雨,到建设自贸港的时代浪潮,海南始终涌动着烈士们的精神血脉。

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与在和平时期为发展、为人民奉献一切的当代英雄,共同构筑起海南的精神脊梁。他们的故事,是对“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琼崖革命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英雄烈士的深情礼赞。

王户

海天之上他用生命护航

在亚丁湾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上,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祖国万里海疆的和平之路。他叫王户,一位用热血与忠诚书写传奇的中国军人。

王户 (1987 年 9 月—2020 年 3 月),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 91911 部队战术主任,一级飞行员,海军少校军衔,荣立三等功 2次。

2007年,王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功通过招飞入伍,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开启了逐梦蓝天的征程。

2019年12月,中国海军第34批护航编队启航奔赴亚丁湾。王户主动请缨,加入到这支光荣的队伍中。2020年1月26日清晨,“斯瓦纳·贾扬提号”油轮驶入海盗出没的亚丁湾西部海域。

微山湖舰上,王户站在警戒哨位,目光如炬地凝视着海面。24小时不间断值守,他的双眼布满血丝,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他深知,自己身后是祖国的嘱托,是无数商船的航行安全。在他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540海里的航行,护航编队安全护送油轮抵达解护点。

2020年3月3日,王户执行特殊任务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当王户牺牲的消息传来,战友们不禁泪流满面。3月5日,他被批准为烈士,他的名字被镌刻在人民军队的光辉史册上。

张兰辉

北纬14°58′07″的初心使命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一座墓碑格外醒目。碑文上“张兰辉”三个字,凝结着一个少年到英雄的全部赤诚。

张兰辉于1987年出生在山东莱州,小时候的他总爱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屏幕上军人踏着正步走过天安门,他会挺直腰板跟着比划;看到战士们在边疆守护国土,他的眼里就闪着光芒。年幼的张兰辉在心里默默发誓:“长大后,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2006年9月,征兵的消息传遍莱州。张兰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对着镜子反复整理衣角,眼里是藏不住的骄傲。

2020 年3月3日,张兰辉在执行海军第34 批亚丁湾护航任务中不幸壮烈牺牲,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北纬 14° 58′07″的那片海域,将热血倾洒在他所热爱与守护的这片海洋。

当战友们带着他的遗体回到祖国,亲人们泣不成声,那份“2020军烈字第070301070001号”通知书是他英雄事迹的庄严见证。

如今,人们每经过这片海域,总会想起那位把生命献给大海的年轻战士。北纬14°58′07″的浪花仍在轻轻拍打着记忆,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仰、勇气与牺牲的故事——那位叫张兰辉的军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陈华

警徽下的永恒誓言

“我们身上都有陈华的影子。”在三亚,许多老警察都会提到这个名字。

1964年出生的陈华,从广东省警校毕业后,就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使命刻进了生命里。办公室的台灯常常亮到凌晨,案头堆满刑侦书籍和卷宗,他像执着的匠人,打磨着每一项技术。

2001年“五一”,本该轮休的陈华接到紧急任务。武汉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的逃犯出现在海南陵水。他没来得及和家人说一声,就匆匆奔赴现场。经过48小时蹲守,终于锁定罪犯落脚处。抓捕时刻,陈华第一个踹开304房间的门,子弹呼啸而过的瞬间,他毫不犹豫扣动扳机,击伤罪犯,却被两颗子弹穿透身体。倒下去的那一刻,他还在喊:“别管我,抓犯人!”

陈华牺牲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自发来到他的家中表达哀悼之情。公安部追授他“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荣誉称号;海南省委、省政府追授其为“宝岛卫士”,三亚市政府追授其为“天涯卫士”。

无数个荣誉称号的背后,是一个用生命守护正义的灵魂。

如今,陈华的英勇追捕故事依旧在流传。他用生命书写的“人民公安为人民”誓言,早已融入每一个人民警察的血脉。

李利腾

永流心间的生命之河

在三亚海罗村,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每当清明时节,村里的老人总会指着河水,给孩子们讲起一个关于生命与勇气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个永远定格在21岁的青年——李利腾。

2005年9月,台风“达维”如猛兽般席卷琼岛。海罗村连续三天三夜被暴雨笼罩,山洪咆哮,东海田洋瞬间变成一片汪洋。

9月27日清晨,村民董大明的几头猪被洪水冲进河中,心急如焚的他在河边不慎失足落水,被卷入湍急的漩涡。

当时,李利腾正在临河的房顶上观察水情。听到“救命”的呼喊,他立刻冲下楼,与另外两名村民奔向河边。他们想用竹竿施救,却因距离太远无法触及。千钧一发之际,李利腾连衣服都来不及脱,纵身跳入汹涌的洪水中。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一次次将水中的李利腾冲击得浮浮沉沉,但他死死抓住董大明,拼尽全力往上托举。岸上的人终于救起了昏迷的董大明,可李利腾却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被洪水无情卷走。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警察、消防队员和村民尽全力搜寻。后来,人们在河面发现了李利腾的遗体。

李利腾被追授为革命烈士,获得“三亚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称号。

岁月流转,那条河依旧静静流淌,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弋。每年清明,村民都会带着鲜花来到河边,纪念那位温暖善良、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陈羲

暴雨中的生命丰碑

2014年9月的一天,台风“海鸥”呼啸的那个夜晚,三亚育才大桥下的洪水中,定格了一个永远年轻的生命。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育才执法大队队员陈羲用生命为群众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也在人们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2014年9月,强台风“海鸥”来袭。育才生态区(原育才镇)暴雨倾盆,育才大桥的便道处水位急剧上涨,几乎与便道平行,而排洪道口附近还有渗水情况,情况十分危急。患重感冒的陈羲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得知正在组织抢险,二话不说就冲了上去。

当晚8点30分,便桥上,陈羲和同事死死守住警戒线,劝阻试图冒险过桥的群众。便桥在洪水冲击下发出令人心惊的“咔咔”声,突然,一声巨响传来,一道裂口瞬间撕开,走在最前面的陈羲和李振超坠入湍急的洪流!李振超拼命挣扎着浮出水面,而陈羲却被无情的洪水卷走……

搜救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6点,在距离落水处50米的槟榔林边,人们发现了陈羲的遗体。他身上的黑色雨衣早已浸透,紧紧裹着他年轻的身躯。

陈羲走了,被追授为烈士。在乡亲们心里,他永远是那个笑容温暖、随叫随到的小陈,是育才生态区风雨中永远屹立的丰碑。

高育山

北山村永远的“当家人”

位于海棠区的北山村,青山环抱,绿水潺潺。每当风雨来临,村民望向文针水库的方向,总会想起那个永远留在坝上的身影——村委会主任高育山。

2002年9月25日,台风“米克拉”席卷三亚。文针水库水位暴涨,坝体出现倾斜和管涌。高育山顾不上狂风暴雨,立刻组织村民转移。老人走得慢,他就背着;孩子吓哭了,他轻声安慰。当最后一位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他又带着50多名青壮年冲向大坝。扛沙袋、加固堤坝,从中午忙到深夜,终于控制住险情。

别人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我守着才放心。”深夜11点,黑暗中一条毒蛇突然咬向他的脚踝,剧痛袭来,他却只是简单包扎,继续在坝上巡视。风雨中,蛇毒蔓延他的全身,但通信中断,道路被淹,救援根本进不来。凌晨1点40分,懂治蛇伤的老人被带到坝上时,高育山已经意识模糊。经过一个多小时抢救,凌晨3点,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高育山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如今,北山村农田里硕果累累,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但每个北山人都记得,有座“山”永远矗立在风雨中。每当台风来临,村民仍会想起那个深夜,那个咬着牙与洪水、毒蛇搏斗的身影,他是北山村永远的“当家人”。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三 亚 传 媒 影 视

集 团 媒 体 矩 阵

客户端
三亚日报微信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信
三亚日报微博
三亚广播电视台微博
岁月长河奔不停 英雄精神永相传
来源:三亚新闻网
2025-05-01 07:05:34

75年前,渡海大军以木帆船勇破“伯陵防线”,让红旗在琼州大地冉冉升起。

75年来,无数英烈用生命接力,在南溟沃土上书写忠诚与信仰的诗篇。从战斗中的枪林弹雨,到建设自贸港的时代浪潮,海南始终涌动着烈士们的精神血脉。

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与在和平时期为发展、为人民奉献一切的当代英雄,共同构筑起海南的精神脊梁。他们的故事,是对“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琼崖革命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英雄烈士的深情礼赞。

王户

海天之上他用生命护航

在亚丁湾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上,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祖国万里海疆的和平之路。他叫王户,一位用热血与忠诚书写传奇的中国军人。

王户 (1987 年 9 月—2020 年 3 月),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 91911 部队战术主任,一级飞行员,海军少校军衔,荣立三等功 2次。

2007年,王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功通过招飞入伍,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开启了逐梦蓝天的征程。

2019年12月,中国海军第34批护航编队启航奔赴亚丁湾。王户主动请缨,加入到这支光荣的队伍中。2020年1月26日清晨,“斯瓦纳·贾扬提号”油轮驶入海盗出没的亚丁湾西部海域。

微山湖舰上,王户站在警戒哨位,目光如炬地凝视着海面。24小时不间断值守,他的双眼布满血丝,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他深知,自己身后是祖国的嘱托,是无数商船的航行安全。在他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540海里的航行,护航编队安全护送油轮抵达解护点。

2020年3月3日,王户执行特殊任务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当王户牺牲的消息传来,战友们不禁泪流满面。3月5日,他被批准为烈士,他的名字被镌刻在人民军队的光辉史册上。

张兰辉

北纬14°58′07″的初心使命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一座墓碑格外醒目。碑文上“张兰辉”三个字,凝结着一个少年到英雄的全部赤诚。

张兰辉于1987年出生在山东莱州,小时候的他总爱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屏幕上军人踏着正步走过天安门,他会挺直腰板跟着比划;看到战士们在边疆守护国土,他的眼里就闪着光芒。年幼的张兰辉在心里默默发誓:“长大后,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2006年9月,征兵的消息传遍莱州。张兰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对着镜子反复整理衣角,眼里是藏不住的骄傲。

2020 年3月3日,张兰辉在执行海军第34 批亚丁湾护航任务中不幸壮烈牺牲,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北纬 14° 58′07″的那片海域,将热血倾洒在他所热爱与守护的这片海洋。

当战友们带着他的遗体回到祖国,亲人们泣不成声,那份“2020军烈字第070301070001号”通知书是他英雄事迹的庄严见证。

如今,人们每经过这片海域,总会想起那位把生命献给大海的年轻战士。北纬14°58′07″的浪花仍在轻轻拍打着记忆,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仰、勇气与牺牲的故事——那位叫张兰辉的军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陈华

警徽下的永恒誓言

“我们身上都有陈华的影子。”在三亚,许多老警察都会提到这个名字。

1964年出生的陈华,从广东省警校毕业后,就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使命刻进了生命里。办公室的台灯常常亮到凌晨,案头堆满刑侦书籍和卷宗,他像执着的匠人,打磨着每一项技术。

2001年“五一”,本该轮休的陈华接到紧急任务。武汉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的逃犯出现在海南陵水。他没来得及和家人说一声,就匆匆奔赴现场。经过48小时蹲守,终于锁定罪犯落脚处。抓捕时刻,陈华第一个踹开304房间的门,子弹呼啸而过的瞬间,他毫不犹豫扣动扳机,击伤罪犯,却被两颗子弹穿透身体。倒下去的那一刻,他还在喊:“别管我,抓犯人!”

陈华牺牲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自发来到他的家中表达哀悼之情。公安部追授他“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荣誉称号;海南省委、省政府追授其为“宝岛卫士”,三亚市政府追授其为“天涯卫士”。

无数个荣誉称号的背后,是一个用生命守护正义的灵魂。

如今,陈华的英勇追捕故事依旧在流传。他用生命书写的“人民公安为人民”誓言,早已融入每一个人民警察的血脉。

李利腾

永流心间的生命之河

在三亚海罗村,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每当清明时节,村里的老人总会指着河水,给孩子们讲起一个关于生命与勇气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个永远定格在21岁的青年——李利腾。

2005年9月,台风“达维”如猛兽般席卷琼岛。海罗村连续三天三夜被暴雨笼罩,山洪咆哮,东海田洋瞬间变成一片汪洋。

9月27日清晨,村民董大明的几头猪被洪水冲进河中,心急如焚的他在河边不慎失足落水,被卷入湍急的漩涡。

当时,李利腾正在临河的房顶上观察水情。听到“救命”的呼喊,他立刻冲下楼,与另外两名村民奔向河边。他们想用竹竿施救,却因距离太远无法触及。千钧一发之际,李利腾连衣服都来不及脱,纵身跳入汹涌的洪水中。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一次次将水中的李利腾冲击得浮浮沉沉,但他死死抓住董大明,拼尽全力往上托举。岸上的人终于救起了昏迷的董大明,可李利腾却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被洪水无情卷走。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警察、消防队员和村民尽全力搜寻。后来,人们在河面发现了李利腾的遗体。

李利腾被追授为革命烈士,获得“三亚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称号。

岁月流转,那条河依旧静静流淌,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弋。每年清明,村民都会带着鲜花来到河边,纪念那位温暖善良、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陈羲

暴雨中的生命丰碑

2014年9月的一天,台风“海鸥”呼啸的那个夜晚,三亚育才大桥下的洪水中,定格了一个永远年轻的生命。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育才执法大队队员陈羲用生命为群众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也在人们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2014年9月,强台风“海鸥”来袭。育才生态区(原育才镇)暴雨倾盆,育才大桥的便道处水位急剧上涨,几乎与便道平行,而排洪道口附近还有渗水情况,情况十分危急。患重感冒的陈羲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得知正在组织抢险,二话不说就冲了上去。

当晚8点30分,便桥上,陈羲和同事死死守住警戒线,劝阻试图冒险过桥的群众。便桥在洪水冲击下发出令人心惊的“咔咔”声,突然,一声巨响传来,一道裂口瞬间撕开,走在最前面的陈羲和李振超坠入湍急的洪流!李振超拼命挣扎着浮出水面,而陈羲却被无情的洪水卷走……

搜救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6点,在距离落水处50米的槟榔林边,人们发现了陈羲的遗体。他身上的黑色雨衣早已浸透,紧紧裹着他年轻的身躯。

陈羲走了,被追授为烈士。在乡亲们心里,他永远是那个笑容温暖、随叫随到的小陈,是育才生态区风雨中永远屹立的丰碑。

高育山

北山村永远的“当家人”

位于海棠区的北山村,青山环抱,绿水潺潺。每当风雨来临,村民望向文针水库的方向,总会想起那个永远留在坝上的身影——村委会主任高育山。

2002年9月25日,台风“米克拉”席卷三亚。文针水库水位暴涨,坝体出现倾斜和管涌。高育山顾不上狂风暴雨,立刻组织村民转移。老人走得慢,他就背着;孩子吓哭了,他轻声安慰。当最后一位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他又带着50多名青壮年冲向大坝。扛沙袋、加固堤坝,从中午忙到深夜,终于控制住险情。

别人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我守着才放心。”深夜11点,黑暗中一条毒蛇突然咬向他的脚踝,剧痛袭来,他却只是简单包扎,继续在坝上巡视。风雨中,蛇毒蔓延他的全身,但通信中断,道路被淹,救援根本进不来。凌晨1点40分,懂治蛇伤的老人被带到坝上时,高育山已经意识模糊。经过一个多小时抢救,凌晨3点,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高育山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如今,北山村农田里硕果累累,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但每个北山人都记得,有座“山”永远矗立在风雨中。每当台风来临,村民仍会想起那个深夜,那个咬着牙与洪水、毒蛇搏斗的身影,他是北山村永远的“当家人”。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责任编辑:王雪杉 刘维策
下载大三亚APP
了解更多三亚资讯